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紅
【摘要】 目的 研究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腦梗死的效果及對患者NIHSS評分的影響觀察。方法 58例腦梗死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 每組29例。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 實驗組患者在參照組基礎上采用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以及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 實驗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3.57±6.54)s長于參照組的(27.92±6.27)s, 纖維蛋白原水平(3.05±0.37)g/L、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5.06±0.28)mg/L均低于參照組的(3.54±0.68)g/L、(6.05±0.74)mg/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NIHSS評分(3.37±1.36)分低于參照組的(5.97±2.24)分, Barthel指數評分(61.64±6.55)分、生活質量評分(88.69±5.24)分均高于參照組的(50.49±6.28)、(83.17±5.37)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10%, 高于參照組的65.52%,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梗死患者實施氯吡格雷與阿托伐他汀聯合治療效果顯著, 可調節(jié)患者相關生化指標, 在降低患者NIHSS評分方面效果確切。
【關鍵詞】 腦梗死;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51
腦梗死作為臨床常見心腦血管疾病, 患者腦部組織受到缺血缺氧的影響, 造成其組織細胞凋亡, 臨床致死率及致殘率較高, 是當前成人致殘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臨床中大部分腦梗死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溶栓方式予以治療, 但對于改善其神經功能損傷方面效果欠佳[2]。鑒于此, 本研究分析了氯吡格雷與阿托伐他汀聯合治療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58例腦梗死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 每組29例。實驗組男16例, 女13例;年齡46~82歲, 平均年齡(63.27±6.25)歲;發(fā)病時間1~10 h, 平均發(fā)病時間(5.96±1.75)h。參照組男17例, 女12例;年齡47~84歲, 平均年齡(63.29±6.91)歲;發(fā)病時間1~12 h, 平均發(fā)病時間(5.99±1.78)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顱部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梗死疾病;②患者家屬在知曉本研究內容基礎上, 自愿簽署相關協(xié)議。排除標準:①腦出血征象;②單一或多器官功能衰竭;③發(fā)病前伴有凝血功能障礙[3]。
1. 2 方法 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 給予患者常規(guī)改善血液循環(huán)藥物, 并針對呼吸困難患者予以氧氣支持, 血壓或血糖不穩(wěn)定患者常規(guī)進行降壓或降糖治療。給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腸溶膠囊[永信藥品工業(yè)(昆山)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90212, 規(guī)格:100.0 mg]治療, 100.0 mg/次, 1次/d, 連續(xù)治療3個月。實驗組患者在參照組基礎上采用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 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00542, 規(guī)格:25.0 mg), 50.0~75.0 mg/次, 1次/d, 連續(xù)治療3個月;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天方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1984, 規(guī)格:10.0 mg), 10.0~20.0 mg/次, 1次/d, 連續(xù)治療3個月 [4]。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NIHSS評分、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以及治療效果。NIHSS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應用《Barthel指數量表》、《生活質量量表》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情況, 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水平越高[5, 6]。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恢復至<3分, 日常生活完全自理;有效:患者NIHSS評分3~5分, 日常生活部分自理;無效:上述效果未達成[7]??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比較 治療前, 兩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3.57±6.54)s長于參照組的(27.92±6.27)s, 纖維蛋白原水平(3.05±0.37)g/L、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5.06±0.28)mg/L均低于參照組的(3.54±0.68)g/L、(6.05±0.74)mg/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NIHSS評分(3.37±1.36)分低于參照組的(5.97±2.24)分, Barthel指數評分(61.64±6.55)分、生活質量評分(88.69±5.24)分均高于參照組的(50.49±6.28)、(83.17±5.37)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10%高于參照組的65.52%,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腦梗死臨床發(fā)病以中老年群體為主, 近年來逐漸年輕化, 臨床致死率及致殘率較高, 存活患者中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癥狀, 表現為運動能力、吞咽能力、語言能力下降等問題, 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均有危害。本研究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 結果顯示, 治療前, 兩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長于參照組, 纖維蛋白原、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NIHSS評分低于參照組, 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阿托伐他汀是臨床中降低血脂的藥物, 可作為高膽固醇血癥、冠心病、心肌梗死、腦梗死等疾病常用藥物, 能夠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阿托伐他汀是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的抑制藥物, 在進入患者體內后, 能夠降低其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載脂蛋白B水平, 可有效調節(jié)患者的凝血相關指標, 在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方面起到了顯著效果[8]。氯吡格雷是血小板抑制類藥物, 能抑制人體中血小板受體結合, 進而抑制血小板發(fā)生聚集, 防止患者腦部微小血管形成血栓, 降低腦部神經受損。
綜上所述, 對腦梗死患者予以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臨床效果確切, 能降低患者NIHSS評分, 并增強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 因此, 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模式在腦梗死治療方面具有臨床推廣及應用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 張志剛. 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對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8, 27(21):82-83.
[2] 王芳. 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鈣治療腦梗塞的臨床觀察.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5(6):232-233.
[3] 金玉蘭. 阿托伐他汀與氯吡格雷聯合應用于腦梗塞治療中的效果研究. 智慧健康, 2018, 4(32):144-145, 148.
[4] 刁瑞青. 探討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鈣在治療腦梗塞過程中的臨床效果.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17, 1(9):228-229.
[5] 周清華. 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鈣在治療腦梗塞過程中的臨床價值評價. 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 2018, 5(32):172, 174.
[6] 李亞欣. 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的療效及對凝血功能和hs-CRP的影響效果觀察.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9, 6(26):87, 90.
[7] 高娟. 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鈣治療腦梗塞的臨床效果分析.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7, 2(5):42-43.
[8] 李艷. 阿托伐他汀與氯吡格雷聯合應用于腦梗塞治療中的效果分析.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8, 3(5):30-31.
[收稿日期: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