尹忠 肖經義 張毅
摘要? ? 本文分析了峨邊彝族自治縣森林防火目前存在森林資源豐富、防火樹種較單一、可燃物增多、火源管控難和阻隔系統建設緩慢等現狀,并提出了提高阻隔網絡密度、以生物防火隔離帶為建設重點等對策。同時對生物防火隔離帶選址、防火樹種選擇、防火樹種的配置等進行了初步探索,以期構建一個全新的森林防火阻隔網絡,從而達到提升峨邊彝族自治縣森林防火防控能力和減少森林火災損失率的目的。
關鍵詞? ? 生物防火隔離帶;配置模式;現狀;對策;四川峨邊彝族自治縣
中圖分類號? ? S762.3+3;F326.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3-0151-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io-fire? Segregation? Zone? Construction? in? Key? Forest? Areas? in? Ebian? Y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YIN Zhong 1? ? XIAO Jing-yi 2? ? ZHANG Yi 3
(1 Sichuan Forestry and Grassland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Institute,Chengdu Sichuan 610081; 2 Yanjiang District Natural Resources and Planning Bureau; 3 Sichuan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Abstract? ?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st fire prevention in Ebian Y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such as abundant forest resources,single fire-resistant tree species,increased combustibles,difficult fire control and slow construction of barrier system,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raising the density of barrier network and taking the bio-fire segregation zone as the construction focus.At the same time,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location of biological fire barriers,the selection of fire tree species and the allocation of fire tree species were carried out,so as to construct a new forest fire prevention network and improve the forest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pacity,reduce the loss rate of forest fires in the Ebian Y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Key words? ? bio-fire segregation zone;configuration model;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Ebian Y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近些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和一些人為因素的影響,森林火災不斷發(fā)生,已逐漸成為危害森林資源最首要的生態(tài)災害[1-3]。國內外多年的森林防火工作實踐證明,生物防火隔離帶能有效預防森林火災的發(fā)生,目前,峨邊彝族自治縣的生物防火隔離帶建設尚處于空白狀態(tài)。根據《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林地保護利用規(guī)劃(2010—2020年)》可知,規(guī)劃2010—2020年,增加森林面積20 559.14 hm2,隨著峨邊彝族自治縣林業(yè)的發(fā)展及森林面積的增多,森林防火的壓力也急劇增加。目前,四川省森林防火工作正在由被動撲救向主動預防轉變,在南方林區(qū)生物防火隔離帶的建設是一種阻止林火蔓延、預防森林火災發(fā)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4-5]。因此,應填補峨邊彝族自治縣生物防火隔離帶空白現狀,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林火阻隔網,發(fā)揮林火阻隔系統預防控制森林火災能力,降低重特大森林火災發(fā)生幾率,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森林火災損失率。
1? ? 區(qū)域概況
峨邊彝族自治縣位于四川省西南山地的北部,地處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屬于高山地低洼河谷類型,地理位置處在東經102°54′~103°38′、北緯28°39′~29°19′之間。地勢由西南漸向東北傾斜,中部受橫貫縣境的大渡河影響,切割急劇加深,谷壁陡峭,形成狹窄的山地河谷地帶。境內群山聳峙、山巒重疊、溝壑縱橫,最高海拔4 288 m(馬鞍山主峰),最低海拔469 m,相對高差達3 819 m。峨邊彝族自治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地形高差懸殊,氣溫隨海拔高度差異明顯,降水隨著海拔高低而分布不均,降水量總體從東北向西南逐漸遞減,形成冬干、春旱、夏洪、秋澇的氣象特點。
峨邊彝族自治縣轄6個鎮(zhèn)、13個鄉(xiāng)、1個經營所、1個林業(yè)局,地理位置和生態(tài)地位特殊,地形地貌復雜,屬于森林火災高風險區(qū)。每年的重點防火期為當年11月初至翌年4月末,森林防火任務艱巨,防火形勢嚴峻。路網密度4 m/hm2,林區(qū)路網密度1.85 m/hm2,阻隔網密度0.07 m/hm2,瞭望臺覆蓋率2.4%,通訊覆蓋率40%。2003—2018年共發(fā)生森林火災28起,全為一般火災;火場總面積為62.4 hm2,森林受害面積為21.5 hm2,損失的成林蓄積量達1 370.95 m3,幼林受害株數1.45萬株;出動汽車178輛,撲火人工工日3 500個,經費耗費達35.6萬元。初發(fā)火災一般多為林緣地面火,主要因無生物防火隔離帶,導致火情蔓延至林區(qū)內,從而逐步形成樹冠火[6-7]。
2? ? 森林防火現狀
2.1? ? 森林資源豐富,防火樹種較單一
根據峨邊彝族自治縣最新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報告顯示,該地區(qū)林地面積204 143.9 hm2,森林覆蓋率72.2%。喬木林的總面積為16.31萬hm2,其中針葉林面積7.37萬hm2、闊葉林面積8.02萬 hm2、混交林面積0.92萬hm2,分別占喬木林總面積的45.19%、49.17%、5.64%。喬木林總蓄積達1 536.07萬m3,其中針葉林為768.04萬m3、闊葉林為689.96萬m3、混交林為78.07萬m3,分別占喬木總蓄積的 50.00%、44.92%、5.08%。重點林區(qū)針葉林和闊葉林比重非常大,尤其是極易發(fā)生火災的杉類和櫟類比重較大,而防火效果好的闊葉林和混交林比重較低,導致峨邊彝族自治縣今后將長期處于防火嚴峻的形勢中,再加上近些年林業(yè)“三大工程”的不斷深入推進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步伐的加快,林區(qū)森林防火巡護戰(zhàn)線逐年加長,森林火災預防的難度極大[8-9]。
2.2? ? 防火意識淡薄,可燃物增多
峨邊彝族自治縣特別是邊遠山區(qū),防火意識淡薄,個別地方的部分村民,特別是年邁老人依法用火和安全用火意識淡薄,燒荒、燒地邊等隨意用火現象仍然存在,再加上近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初顯成效,林下灌木、草本生長茂密,林緣及林內可燃物、易燃物越積越多,有些地方已超過發(fā)生山林大火的臨界值(30 t/hm2),火險等級非常高。
2.3? ? 火源管控難,資金投入低
隨著生態(tài)旅游的開展,進入林區(qū)的人員、火源逐漸增多,加之布局分散,管理難度提升,導致發(fā)生火災、火險的危險性增大[10-11]。當地地方財政減收、拮據,森林防火工作經費投入少,正常工作受到影響。
2.4? ? 阻隔系統建設緩慢
根據相關文件《四川省森林防火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2009
—2015年)》,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應以生物防火帶為主,包括林內防火帶和山腳田邊防火帶。規(guī)劃在全省營造生物防火帶長17 730 km,其中林內防火帶9 150 km,山腳田邊等防火帶有8 580 km。截止目前,峨邊彝族自治縣生物防火隔離帶仍然處于空白狀態(tài)。
根據《四川省森林防火規(guī)劃(2016—2025年)》,提出重點在森林火險等級高、森林資源集中連片、高保護價值和重要保護目標等部位建設林火生物阻隔帶,力爭規(guī)劃期末實現重點林區(qū)林火阻隔網密度達到4.7 m/hm2。目前,峨邊彝族自治縣作為I級火險區(qū)縣,阻隔網密度達0.07 m/hm2,遠低于國家預期目標,完全起不到隔火、阻火、斷火、防止火勢蔓延的作用。
3? ? 生物防火隔離帶建設對策
從近年來峨邊彝族自治縣森林防火現狀可以看出,生物防火隔離帶處于空白狀態(tài),全縣防火隔離不成體系,未能與林區(qū)公路、河流和湖泊等形成森林防火阻隔網絡,森林防火阻隔系統的建設不健全。根據實際情況,全縣應分為東北部中低山防護林防火區(qū)、中北部低山用材林防火區(qū)和西南部中高山水源涵養(yǎng)林防火區(qū),進行全面系統的生物防火隔離帶建設,提高防火防控森林火災能力,降低重特大森林火災發(fā)生的幾率。峨邊彝族自治縣屬于森林火災高風險區(qū),針對該區(qū)域森林防火嚴峻形勢和林火發(fā)生規(guī)律,森林防火工作應逐步由被動撲救向主動預防轉變,積極推進生物防火隔離帶建設,構建完整高效的森林防火阻隔系統,解決當前峨邊彝族自治縣林火阻隔網絡密度過低、生物防火隔離帶處于空白狀態(tài)等問題,建立一個新型的森林防火阻隔網絡,實現林區(qū)防火林帶與防火應急通道網絡化、結構合理化、功能多樣化、管理規(guī)范化的目標[12]。
3.1? ? 生物防火隔離帶的選址
按照生物防火隔離帶布設的規(guī)定,選址應在各森林經營單元(林場、經營區(qū)等)林緣或分界處,優(yōu)質林分的分界處;道路、溝谷、山脊和坡面;林地與農地交界處;居民區(qū)附近及人為活動頻繁的地段等[13]。阻隔系統寬度最窄處應大于15 m,利用縣鄉(xiāng)道路及其他道路等自然障礙物,道路單側距離應大于10 m。結合以上特點及峨邊彝族自治縣自然、地理條件及實際需求,峨邊彝族自治縣森林覆蓋率較高,同時四周高山環(huán)繞、峰巒重疊、溝壑縱橫,是典型的大山區(qū),生物防火隔離帶布設位置應從森林資源分布情況和地形、人為活動情況 3個方面考慮。主要分布于農林地交界處、沙坪森林經營所、解放梗林場林緣或分界處,同時考慮山區(qū)人們主要活動線路、區(qū)域,生物防火隔離帶主要沿縣道X149線、部分省道S309線走向布設。
3.2? ? 防火樹種的選擇
按照防火樹種選擇原則,優(yōu)先使用本地生長的難燃樹種(鄉(xiāng)土樹種),嚴禁使用外來有害植物;選擇枝葉茂密、含水量大、含油脂少、難燃燒、抗火性強的樹種;選擇生長迅速、郁閉快、適應性強、萌芽力強的樹種;選擇無病蟲害寄生和傳播[14-15]的樹種。由于峨邊彝族自治縣最高海拔4 288 m,最低海拔469 m,根據《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標準》南方林區(qū)生物防火隔離帶的樹種選擇技術標準原則,在峨邊彝族自治縣區(qū)域內可供選擇的喬木防火樹種主要有木荷、香樟、女貞和紅椿等;小喬木、灌木型防火樹種主要有油茶、馬桑和楊梅等。根據峨邊彝族自治縣的現狀,選擇的防火造林樹種首先要滿足防火需求,其次要兼顧風景、經濟、生態(tài)效益,主要以闊葉樹種為主,包括香樟、榿木、喜樹、紅椿等防火樹種。
3.3? ? 防火樹種的配置
峨邊彝族自治縣作為川西南重點林區(qū)的一個典型林區(qū),火災基本全為地表火,地表火可通過草本層和灌木層蔓延,最終發(fā)展為樹冠火,喬木防火隔離帶可以阻止樹冠火。根據生物防火隔離帶的要求,如根據樹種生物學特性、防火特性確定的林分結構為營造單層同齡純林,及造林地不同海拔和水熱條件等[16],針對實際調查情況,制定了4種樹種配置模式:一是以楨楠、紅椿為主的模式;二是以香樟、榿木為主的模式;三是以紅楓、喜樹為主的模式;四是以鵝掌楸、含笑(木荷)為主的模式。同時,林帶中同一樹種成片面積不宜超過2 hm2。林帶造林密度因地力條件、樹種生物學特性及生態(tài)學特性而定,造林株行距多為2 m×3 m,種苗質量宜選用Ⅱ級以上苗木。
3.4? ? 生物防火隔離帶建設規(guī)模
根據已施行的《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標準》,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對全區(qū)的重點林區(qū)按火險等級、火災易發(fā)、多發(fā)等進行生物防火隔離帶的布設,與現有自然阻隔帶、防火應急通道結合成一個完整的阻隔網絡系統[1-2]。
根據峨邊彝族自治縣的森林資源分布特點、自然地理和氣候特征等情況,進行合理布局,全縣的生物防火隔離帶主要分布在中北部低山用材林防火區(qū)[17-20]。峨邊彝族自治縣生物防火隔離帶建設規(guī)模見表1。4種防火隔離帶模式寬度均為20 m。
4? ? 結語
峨邊彝族自治縣東北部中低山防護林防火區(qū)、中北部低山用材林防火區(qū)和西南部中高山水源涵養(yǎng)林防火區(qū)生物防火隔離帶建設的全面推進,將徹底解決峨邊彝族自治縣生物防火隔離帶空白狀態(tài)、森林防火阻隔網絡密度過低等問題,構建一個新型的森林防火阻隔網絡,將極大提高森林火災防控能力,減少森林火災損失率,有效保護峨邊彝族自治縣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促進地方生態(tài)事業(yè)發(fā)展。生物防火隔離帶建設的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同時,生物防火隔離帶實施還可以減少森林火災造成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帶來間接的經濟效益。
5? ? 參考文獻
[1] 曲大銘,蔡志勇.我國森林防火現狀及火災控制策略[J].黑龍江生態(tài)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3):73-74.
[2] 劉喻娟,周于瓊,趙瑟敏,等.森林火險高風險區(qū)綜合治理:以潮州市為例[J].林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2017,33(3):70-73.
[3] 鄭宏,王英博.關于黑龍江省森林火災預防與撲救的幾點思考[J].防護林科技,2017(6):89-90.
[4] 王敘兵.皇甫山國有林場生物防火林帶營建技術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21):115-117.
[5] 關百鈞,魏寶麟.世界林業(yè)發(fā)展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杜,2002.
[6] 林沐恩.木荷防火林帶營造技術[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4,18(6):71-72.
[7] 傅俊卿,傅饒.新形勢下森林防火預防問題的探討[J].森林防火,2010(1):21-25.
[8] 朱勝利.國外森林資源調查監(jiān)測的現狀和未來發(fā)展特點[J].林業(yè)資源管理,2001(2):21-26.
[9] 周瑩,王紅云.淺談新技術在森林防火中的應用[J].內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2007,30(4):87-88.
[10] 郭春強.關于在庫都爾林業(yè)區(qū)營造防火阻隔帶的研究[J].森林防火,2014,12(4):40-42.
[11] 白靈.淺析烏蘭察布市森林火災現狀及綜合治理措施[J].內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2017,40(2):59-60.
[12] 何海洋,尹忠,張毅.川北重點林區(qū)防火林帶營建技術研究[J].四川林業(yè)科技,2018,39(1):122-125.
[13] 陳偉龍.白云森林公園道路綠化與生物防火阻隔系統構建[J].內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2011,34(3):73-75.
[14] 區(qū)智,楊志凌,耿琳.晉寧縣森林防火阻隔系統建設探析[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11):213-214.
[15] 張德可,宋波.沂蒙山區(qū)森林防火基本情況及生物防火隔離帶營建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6(7):173-177.
[16] 查際泓,何夏萍.黃山風景區(qū)周邊林火阻隔帶建設初探[J].安徽林業(yè)科技,2015,41(3):60-62.
[17] 王艷慧,徐永勝,尹文奎.白山市中朝邊境森林防火隔離帶建設及戰(zhàn)略構想[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8(1):58.
[18] 王愛,孫英,丁明海,等.東港區(qū)森林防火隔離帶建設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防護林科技,2017(增刊1):78-79.
[19] 葉芳養(yǎng).開發(fā)利用森林防火隔離帶推廣種植有機茶初探[J].福建茶葉,2017,39(1):192.
[20] 王海暉,陶駿駿,盛昌棟.森林防火隔離帶技術的變革與優(yōu)勢[J].世界林業(yè)研究,2015,28(6):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