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澤輝,王秋菊
(1.河北省廊坊市人民醫(yī)院,河北 廊坊;2.河北省廊坊市急救中心,河北 廊坊)
呼吸系統(tǒng)感染是小兒常見病,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占據較高的發(fā)生率,主要因細菌病毒侵襲呼吸系統(tǒng)引起,患兒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咳嗽、高熱、咳痰、呼吸困難等,病情持續(xù)發(fā)展可引起呼吸衰竭、休克等[1-2]。呼吸系統(tǒng)感染病情反復,且病程遷延,治療不及時可導致癥狀反復發(fā)作,產生耐藥菌株,增加治療難度[3-4]。對于呼吸系統(tǒng)反復感染的治療,臨床治療藥物較多,我院就兒科呼吸系統(tǒng)反復感染的治療以及療效進行探討,詳細報道如下所示。
研究對象篩選基于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抽選時間段為2017 年1 月份到2019 年1 月份,共選取呼吸系統(tǒng)反復感染患兒50 例,在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予以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為觀察組。男/女為26 例/24 例,年齡分布區(qū)間為1~13 歲,平均(6.12±0.21)歲,病程分布區(qū)間為2~7 個月,平均(4.21±0.21)個月;于相同時間段另選呼吸系統(tǒng)反復感染患兒50 例,臨床上予以常規(guī)治療,為參照組,男/女為29 例和21 例,年齡分布區(qū)間為1~12 歲,平均(6.10±0.15)歲,病程分布區(qū)間為1~6 個月,平均(4.10±0.11)個月。整理一般資料,患兒上述信息數據對比顯示差異細微可忽略,P>0.05,可進行公平對比。
納入標準:(1)患兒均符合呼吸系統(tǒng)反復感染的診斷標準;(2)患兒均存在發(fā)熱、咳嗽、流涕、噴嚏等癥狀;(3)患兒家屬知情且同意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1)患兒為藥物過敏體質;(2)患兒存在免疫缺陷性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其余系統(tǒng)感染等;(3)患兒無法配合治療;(4)患兒入院前存在抗生素治療史。
參照組患兒予以常規(guī)治療,患兒入院后開展常規(guī)治療工作,對患兒實施霧化吸入治療、抗感染、鎮(zhèn)靜治療以及吸氧等。取阿奇霉素干混懸劑5~10 mg/kg/d 持續(xù)靜注,持續(xù)治療2 個月。藥物由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為H20000426。
觀察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取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40~80 mg/kg/d 靜注,分2 次治療,持續(xù)治療2 個月。藥物由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為H10960113。
(1)顯效:療程結束后患兒發(fā)熱、咳嗽、反復感染等癥狀消失,體征指標恢復正常,1 年內無復發(fā);(2)有效:療程結束后患兒發(fā)熱、咳嗽、反復感染等癥狀減輕,體征指標減輕,1 年內復發(fā)次數在3 次以下;(3)無效:療程結束后患兒病情癥狀以及體征指標改善不明顯,或者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癥狀變化情況,記錄患兒咳嗽消失時間、發(fā)熱消失時間、干濕啰音消失時間,并對比兩組數值。
對兩組患兒的再次感染發(fā)生情況進行觀察,比較兩組患兒再次感染次數以及病程。
數據處理均由SPSS 19.0 進行計算,采用χ2以及t 檢驗依次對計數資料以及計量資料進行檢驗,表示形式依次為率(%)和均數±標準差,以P<0.05 作為統(tǒng)計學意義的成立標準。
在治療效果方面,相對參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數據對比顯示差異較大且P<0.05,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
在病情癥狀方面,相對參照組,觀察組咳嗽消失時間、發(fā)熱消失時間、干濕啰音消失時間更短,數據對比顯示差異較大且P<0.05,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組別 例數 咳嗽消失時間 發(fā)熱消失時間 干濕啰音消失時間觀察組 50 2.70±0.21 2.01±0.25 2.71±0.16參照組 50 4.77±0.12 4.98±0.16 5.02±0.13
在再次感染方面,相對參照組,觀察組的再次感染次數更低,再次感染病程更短,數據對比顯示差異較大且P<0.05,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再次感染次數以及病程比較
表3 兩組患兒再次感染次數以及病程比較
組別 例數 次數(次) 病程(d)觀察組 50 1.81±0.21 2.22±0.21參照組 50 4.88±0.16 6.98±0.17
呼吸系統(tǒng)感染是臨床常見病,且以小兒群體多發(fā),這是因為小兒群體機體發(fā)育尚不完善,免疫功能較差,容易因病毒、細菌侵襲引發(fā)感染[5-6]。呼吸系統(tǒng)感染病情遷延且容易反復,對患兒身心健康以及生長發(fā)育有較大影響,需要及時開展治療,改善患兒病情癥狀[7-8]。
研究指出,小兒呼吸系統(tǒng)感染主要與細菌、病毒侵襲引起,因此在治療方面主要實施抗感染以及抗病毒治療[9]。合理選擇藥物治療是保障療效的前提,若治療方案不合理且持續(xù)治療,則可導致耐藥病菌的產生,導致治療難度增加[10]。同時,病情控制不及時還可誘發(fā)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對患兒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阿奇霉素是臨床抗生素中常見的一種,其具有較廣的抗菌譜,可有效抑制流感桿菌、肺炎球菌以及莫拉賽拉菌等,對因細菌引起的支氣管炎、感染、肺炎治療均具有顯著效果,細菌清除率高,還可有效治療皮膚軟組織感染、衣原體感染。然而單用阿奇霉素進行治療難以治療小兒呼吸系統(tǒng)反復感染,療效并不理想[11-12]。
我院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同時予以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作為一種復合藥物,其可有效治療呼吸系統(tǒng)感染[13-14]。其中舒巴坦為廣譜酶抑制劑,抗菌活性較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大多數陰性桿菌介導的β-內酰胺酶抑制作用顯著且具有不可逆性,而對部分陰性桿菌染色體介導的β-內酰胺酶則無明顯活性[15]。頭孢哌酮鈉則可對病菌細胞壁合成進行抑制,聯(lián)合舒巴坦鈉,可進一步提高頭孢哌酮鈉的殺菌效果,對耐藥菌的耐藥性有抑制作用,效果顯著[16]。藥理研究表面,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多次給藥也不會對藥物代謝動力學造成影響,且藥物分布范圍廣,可分布至患兒脂肪組織的各個位置[17-18]。
我院研究得出,在治療效果方面,相對參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數據對比顯示差異較大且P<0.05,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在病情癥狀方面,相對參照組,觀察組咳嗽消失時間、發(fā)熱消失時間、干濕啰音消失時間更短,數據對比顯示差異較大且P<0.05,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在再次感染方面,相對參照組,觀察組的再次感染次數更低,再次感染病程更短,數據對比顯示差異較大且P<0.05,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可見,在常規(guī)治療的前提下增加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對患者預后癥狀緩解有顯著效果,還可抑制病情復發(fā),改善患兒預后。
綜上所述,對于兒科呼吸系統(tǒng)反復感染患兒,需要及時予以基礎治療,同時配合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可改善患兒病情癥狀以及預后,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薦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