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國才,陸強
(1.嘉興市南湖區(qū)七星街道農業(yè)技術服務中心,浙江 嘉興 314000; 2.嘉興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 嘉興 314016)
近年來,隨著耕作制度的變化,農田小環(huán)境不斷地改變,嘉興地區(qū)的大螟發(fā)生和為害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已取代二化螟成為晚粳螟蟲的優(yōu)勢種[1]。本地區(qū)二代大螟發(fā)生期水稻正處于分蘗期,水稻較強的補償能力及農藥減量使用的要求,一般年份不需要防治。三代大螟的發(fā)生期正處于單季晚稻孕穗期,幼蟲入侵后形成白穗,嚴重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2]。因此,為了控制三代大螟的為害,作者采用4種不同藥劑的2種濃度,選擇不同時期對大螟進行防治試驗,旨在篩選最佳的防治藥劑和防治時期,為大面積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在嘉興市南湖區(qū)大橋鎮(zhèn)十八里村承包戶馬朱榮田塊進行,試驗田肥力中等,排灌條件較好,土壤為半青紫泥,pH 5.9,有機質含量為41.3 g·kg-1,試驗田在施藥前未用過殺蟲劑。試驗地為純單季稻區(qū)。水稻品種為秀水14,播種期2018年5月12日,移栽(機插)6月10日。不設重復,小區(qū)面積66.7 m2。
試驗藥劑有 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杜邦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生產), 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6%阿維·氯苯酰懸浮劑(先正達(中國) 投資有限公司生產),40%甲氧·茚蟲威懸浮劑(南京南農農藥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生產)。施藥器械為 PB16 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
試驗共設9個處理:處理1,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0 mL·hm-2;處理2,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25 mL·hm-2;處理3,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50 g·hm-2;處理4,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25 g·hm-2;處理5,6%阿維·氯苯酰懸浮劑600 mL·hm-2;處理6,6%阿維·氯苯酰懸浮劑750 mL·hm-2;處理7,40%甲氧·茚蟲威懸浮劑225 mL·hm-2;處理8,40%甲氧·茚蟲威懸浮劑300 mL·hm-2;處理9,空白對照(CK)噴清水。每處理面積66.7 m2,不設重復。
分3次施藥,分別為2018年8月15、20和25日。用水量600 kg·hm-2,均勻噴霧。施藥時田間保持3~5 cm水層。
9月30日(白穗危害穩(wěn)定期)調查防治效果。采用整區(qū)調查的方法,清點白穗團數和白穗株數,然后計算防治效果。
施藥后7、14 d對試驗區(qū)目測,氯蟲苯甲酰胺,氯蟲·噻蟲嗪,阿維·氯苯酰,甲氧·茚蟲威等4種藥劑2個濃度處理均無藥害,說明對參試晚稻安全。
表1表明,4種藥劑第3次防治(8月25日)的防效好于前2次。氯蟲苯甲酰胺的2種濃度的3次防效均在95%以上;氯蟲·噻蟲嗪2種濃度在后2次防治期有較好的防效,達90%以上;阿維·氯苯酰750 mL·hm-2的防治效果較好,第3次防效達95.8%;甲氧·茚蟲威的2種濃度在3個防治時期,防效均較差,因此,對第三代大螟的防治,不建議采用此藥劑。前3種藥劑均為較理想的藥劑。
表1 4種藥劑2個濃度不同時期施藥防治晚稻三代大螟的效果
大螟在浙北地區(qū)1年一般發(fā)生3代,第一代大多發(fā)生在春玉米田,造成蟲傷株;第二代開始遷入稻田,造成水稻枯心,主要分布在田邊的稻株;第三代則集中為害整個稻田植株,2~3齡幼蟲則會轉株為害[3-4]。因此,采用有效藥劑和在適時對晚稻第三代大螟進行防治,有效控制蟲量,采用適宜藥劑和適時防治有重要意義。本試驗中,第三代大螟卵塊孵化高峰期在8月20日,到25日,正值低齡幼蟲盛期,采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的2種濃度和6%阿維·氯苯酰懸浮劑750 mL·hm-2對大螟進行防治,防效均達到90%以上,而40%甲氧·茚蟲威懸浮劑整體上對大螟防效均不理想。試驗結果表明,對晚稻第三代大螟防治需使用防效好的藥劑和在適當的時期進行防治,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效,減少晚稻增產損失,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