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400 廣東省廉江市第三中學 王洪峰
時代變遷,歲月轉換,許多舊物件漸漸被新的物件代替,這種情況也出現(xiàn)在我家里。這些年,我們家在時光流轉中丟棄了很多物件,唯獨媽媽房間里的那臺縫紉機依舊被珍藏著。
媽媽的那臺縫紉機放在床頭柜的旁邊,用一塊充滿年代感的布蓋著。掀開布,用手一摸,縫紉機纖塵不染,它堅固的軀干如同鋼鐵一般,軀干上有一條條細小的劃痕,仿佛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的臉頰。這臺“老寶貝”承載著我們最快樂的記憶,收藏著媽媽的愛,編織著我們過往的生活。
在我很小的時候,家里就已經(jīng)有這臺縫紉機了,媽媽的縫紉手藝一流,經(jīng)常幫鄰居、村里其他人縫補衣服。因為手藝好,后來媽媽干脆在村里開了一個裁縫店來養(yǎng)家,縫紉手藝也成了媽媽最大的驕傲。
我以前非常調皮,老愛在村里、山上亂跑,衣服的胳膊肘、膝蓋部分很快就被磨破了,回到家就要被爸爸臭罵一頓。每到夜晚,媽媽都會靜靜地幫我把衣服補好。在我的記憶里,媽媽每天都要給別人縫補衣服,總是要干到深夜,才有時間給我收拾“爛攤子”。媽媽在昏黃的燈光下低著頭、彎著腰給我補衣服的身影,成了我最溫暖的記憶;媽媽踩縫紉機踏板時發(fā)出的“嗒、嗒、嗒……”的聲音,是回蕩在我耳邊最歡樂的歌,我經(jīng)常聽著這首歌入睡,在這歌聲里,我漸漸成長。
每年我最期待的就是春節(jié)的到來,因為過年時,媽媽會為我做一件新衣裳。那時,一聽到縫紉機的聲音,我就會高興得不得了。那會兒,在縫紉機前忙碌的心靈手巧的媽媽,就是我專屬的服裝設計師。媽媽做的衣服穿著既合身又與眾不同,年初一每當我穿著新衣服跑出去,總能收獲小伙伴們羨慕的眼神。雖然小時候我家里并不富裕,但媽媽用一針一線給我縫制了一個驕傲的童年。
時光飛逝,我也在縫紉機的“嗒、嗒、嗒”聲中長大了,要離開家到外地上學。開學前夜,媽媽把我要帶上的衣物仔細檢查了一遍,有稍微脫線的地方,她都用縫紉機補好。我想,“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首詩描述的就是此刻為我縫補衣物的媽媽吧。
今年開學前,我來到媽媽身邊看她縫縫補補,卻發(fā)現(xiàn)媽媽操作縫紉機的動作沒有以前那么敏捷了,穿針時也沒有以前那么精準了,穿了幾次都沒成功。我走過去,一下子就把線穿過了針孔,媽媽笑著感嘆道:“我真是老了,以前我穿針和你一樣準?!?/p>
經(jīng)歷了歲月的侵蝕,家里的縫紉機似乎笨拙了不少,它曾經(jīng)歡悅的聲音變得低沉遲緩,但媽媽卻愛它如往昔,不斷用它縫出生活的淳樸。如今,我們穿的衣服都是從商店里買的成衣,也早就與補丁說再見了,縫紉機大多時候被閑置在角落,媽媽親手縫制了一塊漂亮的布將它蓋上,也蓋上了一段清貧卻快樂的歲月。
每當想起這臺縫紉機,我就會想起媽媽踩著縫紉機的那段歲月,感受到滿滿的愛意。
簡 評
中學生寫作寫什么?有兩個維度:向外突圍,寫這個自己一點一點開始認知的大千世界;向內挖掘,寫自己的經(jīng)歷、感受,呈現(xiàn)個體的生命世界。本文屬于后者。時間總是向前流淌,總有些記憶難以忘卻,拎出來就是寫作素材。作者巧妙抓住“老式縫紉機”這一核心物件,將有關的記憶細致梳理,縫紉機的樣子、媽媽開裁縫店、媽媽為“我”補衣服的身影、春節(jié)裁新衣、去外地求學前媽媽為“我”縫補衣物、媽媽穿針不再敏捷……這些零碎往事的記敘,使文章內容充實,不乏溫暖人心的細節(jié)。
中學生寫作有啥用?有個重要功能,那就是凈化心靈,提純精神。在寫作中,無數(shù)次回望過往,媽媽深夜踩響踏板,伙伴于春節(jié)羨慕“我”的新衣……咀嚼那些清貧、溫柔、憂傷的瞬間,一個人對生命的理解會越來越明晰、透徹。這就是:少年寫作,潤澤生命。
(郭培旺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