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麗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婦幼保健院,江蘇 宿遷)
頸淺叢神經阻滯是甲狀腺手術最常采用的一種麻醉方式,但甲狀腺周圍存在豐富的神經與血管,單純行頸淺叢神經阻滯后,術中仍可能引起明顯的疼痛與不適[1-2]。近年來,受益于醫(yī)療技術水平的迅猛發(fā)展,有更多學者主張在全身麻醉下實施甲狀腺手術,以獲得更好的鎮(zhèn)靜與鎮(zhèn)痛效果,但單純全麻仍存在一些不足[3]。本文中,我院嘗試在頸淺叢神經阻滯聯(lián)合全麻下開展手術,效果較滿意,現(xiàn)將研究情況匯報如下。
選擇2017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在我院行甲狀腺手術的100 例患者做研究分析,納入患者均由臨床系統(tǒng)檢查明確病情,基礎資料完整,有手術麻醉指征;排除伴肝腎功能異常、惡性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等問題者。以隨機數(shù)表模式分組,A 組25 例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在22~46 歲,平均(35.4±6.2)歲;B 組25 例中,男26 例,女24 例,年齡在23~45 歲,平均(34.8±5.9)歲。通過SPSS 20.0 軟件對A、B 組間的基線資料做處理,P>0.05,適合做統(tǒng)計學研究。
兩組在常規(guī)禁食飲8 h 后入室,給予面罩吸氧、建立靜脈通路、心電監(jiān)護以及生命體征監(jiān)測等處理,并為患者提供鹽酸戊乙奎醚1 mg 靜注。全麻誘導:向A、B 組患者提供丙泊酚+順式阿曲庫銨+芬太尼靜注,用量各取2 mg/kg、0.3 mg/kg與2.5 μg/kg,完成后給予氣管插管輔助通氣。B 組全麻后同時實施羅哌卡因雙側頸淺叢神經阻滯,體位取頭偏一側的平臥位,穿刺點定于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垂直進針至頸闊筋膜,且回抽無血后,經肌筋膜注射0.375%羅哌卡因(與0.9%氯化鈉溶液混合)4 mL,完成后給予丙泊酚+瑞芬太尼微量泵注維持,藥量各取4~8 mg/(kg·h)與1~3 μg/(kg·h),同時給予順式阿曲庫銨間斷性靜注,藥量取5~10 mg。
在麻醉前(T0)、切皮時(T1)、術畢(T2)、拔管時(T3)與拔管后(T4)時點,測定兩組的平均動脈壓(MAP)以及心率(HR)。同時記錄呼喚回應時間與完全蘇醒時間。
使用S P S S 2 0.0 軟件中的t 對計量資料做檢驗,以()的方式描述輸出結果,P<0.05,提示研究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 組與B 組T0時點的MAP 與HR 值基本相當,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在T1~T4時點,B 組的MAP 與HR 值較A組均占優(yōu),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點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表1 兩組不同時點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A 組(n=50) B 組(n=50)時點MAP(mmHg)HR(次/min)MAP(mmHg)HR(次/min)T0 76.56±5.79 74.79±7.08 76.33±5.61 73.98±6.89 T1 87.03±8.75 83.17±6.32 69.02±7.24 61.38±4.60 T2 81.38±6.99 87.26±7.93 68.12±7.03 63.59±5.04 T3 88.57±8.21 90.46±9.25 68.54±7.33 71.25±7.25 T4 85.42±7.28 85.48±6.27 71.92±6.82 70.92±7.46
B 組呼喚回應時間、完全蘇醒時間較A 組縮短均更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的呼喚回應時間與完全蘇醒時間記錄結果 min)
表2 兩組的呼喚回應時間與完全蘇醒時間記錄結果 min)
組別 呼喚回應時間 完全蘇醒時間A 組(n=25) 9.89±1.31 15.64±2.03 B 組(n=25) 6.48±1.12 7.75±0.98
頸淺叢神經阻滯麻醉是既往臨床廣泛用于甲狀腺手術的一種麻醉方式,由于具有操作簡便、費用低廉以及基本不干擾全身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特點而深受患者的青睞。但單純經頸淺叢神經阻滯麻醉后,患者術中仍保持清醒,極易出現(xiàn)精神緊張或產生不適感[4]。并且,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麻醉效果逐步減退,有相當一部分患者還需再次進行神經阻滯或追加局部浸潤麻藥[5]。
全身麻醉是甲狀腺手術患者最常采用的另一種麻醉方式。在該麻醉方式下手術,不僅可獲得較理想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效果,同時對呼吸系統(tǒng)與心血管系統(tǒng)的管理也較方便,相對更利于手術操作,特別是針對胸骨后甲狀腺腫、嚴重甲狀腺腫大以及伴氣管壓迫或氣管移位等患者,更適合在全麻下開展手術[6]。不足的是,單純全麻發(fā)生術后惡心、嘔吐等并發(fā)癥的概率較高,還可能由于麻醉藥物代謝過快而讓患者在術中感知疼痛,進而影響血流動力學的穩(wěn)定[7]。
頸淺叢神經阻滯麻醉聯(lián)合全麻是近年臨床針對甲狀腺手術患者提出的一種新麻醉方法,二者聯(lián)合麻醉的優(yōu)勢主要有以下幾點:①術中執(zhí)行各項操作時,不易導致循環(huán)系統(tǒng)波動,能夠有效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②外周局部鎮(zhèn)痛效果較單純全麻更好,能夠防止術后疼痛所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應,如血壓增高、心率加速等;③麻醉用量較少,并且患者術畢時的手術耐受性也較高,對維持心血管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有幫助[8]。
此次通過對50 例甲狀腺手術患者的臨床麻醉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A、B 組在T0時點的生命體征(MAP 與HR)記錄值基本相當,但在其他時點,B 組相對A 組均更加平穩(wěn),提示頸淺叢神經阻滯麻醉復合全麻對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穩(wěn)定更有助益,相對更利于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并且從呼喚回應時間、完全蘇醒時間來看,B 組相對A 組也有明顯的縮短,進一步肯定了該麻醉方案在甲狀腺手術患者中的可行、高效,與上述文獻看法大致吻合。
綜上所述,在羅哌卡因雙側頸淺叢神經阻滯+全麻下對患者實施甲狀腺手術,相對單純全麻更利于保持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并且術后蘇醒較快,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