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遠林
【摘要】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對于食道癌放化療及手術綜合治療療效評估應用價值,以為食道癌患者臨床診治提供臨床合理依據。方法:應用醫(yī)學樣本類比法,對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以來收治的80例接受食道癌放化療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對比。按照診斷方式的不同,隨機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為多排螺旋CT組,對照組為X線鋇餐造影組。隨訪觀察兩組診斷效果及其對患者綜合治療療效評估中的靈敏度、特異度和預測值。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總診斷成效對比為95.00%(38/40)和80.00%(32/40),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靈敏度25/89*100%=58%;特異度100/110*100%=90%;無復發(fā)的陰性結果預測值為80%~84%;對照組——靈敏度64/89*100%=72%;特異度97/110*100%=87%;陰性結果預測值為89%~96%。結論:接受多排螺旋CT對于食道癌放化療及手術綜合治療療效評估效果良好,比之X線鋇餐造影組具有更高的診斷成效、綜合治療和疾病預后評估價值,值得臨床實踐中應用該類診斷方式指導食道癌患者診療。
【關鍵詞】多排螺旋CT;食道癌;放化療;手術;綜合治療
食管癌是發(fā)生于上消化道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且在我國具有顯著的區(qū)域性特征和高發(fā)流行趨勢。在該疾病的診斷實踐中,以X線鋇餐造影為代表的早期食管癌,具有極高的診斷檢出率,反觀CT檢查對中晚期食管癌診斷的準確率較高,且為食管癌患者提供腫瘤分期的資料,以便設計合理的治療方案及評估預后。臨床上,兩種檢查方式單獨使用成效的對比研究一度成為相關實踐研究領域的熱點議題。相關研究證實,多排螺旋CT對科學診斷并了解腫瘤的范圍、鄰近結構侵犯情況、有無淋巴結和臟器的轉移;治療后隨訪了解有無并發(fā)癥和腫瘤;即提高食管癌的治療前分期準確性和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判斷預后有重要價值,為擊放化療及其手術治療后隨訪了解有無并發(fā)癥和腫瘤復發(fā)的重要手段之一[1]。故此,為研究多排螺旋CT對于食道癌放化療及手術綜合治療療效評估應用價值,特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以來收治的80例接受食道癌放化療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對比,實驗結果如下:
應用醫(yī)學樣本類比法,對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以來收治的80例接受食道癌放化療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對比,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食管癌放射治療指南(2019年版)Chinese esophageal cancer radiotherapy guide (2019 edition)》、《NCCN食道癌中國版》、《臨床診療指南-腫瘤分冊》、《食管癌TNM分期原發(fā)腫瘤(T)》等的診斷標準;患者伴有咽食物梗噎感,胸骨后疼痛,進行性咽下困難等典型癥狀;早期患者無明顯特異性感覺,隨著疾病的進行性進展,一旦癌腫侵犯喉返神經,可出現聲音嘶啞;壓迫頸交感神經節(jié),可產生Horner綜合征;侵入氣管、支氣管,可形成食管、氣管或支氣管瘺,出現吞咽水或食物時劇烈嗆咳,并發(fā)生呼吸系統(tǒng)感染。最后惡病質狀態(tài)下歲患者肝、腦等臟器轉移,可出現黃疸、腹腔積液、昏迷等狀態(tài)[2];不同分期患者伴有程度不等的臨床癥狀。其中對照組,男31例,女9例,年齡在45—75歲,平均年齡(56.33±19.75)歲;觀察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在46—74歲,平均年齡(56.43±19.65)歲。兩組患者的相關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按照診斷方式的不同,隨機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為多排螺旋CT組,對照組為X線鋇餐造影組。隨訪觀察兩組診斷效果及其對患者綜合治療療效評估中的靈敏度、特異度和預測值。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包IBM SPSS Statistics 24.0(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包)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各項指標比較均以(x±s)表示,以t檢驗,當P<0.05時,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總診斷成效對比為95.00%(38/40)和80.00%(32/40),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參見表格1所示:
表 1 兩組診斷符合率比較(n/%)
觀察組:靈敏度25/89*100%=58%;特異度100/110*100%=90%;無復發(fā)的陰性結果預測值為80%~84%;對照組:靈敏度64/89*100%=72%;特異度97/110*100%=87%;陰性結果預測值為89%~96%。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是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每年在我國都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早期診斷及其放化療對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诖耍詳底只疿線鋇餐造影技術的應用為患者疾病動態(tài)監(jiān)測變化的金指標,可為胃腸道病變進行實時動態(tài)化研究攝片或者錄像,其開闊的視野成為臨床診斷患者的重要影像學工具。盡管如此,要實現對食道癌患者疾病分期的精準診斷,還需要應用CT作為診斷工具,集中實現對患者疾病的科學診斷和預后療效的科學評估。
文獻資料進一步佐證,相對于X線鋇餐造影,CT影像的確診率更高,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黃歡,汪世存的研究中證實,食道癌術后患者的臨床診治實踐中,經PET/CT檢查診斷與Kappa檢驗結果相一致,患者SUV早期范圍在肝組織和腦實質之間者有53例,吻合口復發(fā)病灶的SUV早期值為和SUV延遲值對比為(5.4±1.0)和(5.51±1.25)、(7.1±1.5)和(4.5±1.6),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影像學儀器診斷中,就X線鋇餐造影和CT影像診斷在食道癌患者治療和手術后療效以及術后復發(fā)轉移有一定的臨床價值,敏感性及準確性、檢出敏感性、準確性等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
綜合本研究的成果來看,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總診斷成效對比為95.00%(38/40)和80.00%(32/40),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靈敏度25/89*100%=58%;特異度100/110*100%=90%;無復發(fā)的陰性結果預測值為80%~84%;對照組——靈敏度64/89*100%=72%;特異度97/110*100%=87%;陰性結果預測值為89%~96%。多排螺旋CT具體表現為依據腫瘤的大小、淋巴結被侵犯程度、是否有遠處轉移來確定食管癌的臨床分期。 目前主要使用TNM分期:T是指腫瘤大小,
N是指淋巴結轉移,M是指遠處轉移情況。食管癌共分為4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其中Ⅰ是早期食管癌,Ⅱ和Ⅲ屬于中期,Ⅳ期是晚期食管癌;具有較高的準確性、靈敏性和準確率。從臨床征象來看,CT影像顯示管壁呈環(huán)狀或者不規(guī)則增厚,可形成腫塊突向腔內或者腔外管腔變小,不規(guī)則或偏向一側,若管壁外輪廓不清,相鄰組織脂肪層消失,表明腫瘤已蔓延到管壁之外,相鄰的胸主動脈,氣管或主支氣管,肺靜脈或心包與食道分界不清、變形、提示腫瘤廣泛浸潤。
綜上所述,接受多排螺旋CT對于食道癌放化療及手術綜合治療療效評估效果良好,比之X線鋇餐造影組具有更高的診斷成效、綜合治療和疾病預后評估價值,值得臨床實踐中應用該類診斷方式指導食道癌患者診療。
[1]黃歡,汪世存.18F-FDG PET/CT對食道癌術后復發(fā)及轉移中的應用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8,000(012):P.166-168.
[2]周為威.食道癌患者采用X線鋇餐及CT掃描進行診斷結果比較[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4):571-572
[3]楊佶明.食道癌的X線鋇餐造影與CT診斷探討[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A0):154-155
[4]黃歡,汪世存.18F-FDG PET/CT對食道癌術后復發(fā)及轉移中的應用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8,2(12):166-168
[5]早川 泰平,佐藤 春樹,野田 晴菜, 等.慢性皮膚粘膜カンジダ感染の患者に下顎歯肉癌と食道癌を認めた1例[J].日本口腔外科學會雑誌,2019,65(6):39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