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學術界對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大體上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形成奠定了基礎;第二階段,基本形成期,即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對本本主義》為標志;第三階段,成熟發(fā)展時期,以一九三六年《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九三八年《戰(zhàn)爭和戰(zhàn)略》和一九三九年《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為主要標志。
【關鍵詞】 毛澤東;中國革命;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
暴力革命是一種普遍規(guī)律,對于世界革命來說都是適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有詳細闡述。但對于中國革命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形式,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卻沒有論述。探索適合中國革命的道路是在大革命失敗以后才開始的。中國共產黨不畏艱難險阻,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創(chuàng)造性地把中國革命實際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生動地回答了這一重要問題。這一理論的形成在我們黨革命史上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用。
目前學術界對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它的形成時間、發(fā)展過程以及內容存在著不同看法。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認為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決議,其中一部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以此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形成的主要標志;[1]二是以1930年毛澤東答復林彪在黨內散發(fā)的一封信,主要是針對紅軍的前途究竟應該如何估計的意見征求,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形成的標志;[2]三是認為1936年毛澤東在陜北紅軍大學所作演講稿《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或六屆六中全會所作結論《戰(zhàn)爭與戰(zhàn)略問題》,以此作為它形成的標志。[3]對于這條指引中國人民走出黑暗的道路理論,學界一直高度關注和評價。但對于理論的形成過程以及內容,這個重大問題卻沒有一個科學的結論。筆者認為之所以對這個問題有爭議,主要是因為對于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道路以及最后奪取全國政權這三者的含義及其之間關系理解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就很有必要探究這兩個概念在上面三種觀點所對應的著作,具體的表現(xiàn),通過理解和對比,得出合乎實際的科學的結論。接下來,筆者就這一點提出自己淺薄的看法。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是在革命的斗爭實踐過程中逐步發(fā)展并完善,大體上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形成奠定了基礎
革命領導權和武裝斗爭的重要性第一次被黨意識到是在大革命失敗之后。黨在“八七”會議上不但深刻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還制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黨武裝反抗國民黨是從南昌起義開始的。從武裝反抗的第一槍打響到1928年底,先后在湖北、廣州、江西以及陜西、河南等省份,黨組織聯(lián)合當地武裝力量發(fā)動了百余次武裝起義。但這些武裝起義大多照搬十月革命的經驗,試圖通過攻打首都或中心城市,來取得革命的勝利。但均以失敗告終。因為最致命的一點是中國國情與俄國不同,簡單照搬就等于教條運用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同志最先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他前往湖南組織秋收暴動中,由于敵我力量懸殊,三路均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這時他意識到在我軍力量薄弱的情況下攻打大城市是不能取勝的,并毅然決定放棄原定計劃,率領工農紅軍前往文家市會師,召開緊急會議。會上毛澤東分析了客觀形勢,大革命失敗后,革命尚處于低潮,目前是敵強我弱,敵大我小,為保存革命力量必須向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的廣大農村和山區(qū)進攻。會議通過了向湘贛邊界南部山區(qū)和農村進軍的戰(zhàn)略。雖然這時沒有從理論上提出把重心轉移到農村去,但毛澤東已經提出了尋找“落腳點”的想法。從現(xiàn)實來看,這次轉移開辟了革命新道路即由城市向農村的轉變。部隊受命后隨即到達寧岡,黨組織決定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并開展游擊戰(zhàn)爭。到1927年底,湘贛邊界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局面。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過程中,由于遭到了強敵圍剿,造成三月失敗和八月失敗,生活一度非常困苦,革命形勢危急。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同志思想上出現(xiàn)了動搖,對革命產生了悲觀消極的態(tài)度。產生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質疑。可以說這個問題決定了革命形勢是否還能繼續(xù)向前發(fā)展。在中共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黨內這些不良思潮被毛澤東及時發(fā)現(xiàn)了。專門做了《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報告,其中《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深刻闡述了在四周白色政權包圍下小塊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原因和條件。更為重要的是還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這是因為“以寧岡為中心的湘贛邊界工農武裝割據,其意義決不限于邊界數縣,這種割據在湘贛三省工農暴動奪取三省政權的過程中是有很大意義的”。[4]從理論發(fā)展角度來說,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在黨探索革命道路初期,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提供了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則是道路理論形成的基礎,為黨在探索正確道路理論上做了鋪墊。1928年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報告中,總結了井岡山斗爭和各地建設紅色政權的經驗教訓。并進一步論述了“工農武裝割據”即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緊密結合,[5]指出:“以農業(yè)為主要經濟的中國的革命,以軍事為主要斗爭方式?!盵6]在黨內第一次把武裝斗爭、建立根據地和土地革命密切結合起來,通過武裝斗爭的方式將工農聯(lián)合起來建立革命根據地,這種思想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又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據此還不能夠認為已經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因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和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二者實質上不能混為一談。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首先必須經過工農武裝割據,這是兩者的聯(lián)系具體表現(xiàn)。但區(qū)別在于工農武裝割據實質上并不等于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梢赃@樣說即使有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黨也不一定以農村作為工作重心,走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當時只是將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服務于湘贛三省工農暴動奪取三省政權。一方面此時,事實上黨沒有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去。另一方面在思想上黨還沒有將把小塊紅色政權與全國革命的勝利聯(lián)系起來。由此可以看出,在這一時期,黨內并沒有形成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以上理論和實踐層面都表明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奠定了初步基礎?!吨袊募t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這兩篇著作對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形成具有的重要作用。這一點研究者不能忽視,但更應該實事求是的把這兩篇著作看成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形成的基礎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