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靜 柳曉陽 辛昊
【摘 要】 當今大學生多為“95”后與“00”后,成長環(huán)境與心理問題具有新的特點。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結合實際,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在全員育人理念下形成教育合力,在全過程育人中健全預防機制,在全方位育人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內驅力。
【關鍵詞】 “95”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對策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復雜性和長周期性,不同年齡段、性格和成長背景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尤其是對于“95”后大學生,其性格特點具有鮮明的特征,以往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新時代的育人環(huán)境中存在的些許局限性,如何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新特點,研究符合“95”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策,已然成為一項時代熱點命題。
一、“95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1、“95后”大學生心理問題特征
“95”后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長的過度寵愛下長大,父母包辦一切的做法導致他們社會生活單一,閱歷不足。進入大學后,生活環(huán)境由熟悉變?yōu)槟吧?,人際關系由簡單變?yōu)閺碗s,很多學生在適應新環(huán)境和完成角色轉變方面產生障礙。例如,有的學生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保護意識過強,在與老師、學生的交往中常常因情緒失控產生沖突;[1]有的學生自我價值感較低,與老師、同伴缺乏交流,經常因為一時受挫而自我封閉,表面上的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涌動,產生消極抑郁的心理狀態(tài);有的學生無法平衡戀愛和學習的關系,把談戀愛當成大學生活的第一要務,失戀之后又無法承受巨大的痛苦,出現自暴自棄、厭世輕生甚至報復打擊等惡劣行為;還有些學生自制力較差,他們從中學的高壓環(huán)境進入大學的寬松環(huán)境后心態(tài)劇變,面對誘惑缺乏抵制能力,出現沉迷網絡、過度消費、酗酒滋事等問題,最終導致學業(yè)荒廢,負債累累甚至精神崩塌。除此之外,在就業(yè)壓力下,大學生們常常因為對未來的不可預見性產生焦慮,他們當中甚至產生了一種“畢業(yè)即失業(yè)”不良輿論氛圍,由此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攀升。
2、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方面,教育者輕視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過程。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促成原因也是復雜的,在大學生成長的任何時期出現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心理問題的發(fā)生,有些可能是原生家庭帶來的,有些可能是學生自身體質形成的,[2]有些則可能是意外事件所誘發(fā)的。很多教育者往往只看到了問題學生表征出來的行為,或等到其產生嚴重后果時才察覺,忽略了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各類因素對其的影響,而這些社會影響正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爆發(fā)的導火索。相對比重過程,教育者更應注重過程,不僅要從源頭遏制心理問題的產生,還要在大學生成長的全過程中貫穿心理健康教育。
另一方面,支持性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弱化。布朗芬布倫納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中提到,個體的發(fā)展受其所處的各類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影響,因此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必須考慮其所處的人員支持系統(tǒng)。[3]入學之前,原生家庭系統(tǒng)對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兒童時期的早期經驗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養(yǎng)成和價值觀的形成,父母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負有重要的責任。大學生多數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高校輔導員及任課教師對大學生個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班級、宿舍、社團成員對個體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顯著影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實習實訓中所處的環(huán)境也會練就大學生的各項素質。在大學生成長是任何時期,都涉及到不同人員支持體系的構成,一些高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往往只注重專業(yè)教師和心理咨詢師的作用,實際上處于支持系統(tǒng)中的任何相關人員都會對學生起到影響。
二、“95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貫徹“三全育人”理念可以充分調動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新時代,面對新形勢,“三全育人”理念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在全員育人理念下形成教育合力
黨和國家站在歷史和社會發(fā)展的前沿,審時度勢,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三全育人”理念,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5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頻頻發(fā)生,與其所處人員環(huán)境系統(tǒng)成員的缺失密切相關,有研究發(fā)現,曾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現出的問題傾向遠高于非留守經歷大學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愛缺失,因此,學校、家庭、社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4] “全員育人”理念旨在充分挖掘學校、家庭、社會中的教育資源,倡導其中具有教育力量的每位成員參與到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同關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充分發(fā)揮1+1大于2的效果。
2、在全過程育人中健全預防機制
心理問題的產生階段具有內隱性和多端性,偶發(fā)于個體活動的任何時期,心理失衡的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積累,在一定的誘發(fā)因素刺激下即爆發(fā),學生成長的任何時期都不能忽視心理健康教育與引導。“全過程育人”強調學生工作應貫穿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全過程,從入校到畢業(yè),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學期中還是假期,都要將大學生的教育工作精心安排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相對比問題擴大化后再補救,早發(fā)現、早干預、早消除是十分關鍵的。因此,高校應將全過程育人理念運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關愛工作貫穿于學生成長的每個階段,既要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又要關注其他年級學生的心理動向,建立縱向的篩查、預防和防復發(fā)機制,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
3、在全方位育人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內驅力
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完全相同的,同樣,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存在不平衡性,沒有展露出的長處并不代表學生沒有優(yōu)點。在學習生活中,一些學生常因自我效能感低而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性格憂郁,不善與人交流,此時發(fā)掘其獨特的閃光點便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所參與的課堂聽講、科學研究、實習實訓、社會實踐、評獎評優(yōu)、義務勞動和勤工助學等活動對增強大學生本領,堅定大學生信念,歷練大學生品格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全方位育人”的獨特功能。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教育機智,充分利用多種教育因素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欣賞自己,增強學生自信心,挖掘學生閃光點,激發(fā)學生內驅力。
三、結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作,教育者要貼近學生去發(fā)現新時期學生心理狀況的新特點,結合實際開展心理教育工作,不斷創(chuàng)新方法,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形成動態(tài)的、發(fā)展性的工作機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成長長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于嘉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外企業(yè)家,2019(25)203-204.
[2] 張興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對策分析[J].南方農機,2019.50(16)246-247.
[3] 邵文錦,張勇,付甜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及對策新探[J].菏澤學院學報,2019.41(04.68-71.
[4] 張曉娜.“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4)74-76.
【作者簡介】
付文靜(1992—)女,漢族,山東蓬萊人,碩士研究生,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輔導員,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柳曉陽(1990—)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法學碩士,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畢業(yè),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輔導員,助教,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就業(yè)工作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