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貴州省廣播電視局五O一臺 貴州 貴陽 550001
在目前人們對通信傳輸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的同時,不僅要滿足人們的音頻和視頻通話需求,而且更要達到人們對于通信傳輸質量要求。針對目前比較常用的光纜和電纜兩種傳輸線路來說,為了保證其質量滿足上述要求,需要做好對上述兩種傳輸設備的綜合設計和施工等處理工作,保證建設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協調并符合標準要求,以及此類線路施工的高效和高質量完成。
以某地區(qū)的光纜工程線路施工為例,此工程所在低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在設計和施工之前進行現場勘查可知,在此工程施工中需要開展光纜管道設計、共享以及鋪設等設計與施工,總長為11.7k m,還有桿路2k m,增加這些桿路所需要的接桿為12 m,電桿為40根。
在設計通信傳輸線路時,需要在國家相關標準基礎上,基于對節(jié)約材料和成本的考慮進行優(yōu)化設計來縮短線路及其材料消耗。而開展上述設計優(yōu)化的前期是保證施工質量和安全,這也要求所設計的方案經過審查之后滿足相應的安全性能標準要求。為了滿足上述要求,在開展線路設計之前應該開展前期考察工作,結合不同地區(qū)開展線路設計和施工的難點,結合具體地形地勢等情況,盡量選擇排除復雜和不利地形的最佳路徑,有助于降低施工難度并節(jié)省施工成本。在滿足上述條件基礎上多制定幾個設計方案并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驗證,所采取的驗證方式就是到現場實地考察環(huán)境、地形以及天氣等因素并開展相應的測量工作。比如在實地勘察之后可以結合當地狀況對站點網桿高度進行調整,基于設計時的8 m 要求,可以在地勢較低的位置適當提高高度到10 m,或者是可以在地勢較高的位置降低為6 m。此外,在此設計過程中還需要實地勘察當地的經濟發(fā)展情況以及對通信傳輸線路的需求和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等,尤其是針對復雜多變的天氣情況,由于其對線路的危害較大,需要結合氣候特點來確定網桿的傾斜性。
4.1 架桿施工
圖4 .1 架空光纜立桿圖
如圖4.1所示,在架桿施工中所用電桿的高度為8 m,頂部的直徑為150 mm,在地勢比較特殊的位置可以選擇高度為9 m 的電桿。對于常規(guī)的8 m 電桿,在施工時的埋設深度如果是石質材料則為1.2 m,而土質則為1.5 m,并且主要在橫穿馬路、鐵路以及障礙穿越中應用。在電桿施工之前需要經過檢查來保證其質量達標,而且在施工中按照規(guī)范要求安裝立桿并夯實,保證夯實之后的土層與路面高度一致,或者是在郊區(qū)中需要比路面高至少10c m。
對于水泥架來說,其質量直接影響此線路施工工程的整體質量,這就需要在做好對通信電桿選擇的同時,結合其高度以及安裝位置來選擇具體的安裝方式,而在電桿埋藏施工中,則需要結合不同地區(qū)的實際地形測量結果以及海拔高度等來選擇,保證埋藏的穩(wěn)固性,還要保證架桿之間的安全距離達標,保證后續(xù)檢修維護以及人們出行的便捷與安全。此外,還要通過人字形的設置方式、做好對角度控制以及電桿上架空拉線等方法來保持其內外力處于平衡范圍之內。
4.2 拉線施工 在此施工環(huán)節(jié)中應該保證在符合要求的位置進行地錨的埋設和拉線的安裝,地錨安裝完成之后要超出地面30~60 mm,還要保證拉線的距離和高度比例在0.75~1的范圍之內,撐桿的比例在0.5~0.6的范圍之內,經過拉線之后的干線處于一定內角平行線的延長線上,終端拉線和線路平行。如果存在角深在15 m 以上的情況,需要將2根拉線安裝在轉角桿位置,還要在每16根電桿的位置設置類型為人字形的防風拉線,每32根電桿的位置還要設置防凌拉線,如果周圍存在高壓電氣設備,應做好接地設置。
4.3 光纜施工 光纜施工的難點就是吊裝,需要在光纜吊線上懸掛掛鉤對其進行吊裝敷設施工,針對常用的鍍鋅鋼絞線光纜,通常采取滑輪牽引的方式防止損害其保護層。在同桿架設傳輸和電力線路時則需要保證線路之間存在2 m 的安全距離,避免出現飛線問題。同時還要與地面之間保持6m 以上的安全距離,或者是在跨越運輸樞紐時的7.5 m 以上的安全距離。
4.4 接地施工 拉線接地方式是目前比較常用的接地施工方式,尤其是針對其中的避雷接地線施工來說,需要將其裝設在引入桿和局之前的5根電桿中以及終端桿中,還要安裝在高度超過12 m 的電桿中,避雷線的高度則應在桿頂以上10 m 的位置。針對平行類型的電力架空線路,避雷裝置的安裝間距為200 m,在高壓電力線中則需要安裝在兩頭拉線、電桿和吊線的位置,如果是架空線路,保證接地裝置的間距為1k m,并且要將其與機房中光纜的加強芯以及防雷地排線進行連接。
針對目前需求逐漸增多以及質量要求逐漸提升的通信傳輸線路,在設計和施工中需要掌握關鍵技術來應用和控制,同時還要持續(xù)創(chuàng)新相關技術并加強人員管理,總結此設計與施工中的問題進行改進,實現設計與施工水平的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