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國
(遼寧省微生物科學研究院,遼寧朝陽122000)
雞腿菇,又稱雞腿蘑、毛頭鬼傘等,因其形如雞腿、肉似雞絲而得名。筆者利用杏鮑菇菌糠代替部分新料,并按常規(guī)方法拌料,采用窩口機裝袋,液體菌種接種,進行常規(guī)雞腿菇栽培?,F(xiàn)將具體栽培要點介紹如下。
杏鮑菇菌糠曬干,按比例(菌糠40%,玉米芯40%,麩皮17%,石灰2%,石膏1%)配料,常規(guī)方法拌料。采用機械裝袋,17 cm×33 cm規(guī)格的袋裝料高度為20 cm,料含水量65%,單袋菌包重約1.2 kg。裝料要求上下松緊一致、料面平整、料袋無褶皺。采用免頸圈法,即裝袋機裝料時中間留孔,用窩口機窩口,將多余塑料袋塞入中間的孔中,然后插入周轉(zhuǎn)棒,倒置于筐中滅菌。此方法關(guān)鍵技術(shù)在于將多余塑料袋整齊、均勻的插入菌袋中間的孔中,要防止打折、起皺,以免造成袋口松散,導(dǎo)致雜菌感染率上升(圖1)。裝好的料袋在1.5 MPa下滅菌2~3 h,取出后放入無菌室冷卻。
培養(yǎng)基配方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蛋白胨5 g,磷酸二氫鉀2.0 g,硫酸鎂1.0 g,維生素B11片,pH 6.8~7.0,加水1000 mL。500 mL三角瓶裝液150 mL,在1.0 MPa滅菌30 min,冷卻后無菌接入斜面種(特白雞腿菇菌株),每支斜面可接5個搖瓶。
將接好種的搖瓶置于搖床上培養(yǎng),也可置于25℃恒溫下靜置培養(yǎng)48 h,確保無雜菌,且氣生菌絲延伸到培養(yǎng)液中再放在搖床上(磁力攪拌器)培養(yǎng)。旋轉(zhuǎn)式搖床的頻率為180 r/min,培養(yǎng)溫度25℃,培養(yǎng)5~6 d。
圖1 插入周轉(zhuǎn)棒的料袋
配方為玉米面3%,豆餅粉2%,葡萄糖1%,磷酸二氫鉀0.3%,硫酸鎂0.15%。發(fā)酵罐容積70 L,裝液量50 L。
培養(yǎng)條件是溫度25℃,pH6.5,培養(yǎng)時間72~90 h,灌壓0.02~0.04 MPa,通氣量1∶0.8。
采用液體菌種接種,接種時將冷卻至25℃以下的栽培袋(連筐)從滅菌小車上轉(zhuǎn)至接種專用線上,接種室內(nèi)安裝空氣高效過濾器。用自動液體接種機在罐壓0.2 MPa下將液體菌種噴灑在袋口料面,每袋25~30 mL。接種環(huán)境要求絕對潔凈,控制在萬級水平。接種后整筐栽培袋運至室外,用周轉(zhuǎn)車搬至培養(yǎng)室發(fā)菌。
培養(yǎng)室的通風口處應(yīng)安裝高效過濾網(wǎng)等防蟲防老鼠裝置,進袋前要嚴格消毒。養(yǎng)菌期間主要注意溫度和通風,暗光培養(yǎng)時由于菌絲的生長呼吸作用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要求培養(yǎng)室有良好的通排風系統(tǒng),二氧化碳濃度在0.3%~0.5%為宜。菌絲生長過程中會釋放熱量,因此前期袋內(nèi)溫度一般會比室溫高3~4℃,為保證菌絲最佳生長酶活性,室溫一般控制在20~22℃,室內(nèi)空氣相對濕度60%~70%。一般25~30 d雞腿菇菌絲可長滿袋(圖2),發(fā)菌期要注意挑雜,特別是培養(yǎng)至第5—第12天,要求每天挑雜一次,挑出鏈孢霉感染的菌袋,防止鏈孢霉彈射孢子污染整個環(huán)境。
雞腿菇菌絲長滿菌袋后,需要低溫后熟使料“吃透”。后熟菌絲濃白、積累足夠養(yǎng)分,達到生理成熟。后熟培養(yǎng)期間,給予一定的散射光,溫度15~20℃,此階段通常持續(xù)10~12 d。當手拍袋有“嘭”響聲,切開菌袋剖面菌絲斷面整齊,聞有菇香氣味時即完成后熟。
圖2 菌絲滿袋
圖3 準備脫袋覆土
圖4 出菇
建深 20 cm、寬 80~100 cm的畦床,畦間距30 cm,長因棚而異。建好畦床后,用5%石灰水澆灌,使其吸足水分,待床面稍干時,用敵敵畏藥劑噴灑床面和四周,并在床面撒石灰粉消毒。
覆土采用田園土。土暴曬2 d后,按配方(100 m2需土4 m3,過磷酸鈣15 kg,石膏15 kg,稻殼50 kg,生石灰20 kg。80%敵敵畏一瓶,37%甲醛一瓶)配制,并噴水使含水量達到20%,用薄膜覆蓋2 d后,待甲醛氣味散盡后方可使用。覆土時將料面刮平,并噴2%石灰水調(diào)濕,含水量為18%~20%,即手握成團、落地即散、手掰土粒不見白為宜。
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后脫袋平鋪畦中,菌袋間距為2 cm,袋間用土填滿,畦面覆土厚度為3 cm,覆土含水量18%~20%,覆土后適當壓實、整平(圖3)。
覆土時注意工作人員和機械消毒,要求土層均勻一致,特別注意床邊和床中間。覆土工作要求在一天完成,覆土后及時清理沖洗工具和場地衛(wèi)生。
覆土到出菇大約15~20 d,通微風,溫度22~25℃,空氣相對濕度80%~85%,促使菌絲向土層上生長。從現(xiàn)蕾到長至成熟需要5~7 d,根據(jù)子實體的不同階段,進行恰當管理。
幼蕾期是雞腿菇出菇期對生長條件要求最嚴格的階段,要求溫度18~22℃,空氣相對濕度85%~90%,通風適中、保持空氣新鮮,光照100~300 lx。
幼菇期溫度15~20℃,空氣相對濕度85%~90%,光照100~300 lx,通風可適當加強,但不能有強風吹進棚內(nèi),否則菇體表面的鱗片過多,影響商品外觀。
成菇期要求棚溫在15℃左右,空氣相對濕度85%~95%,光照100~300 lx,光照過強易使子實體過早產(chǎn)生鱗片并翻卷,并且菇體色澤加深。同樣應(yīng)加強通風,但不能有強風吹進棚內(nèi)(圖4)。
雞腿菇露出土層后,環(huán)境條件適宜,一般5~7 d,當菇體結(jié)實,菌蓋有少許鱗片并緊包菌柄,菌環(huán)剛開始松動,約七分成熟時即可采收。每潮菇采收后,將遺留在床面的老菇腳、死菇全部清除,同時及時將帶走的土補上,使床面平整。采后1~2 d內(nèi)不噴水,2 d后揭膜噴水,待7 d后進行下潮出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