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暖暖地來了,懷著菩薩心腸。
喜眉笑眼,樂善好施。它把發(fā)自內(nèi)心的光亮,粘貼在積雪的屋頂上,遼闊的雪野上,結(jié)著薄冰的水面上,使那一片片白,愈加晶瑩剔透,晃晃耀眼。
一篇大寫的光明賦!
站得多高,看得多遠(yuǎn)。它將骨血之中,儲藏了整整一個冬天的熱量,毫無保留地,鍍上了塵世的每一片冷。
讓草木泥石山丘河流畏寒的感覺,全都煙消云散。
天上人間的釀酒大師!看哪,它脫下了外套,高高地挽著袖子,把度數(shù)和品質(zhì),都是高純度的瓊漿玉液,倒出來了,注入早春皮膚下的每一根脈管。
萬事萬物的臉色,頓時紅潤起來。
其實,更多的時候,它是在默默使著勁兒,悄悄地輸送著動力,鼓動著樹林里的鳥兒,地底下的蚯蚓,還有所有的根與躁動不安的種子,一齊發(fā)聲,轟然唱響——
開春謠!
繩渡
兩根老粗老粗的繩子,這一邊系住船頭和此岸的巖石,那一邊系住船尾和彼岸的古柳,橫在山溪上。
繩是棕繩,是用山里最好的棕皮,抽絲抽線絞制而成的,堅韌,爽朗,勁力十足,最烈的牯牛也撕扯不斷。
陽光曝曬,冷雨沖洗,溪水浸泡,色澤是日見黝黑了,生銹了一般。但內(nèi)力呢,卻如鋼鐵被鍛打了,都集聚在了最緊要處,百倍地強健。
平日里喜歡低眉,常常就低入了水中。身子柔若無骨,一任來來往往的手,拖著,牽著,扯著,久而久之,通體竟發(fā)出一種暗光來,但只可感覺,無法看到。
那一葉沒有艘公、沒有槳片的渡船,一忽兒右岸,一忽兒左岸,循環(huán)往復(fù)地行走,擺渡著小山村里每一個忙忙碌碌的日子,擺渡著山民們所有的酸甜苦辣和離合悲歡。
——全靠了這細(xì)長的、靈動的、不知疲倦的手臂呵。
隔河千里,繩渡悠悠。
在晴天,是七彩的虹橋;在月夜,是無聲的線譜;在暴風(fēng)雨中,是百折不撓的鋼纜;在山洪肆虐的時候,是驅(qū)趕險惡的神鞭!
裸船
堤堰越筑越高了,河有了肩膀;水有了鎖骨。
卻見一只爛尾船,橫躺在河坡之上——想是被河水遺棄掉,走投無路了吧。
裸露著是羞恥的。
可是它呵,無法不向天,向地,向人世,攤開自己一輩子的辛酸。
波濤拍岸。落木蕭蕭。
它像一扇張開的耳朵,悉數(shù)聽到了。
可是,誰能聽到它無聲的歌哭呢——那么多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的感慨,全都被晾在身下一塊塊冰涼的石頭之上,打著寒顫,起了霉斑。
嗅覺靈敏的風(fēng)呀,還一定聞到了,它頭部那一枚枚被歲月銹透了的扒釘,發(fā)出了冷冷的鐵腥味,那么枯澀,那么刺鼻!
是在回味自己的痛感,還是在追思曾經(jīng)的榮光?
我走近前去,站在這一只船的前世今生和宿命里。
默然,悵然,惶惶然。
從上往下看,它像一只巨大的敞口鞋,所有的承載和抱負(fù),都已然隨逝水東流了,而今,只剩得行跡沓沓,歲月空空。
從下往上看,它分明是粘貼在長堤上的一塊小補丁,從此遠(yuǎn)離了清水和濁水,卻無法縫合——世事滄桑。
作者簡介:郭輝,男,湖南益陽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一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