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羅夏梓平
摘 要:“葉兒粑”“凍糕”“豆腐簾子”合稱“懷遠三絕”,三者歷史悠久,是崇州懷遠古鎮(zhèn)民間小吃的典型代表?;诂F(xiàn)
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懷遠三絕”成為跨區(qū)域、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因此,對它的翻譯有利于地方飲食行業(yè)和
旅游經(jīng)濟的發(fā)展?!皯堰h三絕”的英文翻譯不能采用機械化的翻譯形式,應結(jié)合食物本身的性質(zhì)、特點、制作
手法等內(nèi)外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翻譯。
關(guān)鍵詞:“懷遠三絕”;飲食文化;翻譯;“凍糕”;“葉兒粑”;“豆腐簾子”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2-0131-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713 ? ? ? ?文獻標志碼:A
1 ?崇州懷遠古鎮(zhèn)和“懷遠三絕”的歷史
1.1 ?崇州懷遠古鎮(zhèn)的歷史
懷遠古鎮(zhèn)位于四川省崇州市以西20 km,占地約1 km2,是崇州市第二大鎮(zhèn),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 700多年前。據(jù)歷史記載,唐時設(shè)懷州,明時設(shè)橫原鎮(zhèn),后改稱懷遠鎮(zhèn)。清康熙《崇州志·關(guān)梁》中載:“崇地接壤吐蕃,唐時出沒不常,設(shè)一關(guān)以御之,則懷遠鎮(zhèn)所由名也”?!皯堰h”意即“懷敵附遠”,出自于漢·賈誼《論積貯疏》:“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另據(jù)《魅力崇州》記載,早在唐朝時期,懷遠便是漢民族和吐蕃民族接壤的重地,中央政府于此地設(shè)關(guān)防御,并取義于《中庸》“懷柔人也,懷諸侯也。柔遠人也,則四方歸之;懷諸侯也,則天下畏之”,故名懷遠[1]??梢?,懷遠之名具有深厚的文化涵義。
歷史上,懷遠古鎮(zhèn)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具有山、壩兩種經(jīng)濟特點,市場繁榮,商業(yè)興旺,為崇慶縣西北部山區(qū)和壩區(qū)農(nóng)副業(yè)產(chǎn)品及土特產(chǎn)品的集散地。因此,各地的文化匯聚于此,形成了懷遠特有的文化肌理。
1.2 ?“懷遠三絕”的歷史
懷遠古鎮(zhèn)獨特的地理地貌和氣候條件,形成了懷遠豐富的民間小吃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葉兒粑”“凍糕”“豆腐簾子”合稱為“懷遠三絕”。2009年,“懷遠三絕”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1.2.1 ?“葉兒粑”的歷史
“葉兒粑”又叫艾饃。相傳“有一年清明節(jié)的時候,太平天國李秀成的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nóng)民為了幫助他,于是把陳太平化裝成了農(nóng)民的模樣同自己一起耕地。清兵沒有抓到陳太平,也不肯善罷甘休。于是他們在村里加強防備,仔細檢查每一個出村的人,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回家以后,那位農(nóng)民在思考帶什么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不小心一腳踩在了一叢艾草上,摔了一跤,他爬起來的時候,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突然有了靈感,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后擠出汁,揉進糯米粉內(nèi),做成一只只米團子。然后把青溜溜的米團子放在青草里,以此蒙混村口檢查的哨兵,將食物帶出村給陳太平食用。陳太平吃了艾饃,覺得又香又糯還不黏牙。天黑后,陳太平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了大本營,并把這種用艾草做的米團子告訴了李秀成。之后,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做艾饃以御敵自保”。
據(jù)《崇州民俗》記載,“葉兒粑”于20世紀20年代由懷遠一名姓宋的老人所創(chuàng),當時叫棉花草菜卷子(俗稱艾饃饃)。1940年,崇州懷遠“古鎮(zhèn)人家”將艾饃進行改良,更名為“葉兒粑”。建國后,懷遠飲食行業(yè)根據(jù)其操作工藝,逐步加工改良,形成具有不黏盤、不黏筷、不黏牙的特點,被譽為三不黏“葉兒粑”[2]。
1.2.2 ?“凍糕”的歷史
“凍糕”是懷遠民間的傳統(tǒng)美食,以大米、糯米、生豬油、蔗糖、芝麻等發(fā)酵制成,并用精選的玉米葉包蒸?!皟龈狻钡那吧硎恰罢眍^糕”,也就是用大米、糯米做成的枕頭大小的發(fā)糕。
民國時期,懷遠鎮(zhèn)廚師蔣仲漁改進“枕頭糕”的制作技術(shù),不僅改變了原始“凍糕”的大小,還加入了豬油和紅糖,用玉米葉作皮,形成了今天懷遠的豬油“凍糕”。由于蔣仲漁在家排行老三,臉上有麻子,因此當?shù)孛癖姺Q這種小吃為“蔣三麻子凍糕”。
古代一位叫卜生的詩人曾寫下這樣的詩歌來贊美凍糕:“文江名小食,航運舊京都。染黃如金錠,潔白似明珠。呼來盤中品,疑是塞上酥。問君何能爾?技藝窮天廚。”可見,“凍糕”形、色、味俱佳。
1.2.3 ?“豆腐簾子”的歷史
“豆腐簾子”歷史悠久,因其狀若簾,故名“豆腐簾子”。“豆腐簾子”創(chuàng)產(chǎn)于明朝成化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其受微生物自然接種、發(fā)酵,并受當?shù)厮?、氣候等自然條件限制,“豆腐簾子”僅產(chǎn)于成都市崇州懷遠鎮(zhèn)方圓2.5 km2內(nèi),異地難產(chǎn)。因此,被歷代文人學者、美食家譽為“蜀州三絕”,同時,“豆腐簾子”被譽為“人造植物蛋白雞肉”。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當?shù)厝嗣竦牟粩嗯?,“豆腐簾子”的吃法從單一的五香簾子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紅燒簾片、炒簾絲、簾絲湯、清蒸白簾等,用炸、燒、燉、蒸等烹飪方法做成的一二十種菜肴[3]。
2 ?崇州“懷遠三絕”的制作及種類
2.1 ?“凍糕”的制作及種類
2.1.1 ?制作
原料:大米、糯米、生豬油、糖、玉米殼等。
步驟:①備料。先將大米、糯米、玉米殼洗凈,放在一旁備用。把洗凈后的糯米用沸水燙過,然后放上蒸籠蒸熟。②打漿。把洗凈后的大米浸泡磨成漿,用濾布過濾掉殘渣。③發(fā)酵。將蒸熟的糯米與大米漿攪拌,讓二者融為一體并儲入大缸中進行發(fā)酵。④放料。在發(fā)酵好的糯米與大米漿中再加入生豬油(或化豬油,一般為板油碎細)和糖,攪拌均勻。⑤蒸制。將攪拌好的糯米與大米漿用玉米殼包裹,放上蒸籠后用旺火蒸熟。
2.1.2 ?種類
根據(jù)原料的不同,“凍糕”可分為白糖香油凍糕、黃糖香油凍糕、黑米香油凍糕、玉米香油凍糕4種。味道香甜可口,滋潤軟綿,不酸不黏,老少皆宜。
2.2 ?“葉兒粑”的制作及種類
2.2.1 ?制作
原料:大米、糯米、豌豆、鮮肉、熟肉、花椒、味精、醬油等。
步驟:①備料。先將糯米、大米、豌豆洗凈,再將糯米放入水中浸泡24 h,放在一旁備用。②磨粉。將浸泡好的糯米與洗凈的大米中加入適量的豌豆并磨制成粉。適量的豌豆,可以使制作成的面粉不黏手。③制作面團。將磨制好的面粉中加入適量的水,攪拌均勻并揉制成大小相等的面團。④制作餡兒料?!叭~兒粑”的餡兒分為甜、咸兩種。咸心子由鮮肉、熟肉、花椒、味精、醬油與4種香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而成。獨具四川香腸味,但無傳統(tǒng)香腸的煙熏感。甜心子的配制在調(diào)味上也很講究,將黑芝麻與白糖按比列調(diào)制而成。食時醇甜,甜而不膩,入口即化。⑤選擇葉子。“葉兒粑”的葉子十分講究,葉兒粑由精選的柚子葉洗凈并經(jīng)沸水燙煮后包裹。因此“葉兒粑”獨具清香味,好吃不膩。⑥蒸制。將做好的“葉兒粑”放上蒸籠,用大火蒸制。
2.2.2 ?種類
傳統(tǒng)的“葉兒粑”以瘦肉為餡料,分為甜、咸兩種口味。近些年,根據(jù)市場的需求,“葉兒粑”在傳統(tǒng)口味的基礎(chǔ)上還開發(fā)出了黑芝麻甜葉兒粑、艾草瘦肉葉兒粑、紫薯瘦肉葉兒粑、棉花草瘦肉葉兒粑等不同品種。
2.3 ?“豆腐簾子”的制作及種類
2.3.1 ?制作
原料:大豆、鹵水。
步驟:①備料。將優(yōu)選的大豆洗凈,并浸泡備用。②打漿。將浸泡好的優(yōu)質(zhì)大豆磨制成漿,用濾布過濾掉殘渣。③制作。將適量鹵水放入濾制好的豆?jié){中,使豆?jié){濃凝,再用刷把攪勻,然后將紗布浸混,鋪入木匣,一層細布,一層豆花,濾干成型。
2.3.2 ?種類
“豆腐簾子”依據(jù)不同的制作工藝可分為“水簾”和“干簾”兩種。
“干簾”是將拆匣取出的簾狀豆腐卷為圓筒,推入晾木匣中,讓其自然生霉,其霉絨細密,雪白如銀,毛長約為1.5 cm,需4 d左右即可上案。“干簾”有很多種吃法,油炸、烘、燒、燉、蒸都可以。煎炸后烹成魚香簾子、五香簾子皆宜。
“水簾”是將拆匣取出的簾狀豆腐直接烹煮,可做成清燉簾子、鮮簾絲等。宜煎宜煮,宜葷宜素,質(zhì)地細膩,風味獨具,有雞湯之鮮味,而無雞湯之油膩。
近年來,懷遠豆腐廠將“豆腐簾子”用食油炸酥,拌以芝麻、甜醬等香料,密封保存,待半年后再食用,其色、香、味仍如鮮品[4-5]。
3 ?崇州“懷遠三絕”翻譯的必要性
懷遠古鎮(zhèn)距離成都約65 km左右,其西靠邛崍大山脈,與萬家鎮(zhèn)連接,南傍無根山麓,緊鄰大邑縣青霞鄉(xiāng),北與街子鎮(zhèn)、三郎鎮(zhèn)接壤,東與元通鎮(zhèn)相連,地理位置優(yōu)越。
懷遠古鎮(zhèn)作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資源。古鎮(zhèn)文物古跡甚多,文物記錄的歷史可追溯到4 5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懷遠古鎮(zhèn)歷史上存在寺廟30處,擁有黃州、廣東、江西、山西、湖廣5個會館。
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為旅游市場的開發(fā)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近些年,古鎮(zhèn)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類型,無論從建筑景觀類物質(zhì)資源的打造,還是從古鎮(zhèn)民眾日常生活的無形文化資源的挖掘,都成為當下政府、市場和民間為之意趣互動的主要方向之一。古鎮(zhèn)旅游圍繞“吃、住、行、游、購、娛”6個方面的活態(tài)文化肌理打造,一方面保持原有居民生活樣態(tài),另一方面挖掘地方性特有的文化旅游價值。“旅游+日常生活”的發(fā)展模式成為古鎮(zhèn)旅游的發(fā)展趨勢。
另外,地方民間小吃是中國特色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極能反映一個地區(qū)獨特的飲食文化和地域風情,加之制作便捷、價格實惠,廣受境外游客青睞,對宣傳區(qū)域文化和推動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6]。因此,對“懷遠三絕”進行翻譯,有利于推動當?shù)仫嬍承袠I(yè)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就目前飲食翻譯的現(xiàn)狀來說,飲食文化的翻譯研究大多只涉及傳統(tǒng)菜名的翻譯,對地方民間小吃的英譯研究寥寥可數(shù)[7]。作為旅游語境中的民間小吃,“懷遠三絕”的英文翻譯尚未出現(xiàn)。地方民間小吃不是一個孤立的民俗事項,它與地方的文化生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懷遠三絕”作為當?shù)孛癖娢幕畹挠袡C組成部分,承載了地方民眾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因此,對“懷遠三絕”進行英文翻譯,一方面能更好地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為旅游經(jīng)濟服務,另一方面能借助旅游市場將地方性文化知識進行跨文化區(qū)域的傳播,以此促進地方文化的保護。
4 ?崇州“懷遠三絕”的翻譯
4.1 ?“葉兒粑”的翻譯
“葉兒粑”這個詞顧名思義與葉子和“粑粑”聯(lián)系緊密。從口感上來看,“葉兒粑”之所以吃著有一股清香味,源于柚子葉的功勞。用柚子葉包裹“粑粑”,在蒸制過程中,柚子葉的清香逐漸滲透到食物中。因此,在翻譯“葉兒粑”時,不能只著重于“粑耙”本身,也需把柚子葉考慮進去。由此,可以采用以包裝材料加原料的方式,對“葉兒粑”進行翻譯。
在詞典中,“粑”為方言,屬餅類食物。餅對應的英文是“pancake”,柚子葉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為pomelo leave,因此可以將“葉兒粑”翻譯為pancake wrapped in pomelo leave。
4.2 ?“凍糕”的翻譯
“凍糕”就字面意思與英文單詞parfait相似,因此“凍糕”一詞很容易讓大家望文生義,理解為一種冷凍的糕點。實際上parfait是一種由多層冰激凌和水果制成的甜點,而“凍糕”是由糧食制成,屬于一種熱小吃。因此,兩者不屬于同類飲食,不能簡單根據(jù)“凍糕”這兩個字對應的英文單詞進行翻譯,否則會給外國人造成誤解。
關(guān)于凍糕的翻譯采用的是“烹飪方法+原料”的方式。由于“凍糕”是一種蒸制食品,可將“凍糕”表述為一種“蒸糕”類食品。“蒸”在英文中的單詞為“steam”,糕在英文中的單詞為“cake”,因此,可以把“凍糕”翻譯為steamed cake。
4.3 ?“豆腐簾子”的翻譯
“豆腐簾子”因其形狀像川西農(nóng)村曬谷的墊子,且制作方法與豆腐相近,因此最初叫“豆腐墊子”,后來才逐漸演變?yōu)椤岸垢熥印薄?/p>
關(guān)于“豆腐簾子”的翻譯,首先,“簾”不能簡單的用英文中的curtian進行替換,二者的含義完全不同。其次,豆腐在英文中有專門的詞叫做“tofu”,這是一個音譯詞,是根據(jù)豆腐的中文發(fā)音音譯得來的。因此,根據(jù)“豆腐”音譯的方式,“簾子”二字似乎也可以采用音譯的方式譯為“l(fā)ian zi”,以確保翻譯表述的一致性。
然而,一般采用音譯的方式,音譯對象需具有代表性和公識性。因此,將“簾子”音譯為“l(fā)ian zi”值得商榷。
值得注意的是音譯法雖然保留了其語音和書寫形式,但不能傳達出“豆腐簾子”自身的原意。外國人看懂了“toufu”,但是不懂“l(fā)ian zi”的涵義,因此,僅用音譯法是不夠的,將采用注釋法彌補音譯法的不足。
注釋法能將小吃的歷史典故或文化背景等解釋清楚,可以較全面地反映出小吃的物質(zhì)內(nèi)容和歷史文化內(nèi)涵,這剛好能彌補音譯法的不足之處。
根據(jù)“豆腐簾子”的簡介可知,它實質(zhì)是一種自然發(fā)酵生霉的、類似于豆腐的懷遠特色小吃。所以可以翻譯為“tofu lian zi”(a naturally fermented moldy tofu and is a famous dish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chongzhou city,sichuan province.)。
5 ?結(jié)束語
民間小吃是一個地方文化的靈魂和縮影,它能折射出該地區(qū)的民間風俗習慣。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和旅游業(yè)的興起,民間小吃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被保護和開發(fā)。由此,民間小吃被裹挾于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浪潮中,發(fā)揮其當下的價值。
“懷遠三絕”作為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制度的安排下延展了自身的社會功能,不僅作為一種地方性小吃融入到民眾的日常生活,還成為一種跨區(qū)域的文化資源,成為地方旅游形象的一部分。因此,對地方民間小吃進行英文翻譯,旨在與外來游客構(gòu)建起一座文化交流的平臺,進而促進當?shù)仫嬍澄幕绯龅貐^(qū)、邁向世界,從而更好地打造地方飲食文化品牌。
就“懷遠三絕”來看,“葉兒粑”應采用“原料+屬性”的方式對其進行翻譯;“凍糕”應采用“烹飪方法+原料”的方式對其進行翻譯;“豆腐簾子”則應采取音譯法為主,注釋法補充說明的方式進行翻譯和說明。由此看出,需根據(jù)情況對飲食文化進行精確的翻譯。
參考文獻:
[1]叢萱.魅力崇州[M].成都: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2006.
[2]巴陵.懷遠葉耳粑[J].科學之友,2013(12):76.
[3]中共崇州市委宣傳部,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編纂.崇州民俗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
[4]四川省崇慶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崇慶縣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5]李樂清,胡偉.“懷遠三絕”的制作[J].烹調(diào)知識,2001(7):25.
[6]張錦.甘肅河西地區(qū)地方小吃英文譯名辨析——以張掖地方小吃為例[J].甘肅工業(yè)學院學報,2015(2):116.
[7]王櫻.臺州地方小吃文化探源及英譯思考[J].臺州學院學報,20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