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渝欣
有人說,人生如書,一頁頁被翻過,回顧走過的路,這是一種反思與成熟;也有人說,要少翻過去的舊賬,這是一種明智之舉,懂得放下,才能真正超越。
在我看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固然要向前看,但不時地反思過往、反省自我也非常重要。我們就是在一次次反思中取得進步、邁向成功的。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每日反省自己,看看自己一日的行為是否有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唯此,終成一代圣賢。
歷史上不乏曾子這樣的仁人志士。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養(yǎng)精蓄銳,每每嘗到苦膽,都會回想起自己被滅國的過往,于是更加發(fā)憤圖強,最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越王勾踐十年如一日地反省自己,而西楚霸王項羽剛愎自用,不知反省,直到烏江自刎,都未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在大喊:“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正是因為執(zhí)迷不悟、不知反省,他才一步步走向絕路。
人若懂得反思過往,反省自己,或許結局會大不相同。
東漢時的王渙,年輕時喜歡與一批為人輕薄的青年玩耍,長大后浪子回頭,棄惡從善,不僅認真學習儒學,還精心研習《尚書》和律令,史書上稱他“晚而改節(jié)”,而且他做官聲譽很好。東晉時的著名愛國志士祖逖年輕時“性豁蕩,不修行檢”,到十四五歲還“不知書”,后來他反思過往,發(fā)憤學習,聞雞起舞,博覽群書,人稱其“有贊世才具”。這些不正是思過往,促前進的印證嗎?
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德國在二戰(zhàn)時發(fā)動大屠殺,殺害了6 0 0多萬猶太人。戰(zhàn)后,德國歷屆領導人都明確承認這一滔天罪行,并向受害國人民認罪道歉,請求寬恕。他們不斷自省,堅持遏制納粹主義的復蘇,居安思危,努力維護世界和平,贏得了世界各國的理解和稱贊。
在前行的路上,我們固然要昂首挺胸向前看,但不時回頭反省自我,檢視自我,修正自我也是非常必要的。為了少走彎路,我們要日省吾身,再端正自我,不斷向前!
(指導老師 王傳平)
簡 評
本文提取材料中的“反思”與“向前看”兩個關鍵詞,擬題為《思過往,促前進》,文題簡短、精練、鮮明。論述部分著重談“思過往”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列舉曾子、勾踐、項羽、王渙、祖逖等眾多名人的事例,從正反兩面來論述“反思”的重要性。難能可貴的是,文章在列舉事例時,邊列舉邊分析論述,同時又詳略得當,這就避免了議論文的單調、生硬。這樣敘議結合,使文章文意暢達,嚴謹周密。文章最后舉德國的例子,將個人的反思上升到國家層面,進一步證明中心論點。
(王傳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