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湛 穆國冬 王晉 江希玲
摘要:鵝副黏病毒病是由于感染禽副黏病毒Ⅰ型而發(fā)生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發(fā)病率較高,病程持續(xù)時間短。各個日齡的鵝都能夠感染發(fā)病,病毒主要是損害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以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鵝主要癥狀是腹瀉,呼吸困難,并伴有神經(jīng)癥狀,剖檢發(fā)現(xiàn)腸道黏膜有潰瘍、壞死、出血以及結痂等病變。只要鵝出要發(fā)病就會表現(xiàn)出比較典型的癥狀,造成較大危害,影響?zhàn)B鵝的經(jīng)濟效益?,F(xiàn)概述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以及防控。
關鍵詞:鵝;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對癥治療;免疫接種
中圖分類號: S858.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9737(2020)03-0139-02
1 流行病學
1.1 易感動物
易感染禽副黏病毒I型的禽類有鵝、雞、鴨、鴕鳥等,其中最易感染的是鵝。各個年齡的鵝對該病的易感性都較強,越小日齡具有越高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一般小于10日齡的雛鵝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都能夠高達100%,10~15日齡的雛鵝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可超過90%,隨著鵝日齡的增大,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逐漸降低。
1.2 傳染源及傳播途徑
該病的傳染源是病鵝和病愈后的帶毒鵝,發(fā)病的鴨、雞以及呈隱性感染個體等也可作為該病的傳染源。該病主要進行水平傳播,即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
1.3 發(fā)病特點
該病的流行不呈明顯的季節(jié)性,其中雛鵝、育成鵝通常在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種鵝群通常在冬春季節(jié)發(fā)病。雛鵝階段沒有加強生物安全防范措施、獸醫(yī)衛(wèi)生未進行防疫消毒、飼養(yǎng)管理不當,都會導致發(fā)病率升高。如果病鵝混合感染小鵝瘟、鵝矛形劍帶絳蟲等,可能促使病情加重,導致病死率升高。
2 臨床癥狀
病鵝表現(xiàn)出精神沉郁,縮頭、扭頸,雙翅下垂,部分以單腳站立或者蹲立,行走緩慢,拒絕下水,即使下水后也會浮在水面上隨水流漂游;食欲減退或者停止采食,但增加飲水,體重急劇減輕;排出綠色、黃白色稀糞或者水樣糞便,有時因其中混雜血液而呈暗紅色。成年鵝患病后會將頭置于翅下,張口呼吸,嚴重時往往會有水樣液體從口腔流出,并伴有神經(jīng)癥狀,如仰頭、扭頸、劈叉、轉圈等,尤其是飲水后會出現(xiàn)甩頭、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有時病鵝還會出現(xiàn)流淚、腫頭。成年鵝的病程持續(xù)時間較長,產蛋量降低,即使康復也會生長發(fā)育不良。
3 剖檢變化
病死鵝明顯脫水,腳蹼干燥、無光,眼球下陷,皮膚持續(xù)淤血,有膠胨樣浸潤,有時皮下脂肪、胸肌會發(fā)生出血;肌胃和腺胃黏膜可見充血、糜爛,存在出血斑點,且肌胃黏膜較難剝離;泄殖腔和直腸黏膜存在彌漫性不同大小的結痂病灶;盲腸、結腸、直腸黏膜持續(xù)潰瘍灶,表面有纖維素性假膜覆蓋;腸道黏膜分布灰色或者淡黃色的散在性或者彌漫性纖維素性結痂病灶,且大小不等,回腸和空腸黏膜上往往散布豆粒大小的淡黃色壞死性假膜,將其剝離后會露出潰瘍面;盲腸扁桃體發(fā)生腫大、出血。部分病死鵝的腦部發(fā)生充血、淤血,胰腺有出血現(xiàn)象,有時會存在灰白色壞死灶,法氏囊、肝臟發(fā)生程度不同的腫脹、出血。
4 實驗室診斷
4.1 細菌學檢查
無菌條件下,取病死鵝的肝臟、脾臟、腎臟以及胰腺等組織進行觸片,同時采集心血進行涂片,分別經(jīng)過革蘭氏染色和瑞氏染色后進行鏡檢,都沒有看到細菌。
另外,將以上病料分別在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麥康凱平板和馬丁肉湯培養(yǎng)基上接種,放入37℃恒溫箱內進行24~48 h培養(yǎng),也沒有生長細菌。
4.2 病毒分離
將無菌采集的病死鵝肝臟、脾臟、胰臟以及腦等組織制成混合病料,將其充分剪碎后進行研磨,添加5倍滅菌生理鹽水,混合均勻后以10000 r/min的速度進行10 min離心,取上清液按每毫升添加2000 IU青霉素和2000 IU鏈霉素,混合均勻后放在4℃冰箱中過夜處理。
4.3 雞胚接種
將以上過夜處理后的上清液給11日齡SPF雞胚接種,每胚向尿囊腔注入0.2 mL,置于37℃條件下繼續(xù)孵育,通常經(jīng)過36~48 h雞胚陸續(xù)死亡,然后無菌條件下搜集死亡雞胚的尿囊液,在冷凍條件下保存。
4.4 血凝試驗(HA)和血凝抑制試驗(HI)
對收集的雞尿囊液用1%健康雞的紅細胞懸液進行紅細胞凝集試驗,同時使用臨床康復鵝的血清或者標準鵝副黏病毒陽性血清進行血凝抑制試驗,如果發(fā)生血凝以及血凝抑制現(xiàn)象,即可確診為鵝副黏病毒病。
5 防控措施
5.1 對癥治療
5.1.1 緊急接種
任何日齡的鵝患有鵝副黏病毒病或者混合感染小鵝瘟時,都可緊急免疫接種小鵝瘟-鵝副黏病毒病二聯(lián)蛋黃抗體,在胸部或者后背部皮下注射,每只用量為2~3 mL,病弱鵝在第二天、第三天還要再接種1次。
5.1.2 藥物治療
按每50 kg飲水添加3 mL禽用至尊轉移因子溶液、150 mL齊?。S芪多糖)溶液、100 mL益百林(含利巴韋林成分),混合均勻后供鵝群自由飲用12 h,而另外12 h供給添加電解液速補的清水即可,連續(xù)使用5~6天。
在鵝群飼料中添加金剛洛韋,其具有抗病毒作用,按250 kg飼料使用100 g藥物,混合均勻后給鵝群飼喂,連續(xù)使用5~6天。
5.1.3 清除尿酸鹽
為將沉積在病鵝輸尿管中的尿酸鹽,可在飼料或者飲水加入水楊酸鈉碳酸氫鈉可溶性粉,具體用量按說明書確定,連續(xù)使用5~6天。
5.1.4 增強體質
為改善和提高鵝的體質,可在育肥鵝群的飼料中按每50 kg添加100 g肉禽肥壯素(主要成分為黃芪多糖、連翹、板藍根、荊芥、薄荷、甘草、泛酸鈣、核黃素、葉酸、維生素B12、煙酰胺生物素、?;撬?、氯化膽堿、細胞分裂素等),連續(xù)使用2~3周,適當增加鵝群精飼料的喂量。
5.2 免疫接種
鵝要免疫接種4次鵝副黏病毒滅活疫苗。第一次免疫在7~15日齡進行,每只皮下注射0.5 mL疫苗;第一次免疫后的2個月內進行第二次免疫,每只皮下注射0.5 mL疫苗;第三次免疫選擇在產蛋前大約15天,每只皮下注射1 mL疫苗;經(jīng)過2個月進行第四次免疫免疫,每只皮下注射1 mL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