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亮
歷史學科有著其學科特點,即從時空上來看,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這一特殊性常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顯得很被動,再加上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使原本已成歷史的知識變得更加枯燥,歷史就成了一門單調乏味的學科。而改變這一情況,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是不二法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一文中就對如何進行良好的教育做了很好的闡述,他認為教育要突出一個“活”字。陶行知說:“活的一字,比一切什么字都要好?!奔毾胍幌?,的確如此。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啟示有如下幾個方面。
精心設問,引導學生思考
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闭n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更離不開教師的提問。學生的思維是否動起來,關鍵取決于問題的設計與生成。所以,歷史教師應該圍繞目標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而不是那種表面的、膚淺的、是非式的提問。教師每設計一個問題時都應該想道:要使學生記住什么歷史知識?理解什么歷史現(xiàn)象?對這一歷史現(xiàn)象有怎樣的思考?
例如,在教學“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現(xiàn)貧富分化”時,筆者沒有按照傳統(tǒng)方法先告訴學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私有財產開始出現(xiàn)了,然后人們之間的貧富差距也就隨之出現(xiàn)了?;蛟S這樣講述也能把知識點說清楚,但學生能接受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于是,筆者就設置了一個問題鏈。第一個設問:“一個胖子和一個瘦子在一個原始森林,又冷又餓,想打只獵物充饑,可一個人又打不著,你覺得他們會怎么辦?”大家都說:“合作捕獵,分享獵物。”對,那個時候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只有靠互相合作才能生存下去。第二個設問:“當兩人吃飽后,瘦子覺得胖子在捕獵過程中行動不便,出力比較少,約定以后的捕獵過程中瘦子多分一些,胖子少分一些,你覺得長此以往,會產生什么現(xiàn)象呢?”有的同學馬上就明白了:“瘦子的收獲越積越多,這就出現(xiàn)了貧富分化。”這樣,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自己不斷地思考尋求答案,而且就把一個非常枯燥的問題變得非常生動有趣,進一步提高了他們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小組合作,引導學生探究
我們所在的教學區(qū)推行“學程導航、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筆者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學習和探索,在合作中體驗歷史、積累知識、豐富經(jīng)驗,不斷培養(yǎng)學習歷史的能力。例如,“我是老師”是筆者屢試不爽的一個活動:課前圍繞教學目標明確一定的教學任務,然后由小組進行分工準備,每組的組長負責分布任務,每個組員都分有備課、明確問題、查閱資料、整理答案等工作;課上就由各組擇優(yōu)選出“小老師”正式上課,其他同學點評。由于相互之間都不陌生,課堂常常問答活躍,知識面展開得比筆者預想的還要豐富,學生們也樂于接受。雖然這一形式難免有偏離主題的現(xiàn)象發(fā)生,但只要調控得當,收獲還是比較豐富的。學生們不僅主動地掌握了本課的知識點,也明白了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性,還體會到老師工作的苦與樂……這種形式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自主性,當然這也需要我們歷史教師課前要做大量的課前工作,課堂給予他們必要的指點和幫助。
圍繞目標,十八般武藝齊亮相
平實的文字和乏味的講述在課堂中絲毫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我們明白:歷史是不可能重演的,但是我們可以在歷史課上重新演繹歷史,其方式就是創(chuàng)設有效的“歷史情境”。歷史教學過程中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極多,如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播放音視頻渲染情境、聯(lián)系生活展現(xiàn)情境、運用實物演示情境、借助圖畫再現(xiàn)情境、錘煉語言描繪情境、結合實際優(yōu)化情境等。于是,筆者的課堂上就出現(xiàn)了講述文藝復興時一幅《蒙娜麗莎》畫作的投影,講述巴黎公社時一曲《國際歌》歌曲的播放,講述鴉片戰(zhàn)爭時一部《林則徐》影片的放映,講述紅軍長征時一首《七律·長征》詩歌的朗誦等。這些手段一旦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就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
聯(lián)系生活,讓歷史不再遙遠
陶行知先生說:“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大自然有許多活教材,例如解剖花草,研究其中奧妙,看它的構造,小孩很感興趣。這不但使兒童獲得真知識,還引起他們的快樂?!边@對歷史教師來說是一個考驗,需要博古通今,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需要對知識乾坤大挪移。例如,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一課中提到人物張謇時,筆者就在課堂上拿了一個陳舊的頤生酒瓶,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結果這節(jié)課上得很輕松,這酒瓶就像在告訴同學,歷史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遙遠,我們生活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歷史存在。
歷史關于過去的知識,是了解現(xiàn)在的鑰匙。有許多歷史事件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熱點時事還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例如,在教學晚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等喪權辱國的條約時,筆者適時地將“釣魚島事件”引了進來,學生們的情緒空前高漲。這使我明白,將經(jīng)過篩選過的熱點時事運用于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擺脫教材所限定的時空限制,使學生能穿梭于時空的走廊,既能在課堂上學到歷史知識,也能幫助學生關心和了解國家大事,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進而增強學生的時代感和學習歷史的使命感。
“活的教育”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妙藥良方,這需要教師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恰當?shù)慕虒W手段去組織教學。只要課堂能“活”,學生便能學而不膩,教師便能教而不倦,歷史便不再是一門“死去”的學科。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開發(fā)區(q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