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絲綢之路上的中華文明”國際學術工作坊紀要

      2020-03-30 04:00:36陳燁軒
      西域研究 2020年1期
      關鍵詞:教授研究

      陳燁軒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2019年11月9~10日,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辦的“絲綢之路上的中華文明”國際學術工作坊在北京大學大雅堂舉行。會議共有來自中國、英國、美國、俄羅斯、日本、伊朗等國的高校、科研機構的20余位學者參加。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榮新江教授在開幕式上介紹了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自2009年成立以來的工作旨趣和漢學基地今年啟動的“中華文明傳播史”項目,重點闡述了這個項目的學理依據(jù)。他指出,以往研究中外關系史的學者,多重視外來文明流入中國的情況,對中華文明外傳的研究相對較少。但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也是中外關系史的重要方面,因此希望通過此項目來推動相關的研究進步。舉辦工作坊,是推進此項目的重要形式,此次已值本項目的第三次工作坊,并側重于漢唐考古和出土文獻方面。最后,他特別強調了物質文化外傳的重要意義,比如銅鏡、漆器、簡牘、錢幣等,認為這方面的研究仍大有可為。開幕式結束后,工作坊分6場分會,有19位學者作學術報告,開展了6次集體討論。

      第一場分會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朱玉麒教授主持,內容集中在絲綢之路上出土的中國的簡牘、錢幣和漆器。

      甘肅省簡牘博物館張德芳研究員的《漢簡中的玉門都尉》,依據(jù)敦煌出土的漢簡,排列出西漢玉門都尉、新莽玉門太尉的人名和任職時間,并強化今天的敦煌小方盤城即西漢時期的玉門都尉駐地及玉門關所在的認識。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汪海嵐(Helen Wang)博士的《絲綢之路上的錢幣——基于大英博物館的研究》(MoneyontheSilkRoad-ResearchattheBritishMuseum),介紹了大英博物館錢幣和勛章部(Department of Coins and Medals)在過去40年的工作和研究情況。汪海嵐指出,在克力勃(Joe Cribb)的長期領導下,以及部內研究人員的通力協(xié)作,此部已經(jīng)成為絲綢之路錢幣、考古和文化的研究中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于志勇館長的《營盤墓地出土漆器的年代及相關問題》,重點討論199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州尉犁縣營盤墓地M7出土的朱書漢字題款的漆碗,這是目前新疆漢晉時期墓葬出土的唯一一件有款識的器物,其款識可釋為“王女紅□”。通過對墓葬出土品的分析,可知M7年代應當在前涼時期。新疆出土的漢唐漆器,證明了中原物質文化在西域的傳播。

      集體討論環(huán)節(jié),學者們圍繞玉門關的位置、尼雅遺址出土的香囊、絲綢的貨幣功能、漆器的斷代問題展開討論。關于新疆出土的漆器,于志勇補充認為,其中質量好的應當來自中原。

      第二場分會由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段晴教授主持,內容集中在中國的銅鏡、銅錢、銅弩機、紙張,以及十二時辰制對周邊的影響。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羅帥研究員的《中華文明在中亞南部的流傳》,以中亞南部的提利亞特配(Tillay Tepe, 意為“黃金之丘”)所出的漢代銅鏡、貝格拉姆(Begram)所出的漢代漆器和唐代銅錢、呾叉始羅(Taxila,今譯“塔克西拉”)出土的漢代弩機為主要研究對象,認為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5世紀,中華文明在中亞南部長期流傳,并且可以分成個三階段,即月氏人控制中亞、唐朝羈縻府、10~15世紀的王朝紛爭時期,各個時期前往中國的中亞使團在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日本龍谷大學世界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客員研究員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慶昭蓉博士的《從綿纖維在新疆出土古紙的出現(xiàn)談起》,介紹了她和江南和幸教授關于新疆出土古紙的最新研究成果。經(jīng)顯微鏡觀察,可在若干古紙中發(fā)現(xiàn)綿纖維,這既有漢語文書,也有佉盧文、粟特文等非漢語文書,可以為研究造紙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提供新的思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沈睿文教授的《唐朝十二辰制對新羅的影響》,以十二辰制度在新羅時期朝鮮半島的傳播情況為案例,探討了漢字文化圈的發(fā)展情況。十二辰作為出行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唐代出現(xiàn)于王朝制定的喪葬制度中。在同時期的新羅墓葬中發(fā)現(xiàn)有十二辰俑,這是唐制影響所致。

      在集體討論環(huán)節(jié),學者們就貝格拉姆發(fā)現(xiàn)的開元通寶、粟特人古信札的紙張來源、造紙術出現(xiàn)的最早年代等展開討論。段晴指出,西漢所發(fā)現(xiàn)的紙,應當是為造金箔用的。

      第三場分會由榮新江教授主持,主題集中在中國與伊朗文明的交流,特別是西域出土胡語文獻反映的漢文化問題。

      段晴教授的《于闐語文獻所映射的唐代租庸調制度在古代于闐》,公布了和田策勒文管所收藏的一件于闐語案牘的轉寫和釋讀,她認為這篇書寫于公元830年代的文書全面反映了唐朝在于闐王國的稅收制度,體現(xiàn)了中原王朝這一制度在于闐王國的貫徹執(zhí)行。

      伊朗伊斯法罕大學(University of Isfahan)帕沙·扎努斯(Hamidreza Pasha Zanous)助理教授的《唐朝時期中國人和伊朗人之間的交往和互動機制》(TheMechanismsofChinese-IranianContactsandInteractionsduringTangPeriod(618~907A.D)),以唐高宗武后乾陵蕃長像、中國的出土薩珊錢幣、伊朗出土的中國風格器皿和銅錢等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唐朝和薩珊波斯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強調這是前蒙古時代中伊關系的黃金時期。

      集體討論環(huán)節(jié),學者們圍繞唐陵蕃長像、世俗制度和宗教制度的關系、于闐地區(qū)土地的贖買等展開討論。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張建林研究員介紹了唐陵的蕃長像發(fā)現(xiàn)和保存情況,包括數(shù)量、石像反映的身份、刻字等。

      第四場分會由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朱巖石研究員主持,主題集中在中亞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佛教遺跡和相關文物,以及吐魯番文書中所見的奴婢買賣。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李肖教授的《中亞地區(qū)佛教遺存中的中國元素》,討論了東亞佛教在中亞地區(qū)的逆向影響。作者指出,7世紀下半葉唐朝安西都護府控制了河中地區(qū),興建了一批佛寺,成為當?shù)胤鸾痰诙€流行期,隨著東亞佛教文化的發(fā)展和國力的強盛,特別是唐朝經(jīng)略碎葉城的時期,武則天倡導的大云寺也傳入中亞,成為安內和外的軟實力之一。

      張建林研究員的《吉爾吉斯楚河流域出土的唐代佛教遺存》,根據(jù)前人和他本人考古發(fā)掘的成果,匯總和分析了楚河流域出土的唐代佛教遺跡和遺物,重要者有碎葉城(即阿克·貝西姆遺址,Ak-Beshim)內的大云寺遺址,以及此遺址出土的杜懷寶造像碑(年代約在公元679~686年);克拉斯那亞·列契卡(Krasnaya-Rechka,即新城)城址出土唐代風格造像碑、諾巴克諾夫哇(Novopokrovskoe,又譯諾沃珀克羅夫)遺址出土的小型金銅造像及法器、金剛鈴柄等物。這些遺跡、遺物帶有初唐到盛唐時期的風格,反映了唐朝佛教文化在這些地區(qū)的影響。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姚崇新教授的《從西域到中亞——漢地佛教藝術的西漸》,以西域的觀音、地藏的造像和繪畫,以及經(jīng)變畫、盧舍那法界像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漢地佛教藝術回傳西域的情況,通過微觀比較分析,彌補了以往學界在這些造像、繪畫研究上的不足。

      美國賓州西盆斯貝格大學(Shippensbur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斯加夫(Jonathan Skaff)教授的《唐朝商隊中商人和官僚們的奴婢》(SlavesofMerchantsandMandarinsinTangDynastyCaravans),通過證明絲綢之路也是輸送奴婢的通道,來批判將絲綢之路浪漫化的做法,并希望增進對歐亞奴隸在東方的貿易情況的認識。斯加夫認為,唐朝法律和行政體系上鼓勵并保護奴婢的進口貿易。唐朝的政治精英以及粟特人在奴婢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集體討論環(huán)節(jié),學者們就動物在絲綢之路中的角色、密教儀式、碎葉城及新城遺址考古情況展開探討。張建林補充介紹了日本考古隊對碎葉城的考古發(fā)掘和調查情況。

      第五場分會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黨寶海副教授主持,主題是西域探險及其收獲,以及泰國發(fā)現(xiàn)的漢代文物。

      俄羅斯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東方文獻研究所所長波波娃(Irina F.Popova)教授的《斯文·赫定與中亞俄羅斯探險家》,通過保存于俄羅斯的大量檔案材料,講述了中亞探險家斯文·赫定與俄羅斯的同行所保持的多年友誼和學術合作關系。1885年,赫定與俄羅斯建立初步聯(lián)系,此后不斷發(fā)展,但在1912年首次因故中斷。1923年,赫定與蘇聯(lián)的同行重新建立聯(lián)系,直到1935年后完全中斷。

      朱玉麒教授的《西域石刻在晚清民國新疆的流傳與研究》,探討了王樹枏為代表的晚清民國時期新疆學界對于漢唐時期西域石刻的發(fā)現(xiàn)、宣傳和研究情況?!缎陆畧D志》(1912年本、1923年本)、《新疆訪古錄》收錄的石刻,反映了當時新疆學界的研究水平,《劉平國治關亭誦石刻》、《漢裴岑紀功碑》、《唐姜行本紀功碑》等的流傳和研究,西北科學考查團的工作,顯示了晚清、民國有識之士對于西域石刻的重視和保護。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劉文鎖教授的《泰國三喬山(Khao Sam Kaeo)遺址發(fā)現(xiàn)的漢代遺物及有關問題》,依據(jù)泰國—法國科研團隊所刊布的泰—馬來半島北部三喬山遺址發(fā)掘資料和研究成果,對其中的漢代遺物,即84片漢代陶片、印文似為“象公(?)印”的漢代銅印等進行分析,陶片的存在顯示了當?shù)嘏c漢朝交往的多種可能,銅印的存在反映了政治史和歷史地理方面的信息。三喬山遺址證明了東南亞對早期海上絲綢之路的整合作用。

      集體討論環(huán)節(jié),學者們就五銖錢、越南南端的俄厄(Oc Eo)遺址與三喬山遺址的關系、玻璃的詞源等展開討論。場地內外還通過微信等手段,識讀三喬山出土漢印文字,史睿讀作“呂幼公印”,得到一些學者的贊同。

      第六場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孟憲實教授主持。

      榮新江教授的《絲綢之路上的“吳客”與江南書籍的西域流傳》,通過吐魯番出土的寫本資料,討論了東晉、南北朝時期江南與西域的書籍交流。從出土文書中出現(xiàn)的“吳客”一詞,以及他們的行走路線,可以看出南朝與西域之間的使節(jié)往來。從佛經(jīng)寫本題記、東晉寫本的世俗文獻以及書信、江南的史書等,可以看到江南書籍在西域的傳播情況。

      京都大學白眉研究中心荻原裕敏特定準教授的《漢譯佛經(jīng)與新疆出土胡語寫本比較研究——以龜茲語〈太子須大拏經(jīng)〉》殘片為例》,重點研究B370龜茲語《太子須大拏經(jīng)》(定年在公元9~14世紀),將其中的具體語句與漢譯本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某些段落不見于任何印度語文本,而與漢文本或者粟特文本更為相似,這顯示了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高田時雄教授的《日本古寫經(jīng)的形式與字樣》,通過列舉正倉院收藏的奈良時代日本寫經(jīng)與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的漢文寫經(jīng)之間的相似性,來說明日本古代的漢文佛典受到中國影響的程度之深。這些相似性體現(xiàn)在抄經(jīng)所需要的紙數(shù)和行數(shù)、若干種形式的裝飾經(jīng)、佛經(jīng)的字樣等。奈良時代日本寫經(jīng)的形式均傳自中國,并帶有來自中國的物質形態(tài)。

      集體討論環(huán)節(jié),學者們就粟特語與龜茲語的佛典問題、五色紙、陀羅尼的起源等展開討論。

      在工作坊閉幕式上,榮新江教授表達了對舉辦下一次工作坊的展望,希望繼續(xù)圍繞“中華文明傳播史”的主題,進行歷史、語言、考古、科技、藝術等多方面的探討。

      猜你喜歡
      教授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曾覺民 教授
      劉排教授簡介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劉宏偉教授簡介
      科技| 金湖县| 儋州市| 巍山| 白水县| 昭平县| 河曲县| 江源县| 徐州市| 石城县| 沧州市| 会昌县| 门头沟区| 南充市| 额尔古纳市| 措勤县| 怀来县| 长乐市| 青州市| 新余市| 泰州市| 浦城县| 南康市| 中西区| 浦城县| 玛多县| 平谷区| 桂东县| 秦安县| 五峰| 江津市| 全南县| 且末县| 洛浦县| 泸定县| 瑞金市| 连州市| 东乌| 运城市| 广元市| 南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