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典型微信公眾號的科普計量研究

    2020-03-24 09:46:58姜春林王曉萍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2期
    關鍵詞:科普公眾樣本

    姜春林,王曉萍

    (大連理工大學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所暨WISE實驗室,遼寧大連 116024)

    1 研究背景

    面向社會公眾的科學教育,西方稱為公眾理解科學,在我國則更習慣稱之為科學普及[1]。科學普及作為一種社會教育歷來受到國家的重視,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我國大力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和全面提升國民科學素質工作之需,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提到,科學普及作為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翼,要與科技創(chuàng)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科技三會”之后,我國科普工作的前進方向更加明了。目前,我國科普工作線下實踐活動已取得良好效果,大型科普活動包括科技周、科普展覽、科普大篷車、科技下鄉(xiāng)等受到廣泛好評。然而,要持續(xù)深入地推進科普工作,就必須做好線上線下的科普全覆蓋。科普工作的社會性、長期性和認知性特點,要求它必須和當今時代一切通信科技相結合[2],信息傳播技術為科普領域的內容生產、信息傳播、公眾參與和跨機構協作提供了便捷的通路[3]。不斷推進科普信息化,才能實現“十三五”末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達到10%的目標。

    研究表明,微信已成為當代中國網民獲取與分享信息的重要新媒體工具[4]。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 最新發(fā)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 年 12 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55.8%,網民規(guī)模突破7.7億人(戶),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97.5%[5]。同時,根據騰訊公司 2018 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微信(WeChat)用戶及WeChat合并月活躍數(monthly active users, MAU)達到10.4億戶,超過了2017年年底我國 7.53億人(戶)的手機網民規(guī)模,表明微信已實現對國內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大面積覆蓋。微信的普及使用、微信公眾號的大量訂閱,為信息的快速傳播與廣泛擴散提供了可能。微信傳播信息具有高效精準的特點,并能以語音、視頻、圖片、動畫等多種形式進行同步或者異步傳播[6],這對于信息傳播無疑是十分有利的;同時,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科普,訂閱用戶還可分享獨特偏好的科普作品,實現科普知識的二次擴散??梢?,以微信方式進行公眾科普是網絡新媒體時代科普工作的一個重要轉向。

    因此,為探究我國微信科普的發(fā)展現狀,了解微信科普的傳播特點,本文以我國典型科普微信公眾號為例進行深入探索研究,以期為提升科普微信的傳播效果提供一定的參考。

    2 數據的選擇與獲取

    選取賬號主體為官方科普機構開設的,并且在同類公眾號中具有較高知名度與活躍度的微信科普賬號作為分析對象,具體包括科普中國、中國數字科技館、中國科普博覽、中國科普網、蝌蚪五線譜、科學網、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共8個科普微信公眾號(以下簡稱樣本或樣本公眾號)。這些微信科普公眾號的開設主體都擁有自己的權威科普網站,網絡科普資源豐富,屬于主流的網絡科普機構。通過對其科普公眾號的科普信息推送數量、推送內容、推送技巧及互動等情況等進行調查,從科學計量的角度對科普微信公眾號進行綜合分析。

    訂閱以上8個科普微信公眾號,對科普信息進行跟蹤記錄,并結合清博大數據平臺提供的微信公眾號數據資源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具體以其在為期1個月(2018年3月)內發(fā)布的信息資料為依據展開分析。

    3 微信科普推送分析

    微信公眾號作為商家或運營者在微信公眾平臺申請的應用賬號,可以按照運營者意愿開展自媒體活動。科普微信公眾號主體可以通過微信平臺進行一對多的科普媒體性行為活動,實現科普信息精準推送,并可實現與訂閱賬號的特定群體進行全方位互動交流。科普微信公眾號就是要抓住這一特點為用戶及時傳遞科普知識,提供相關服務,其中科普文章推送是科普微信公眾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3.1 推送的活躍度

    推送活躍度是指微信公眾號在發(fā)布科普信息方面的積極性,可以通過一定時間范圍內的發(fā)文頻次來反映。通過統(tǒng)計樣本公眾號在2018年3月份的信息推送記錄,我們發(fā)現其中5個公眾號每天都會有科普信息的推送更新,占到樣本的62.5%;在剩余的3個公眾號中,中國科普博覽與科學網在3月份各推送信息22次,相當于每一天半有一次推送,而中國數字科技館在一個月內共推送了4次,推送頻率最低。

    對于每日持續(xù)推送信息的5個科普公眾號而言,其科普信息發(fā)布的活躍程度也有差異。如,科普中國每日推送信息最少為2次,最多可達5次,一個月內單日推送頻次的眾數為4;果殼網每日推送信息最少為1次,至多為3次,單日推送頻次眾數為2;中國科普網、蝌蚪五線譜和科學松鼠會這3個公眾號的活躍度則較穩(wěn)定,基本每日只推送一次消息。

    可見,從每日消息推送的情況來看,科普中國與果殼網最為活躍,日平均推送次數分別達到3.9次和1.8次;其次是每日一則推送的中國科普網、蝌蚪五線譜和科學松鼠會;然后是中國科普博覽與科學網,中國數字科技館的推送頻率最低。

    3.2 推送的信息量

    推送信息量指的是微信公眾號所發(fā)布的科普文章數量。從樣本公眾號的總發(fā)文量來看,根據3月份的發(fā)文總量統(tǒng)計,推送信息量排名前三的分別是科普中國、果殼網和中國科普網。其中,科普中國發(fā)文篇數最多,一個月內發(fā)布262篇,日均發(fā)文量達8.45篇;果殼網排名第二,共發(fā)布100篇,日均發(fā)文量3.23篇。具體見表1所示。

    表1 樣本公眾號2018年3月的信息發(fā)布情況

    微信公眾號在每次推送消息時,可以只推送一篇文章,也可以選擇多篇連發(fā),即每一次推送所發(fā)布的信息量可能存在差異。微信公眾號的推送頻次反映的是信息發(fā)布的活躍程度,而單次推送文章的數量則反映了此次科普信息資源的多寡。如從樣本公眾號的總發(fā)文量來看,中國數字科技館發(fā)文最少,但就單次推送的信息量來看,中國數字科技館發(fā)布的信息最多,單次信息量也最大,是科普中國的2.6倍以及果殼網的3.3倍,屬于信息的集中式發(fā)布,用戶可以免去長期的關注等待,一次性獲得較多科普信息。相較而言,科學松鼠會、蝌蚪五線譜和果殼網單次傳遞的信息量較少,用戶一次性接受的信息有限,這種信息推送更有利于用戶深入閱讀。

    3.3 推送的時間

    科普信息的推送模式反映的是科普信息發(fā)布時間所遵循的一定規(guī)律。如果微信公眾號在固定的時間點或時間段進行信息推送,即形成一定的推送規(guī)律或模式,訂閱用戶就可以在基本掌握文章的推送模式后對微信公眾號養(yǎng)成相應的閱讀習慣。這種推送模式對讀者而言,有利于更便捷地獲取信息,同時對于科普信息的發(fā)布者來說,也能更加合理、規(guī)律地安排工作時間。以下探究樣本公眾號是否形成了一定的信息推送模式。

    3.3.1 一天時段發(fā)文習慣

    依據整合樣本公眾號在24 h內的信息發(fā)布情況,我們繪制了科普信息推送時間表如圖1所示。研究發(fā)現,就整體而言,8個公眾號在一天中的多數時間段都會有信息推送,分布于6:00到23:00,在0:00點到5:00這段時間最為靜默。這基本符合廣大用戶的作息規(guī)律,深夜多數人都已進入睡眠狀態(tài),不再進行信息的獲取。具體而言,在一天內,科普信息的推送會出現3個高峰時段:第一個小高峰是6:00~8:00,這個時間段是“一日之計”,成為用戶獲取“今日頭條”的第一時間;第二個高峰是16:00~18:00,其中17:00是一天中推送科普信息最集中的時刻,而此時往往也正是人們即將結束一天工作的節(jié)點;最后一個高峰時段是20:00~22:00,此時多是人們休息放松的時間,便于瀏覽與訪問相關科普信息。同時也可看到,白天中的發(fā)文低谷出現在13:00。

    圖1 樣本公眾號每日的科普推送時間

    對于不同的科普微信公眾號,各自發(fā)文習慣也存在差異。為便于分析,我們將一天24 h劃分為凌晨(0~5:00)、上午(6:00~11:00)、下午(12:00~17:00)和晚間(18:00~23:00)4個時間段,然后分別統(tǒng)計樣本公眾號在各時間段的推送數據。通過歸納分析,樣本公眾號信息推送的時間模式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時間點型、時間段型和全天候型,如圖2所示。其中,科普中國是典型的全天候型科普模式,在一天當中從6:00到21:00都會不定時地推送科普信息,時間線基本貫穿全天;屬于時間點型的是科學松鼠會和中國數字科技館,前者的信息推送時間集中在早上,后者的信息推送時間則集中在17:00左右;對于時間段型的科普推送模式又可細分為兩種,即上下午型和午晚型,其中中國科普博覽和蝌蚪五線譜的推送模式屬于前者,果殼網、中國科普網以及科學網的推送模式屬于后者。

    圖2 樣本公眾號每日推送信息的時間區(qū)間

    3.3.2 一周發(fā)文習慣

    根據對樣本公眾號在一個月內信息推送數量的統(tǒng)計,我們得到其一周發(fā)文模式,如表2所示。其中,中國數字科技館固定在每周最后一個工作日進行信息集中推送,屬于固定的間歇性科普微信公眾號;中國科普博覽在每個工作日進行科普推送,科學網在每周日沒有科普推送,其余的5個公眾號將科普推送融入一周中的每一日,沒有工作日與周末之分。

    表2 樣本公眾號的一周發(fā)文習慣

    4 微信科普內容分析

    本研究以2018年3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為時間段,對1個月共計31天的樣本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文章進行全樣本分析。

    4.1 科普內容的類型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樣本公眾號推送的科普文本內容進行量化分析。首先對科普文章內容進行結構化編碼,對科普文本進行歸類。在以往的科普內容分析中,在數據篩選階段多數會過濾掉宣傳、廣告、科普活動以及人文、科幻等科普信息,孰不知這些科普文本本身作為科普內容中的一部分,對其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微信科普的現狀。本文采用的科普內容分類標準參考中國科普研究所提出的八大科普主題[7],以及現有文獻對科普知識的學科分類方法,并結合資料閱讀過程的具體經驗進行歸類,進一步拓寬與細化分類標準,最終建立量化指標體系如表3所示。

    表3 樣本公眾號科普內容主題分類

    表3(續(xù))

    4.2 科普內容的分布

    4.2.1 樣本公眾號科普內容的總體分布

    按照表3的量化標準對樣本公眾號共計668篇科普文章進行內容量化分析,最終生成以學科領域科學技術知識為主的科普內容和其他日??破諆热輧纱箢?,分別為390篇(占58.4%)和278篇(占41.6%)。對樣本公眾號中的科普內容主題總體分析結果分別見表4和圖3所示。

    表4 樣本公眾號的科普內容計量數據

    總體而言,樣本公眾號的科普內容以學科知識大類為主,即以科學技術知識為科普內容的科普文章發(fā)布最多,同時這也是樣本公眾號推送的主流科普信息。在學科知識大類中,健康與醫(yī)療主題的科普文章發(fā)布數量最多,占本學科科普文章數量的31.3%,占全部科普文章數量的18.3%;其次是生命科學,和健康與醫(yī)療這兩個主題的科普文章在全部科普信息數量中占了將近1/3,是科學普及的重要話題。進一步對二級主題分析可以發(fā)現,健康與醫(yī)療領域中醫(yī)學主題發(fā)布文章數量最多,包括疾病預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科普,具體提及癌癥、過敏、艾滋病等,為公民提供了多樣化、動態(tài)化、針對性的醫(yī)學常識;生命科學主題中,發(fā)布最多的是有關動植物科普知識的文章,除了對動植物的介紹外,還關注瀕危動植物保護,達到48篇,其次是與人體生理相關知識的文章;在信息科技主題中,人工智能、量子等前沿科技以及網絡信息、移動通信等科技產品的科普頻率較高;在地球與航太科學主題中,科普內容多為天文與航空航天知識;農業(yè)與食品科學主題中,科普內容主要與食品相關,如食品安全、食物辟謠等,與農業(yè)生產相關的科普文章只有兩篇。

    研究發(fā)現樣本公眾號在科普內容發(fā)布上還有另一個側重,即除大力傳播與普及科學技術類的知識外,也注重推送常識、認知、人文關懷等類型的信息。其中,社會話題、頭條及新聞類信息普及較多,其次是科研教育、學術觀點及科研工作的信息推送,排在第三的是日常生活小竅門、十萬個為什么之類的話題科普,如“為什么世界各國的國旗,從來都不用紫色?”等。另外,影視文化、科幻類作品中的科學知識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如科普中國發(fā)布的文章“你還把《水形物語》拿奧斯卡當娛樂看?其實背后深藏了大秘密”等。

    圖3 樣本公眾號科普內容結構

    通過以上內容分析,我們發(fā)現微信科普傳播的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微信科普信息以學科知識、科學技術為最主要的科普內容,但又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說教式知識灌輸??破罩R與課本上的科學知識相比,在保留傳遞知識性的同時,弱化了專業(yè)性與學術性,信息具有更加綜合化、生活化的特點,所傳播普及的內容一方面與學科聯系緊密,另一方面與生活實用更加密切。一定程度上科普內容源于科學知識,又高于“冷冰冰”的學科知識。

    第二,從科普的受眾角度分析,科普內容一方面普及人民群眾想要知道的科學內容,另一方面還提供人們應該知道的科學知識。同時基于用戶對科普信息的接受程度,應該形成一定的信息梯度:一類是公眾需要了解的、知道的科普訊息,例如前沿科技等學術專業(yè)性、領域性強的信息,該類信息的普及對公眾的傳播作用更多的是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以及擴散思維;第二類是公眾可以深入閱讀、領悟要領的科普知識;第三類是可以應用、掌握的科普信息。

    第三,從科普內容來看,科普信息更加全面,不僅包含科學技術知識、科學方法,還包含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科普文章。

    4.2.2 樣本公眾號科普內容的個體分布

    在樣本8個科普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信息類型中,科普中國發(fā)布的內容涉及面最廣,其中最多的是健康與醫(yī)療方面知識,其次是社會視野方面內容,主要是傳播新聞快訊和社會見聞,然后是日??茖W類內容,包括生活實用的小知識與技巧方法;果殼網傳播的內容集中在生命科學、健康醫(yī)療及信息科技方面;科學網作為科學工作者的信息社區(qū),其推送的科普信息更多涉及科研成果與科學方法的普及。

    表5 樣本公眾號的科普內容歸類 單位:篇

    5 微信科普效果分析

    微信科普公眾號的傳播效果分析是對科普傳播行為的效果在量與質上的一種研究分析,具體體現在科普傳播力和科普影響力上。其中,科普傳播力是指科普信息在有限時間內是否被受眾獲取、被多少受眾獲??;科普影響力則是更深層次的傳播效果體現,指受傳者在接受信息后對自身產生的有效影響,包括在認知、態(tài)度等方面發(fā)生變化。由于微信作為個人信息相對隱秘的一個社交平臺,用戶對微信公眾號的獲取與閱讀都以個人可見的方式參與,每一位用戶都擁有相對獨立、專屬的閱讀空間和閱讀行為,因此對具體的科普傳播效果評估增添了難度,但不影響對整體的傳播效果分析??破展娞査l(fā)內容的閱讀量,能夠反映其所傳播的信息有多少被用戶獲取并閱讀關注,由此可作為科普傳播力的一個測度指標;另外,公眾號發(fā)布內容的點贊量表達了用戶對于一條科普信息的喜愛度與贊同度,是用戶對科普信息持認同態(tài)度的反饋和體現,可作為科普影響力的衡量指標。因此,可將發(fā)布內容的閱讀量與點贊量作為評價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的客觀測度依據。

    5.1 整體傳播效果

    根據閱讀量和點贊量統(tǒng)計樣本各公眾號在微信總榜中的名次,可以從總體上了解其綜合傳播實力。清博數據平臺提供的微信公眾號榜單依據微信傳播指數(WCI)進行排名,從整體傳播力、篇均傳播力、頭條傳播力、峰值傳播力4個維度對微信公眾號進行傳播效果的測評,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微信信息傳播的生命周期大約為7天[8],故按照清博數據對8個公眾號在發(fā)文7日內的實時排名得到統(tǒng)計結果如表6所示,從中可以看出這8個科普公眾號的傳播力各不相同,在總榜中的排名相差較大,大致可分4個等級:果殼網和科普中國為第一等級,總排名在微信公眾號總榜的1 000名內,傳播力度強;科學松鼠會和科學網次之,排名在10 000名以內;其次是中國數字科技館和中國科普博覽,為第三個傳播級別;最后是北京市科協主辦的蝌蚪五線譜和中國科技局主辦的中國科普網。

    表6 樣本公眾號一周微信總榜與WCI排名

    5.2 科普文章傳播效果

    為進一步了解科普文章的傳播效果以及用戶對科普公眾號的使用情況,本文將科普文章的閱讀數量劃分為1 000次以下(以下簡稱 1 000-) 、1 000~ 5 000次、5 000~ 10 000次、10 000~50 000次(以下簡稱1w~5w)、50 000~100 000次(以下簡稱5w~10w)和100 000次以上(以下簡稱10w+)6個數量級,樣本公眾號的閱讀量統(tǒng)計結果如圖4所示,在總共發(fā)布的668篇科普文章中,閱讀量在1w~5w的篇數最多,為225篇,占到全部文章的1/3以上,擁有1萬次以上閱讀量的文章占全部文章的46.3%;閱讀量在1 000~5 000次以及5 000~10 000次的文章數相近,各占全部文章的16%和17%;閱讀量小于1 000次的文章有138篇,約占全部文章的1/5。

    圖4 樣本公眾號科普文章的閱讀量

    我們進一步分析了不同公眾號科普文章的傳播力度,分別如圖5和表7所示,圖5呈現了各公眾號的閱讀量梯度分布;表7展示了8個公眾號一個月內發(fā)布的文章總閱讀量、平均閱讀量及點贊量??梢园l(fā)現,不同的科普公眾號其閱讀量相差較大,如3月份果殼網科普文章的平均閱讀量超過了中國數字科技館的總閱讀數。分析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由公眾號發(fā)布內容的差異性所導致,另一方面更是由公眾號所擁有的基礎用戶數量所決定的。

    圖5 樣本公眾號科普文章的閱讀量分布

    表7 樣本公眾號的閱讀量和點贊量 單位:次

    表7(續(xù))

    圖6 科普中國公眾號發(fā)布文章的閱讀量統(tǒng)計

    5.3 不同類型科普內容的傳播效果

    為了探究不同類型科普內容對公眾傳播效果的影響,我們需要對得到高閱讀量的科普文本進行內容歸類。選取樣本公眾號1個月的所有閱讀量進行分析。由于不同的公眾號擁有的基本閱讀量存在差異,因此在對內容傳播影響力分析時,為了排除不同公眾號閱讀基數對高閱讀量文本的選取產生影響,特選取各公眾號中閱讀數量最多的前20%的文章作為總的高閱讀文本(即熱文),然后對這些熱文進行內容歸類,以得出傳播力最廣泛的科普內容。最終共得到132篇熱文,排在前5位的主題依次是健康醫(yī)療30篇、生命科學17篇、社會視野16篇、科研教育以及人物各11篇、信息科技9篇。具體來看,圖7呈現了高閱讀量文章在各類科普內容中所占的比重??梢缘贸鲈趦热萆?,用戶比較關注健康與醫(yī)療話題中有關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的內容,還有工

    另外,以科普中國的文章閱讀量為例,我們得到了如圖6所示的點的分布,近似滿足帕累托法則,即二八定律,20%的科普文章得到80%的用戶閱讀。程技術、生命科學等科技前沿以及應急避險的方法措施等內容;另外,社會視野中有關時事政策和社會資訊的文章、具有影響力的科學界事件以及夜讀暖文、“心靈雞湯”中的情感勵志類文章也得到用戶的較多青睞。這表明用戶訂閱科普公眾號,不僅閱讀科技文章以獲得科學知識與方法,也希望在領悟科學精神的同時獲得生活態(tài)度的指引,得到生活智慧的碰撞和心靈的慰藉。

    圖7 樣本公眾號的主題熱文結構比例

    6 結論與討論

    本文根據對我國8個典型微信科普公眾號的分析,對微信科普得出如下結論:

    (1)微信科普運作方面。從科普信息的推送活躍度來看,各樣本公眾號的信息推送都比較及時,信息發(fā)布與更新較快。從推送信息量上看,多數公眾號單次推送科普文章的數量在1~3篇之間。在信息推送習慣上,不同公眾號有自己的推送規(guī)律,如科普中國每日科普次數在2~5次之間,中國科普網、蝌蚪五線譜和科學松鼠會習慣每日一則科普消息,而中國數字科技館只在每周五定期推送科普訊息。在推送時間上,每日的7:00、17:00及21:00左右的時段是科普信息發(fā)文的高峰期,因此公眾在每日上班前、下班后以及晚上休息前查看公眾號往往可以獲得最新的科普信息。

    (2)微信科普內容方面。各公眾號推送的科普內容基本包含了各類型的科學技術主題,內容豐富,話題或新穎或有趣或接地氣,標題設置方面語言風格與圖片搭配也多吸引眼球??傮w來看,各公眾號對健康與醫(yī)療、生命科學、信息科技及航天科學方面的信息報道較多,這與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保持一致[9];同時根據中國科協開展的網民科普需求調查,在其公布的2017年度網民科普需求報告中指出:中國網民關注的科普主題排名前三的是健康與醫(yī)療、信息科技和航空航天,科普主題搜索指數增長排名依次是健康與醫(yī)療、航空航天、前沿技術[10]。本文研究結果與相關學者和機構的研究、調查報告結果趨近,也反映出微信科普內容與公眾對科普的需求內容在契合度上有了進一步提升。另外,各樣本公眾號也有自身的特點,如科普中國的科普內容最為寬泛,除了聚焦于健康、飲食等主題,同時也包含早安新聞、夜讀等大量信息,內容發(fā)布及時全面;果殼網偏重動植物和醫(yī)學等主題,趣味性較強,且結合商業(yè)性內容;科學網明顯側重于科研教育等主題。對此本研究認為,各科普公眾號應進一步明確自身的科普定位,細分閱讀群體,實現真正的精準化科普信息推送。

    (3)微信科普傳播效果方面??傮w而言,樣本公眾號在微信榜單總排名中并不突出,且各公眾號名次相差較多,整體具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如科普中國作為我國科普品牌欄目,其微信排名并未進入百名榜單之列;果殼網在8個公眾號里排名最前,但在微信總榜的月榜中排名第52位(WCI為1 374.28,文章平均閱讀數為77 984次,總點贊數約19萬次),與排名第一的人民日報公眾號(WCI為1 749.72,文章平均閱讀數為10萬次以上,總點贊數超過700萬次)相比還需加強,可見推廣微信科普依然任重道遠。

    科普工作無疑是一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微信科普分屬于其中的一支,卻如一顆大樹上新生的一縷嫩枝,雖然還未壯大,但蘊育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貝爾納[11]曾提出由有能力的科學家準備材料向報紙發(fā)布, 并在所有日報和周刊任命科學編輯人員,就是倡導充分利用大眾媒介進行公眾科學教育。利用微信科普的輻射范圍有多大?如果說農村科普是定位于地區(qū),青少年科普定位于公民年齡,技術科普定位于產業(yè),那么微信科普則著眼于整個時代。微信科普迎合了新時代新媒體的發(fā)展潮流,抓住當下人們主要的生活社交方式,其科學普及可以涵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各地域,可以遍及男女老幼各群體,甚至可以將科學傳播到每一個微信用戶及其周圍相關的人群中,因此合理地利用微信進行科普意義重大。但是目前我們對微信科普的開發(fā)和利用還遠遠不夠。如上文所述,科普微信公眾號已經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但科普微信公眾號在推廣、宣傳方面還不盡如人意,公眾訂閱的積極性不高,用戶的增幅數量有限;在運營方面,科普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科普信息在量與質方面都有了顯著提升,信息及時性、趣味性及權威性等也在不斷強化,然而微信科普的優(yōu)勢并沒有完全凸顯,如不同的微信公眾號在其科普信息的定位上沒有明顯區(qū)分,自身特點不能充分體現;在用戶體驗方面,科普微信公眾號對目標群體沒有進一步細分,科普信息并未能按照用戶需求進行精準推送,同時公眾號與用戶的互動不足等等。這些方面都將是微信科普公眾號在今后為更好地服務科普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和突破的方向。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微信科普自身的局限性與優(yōu)勢,合理利用。微信科普作為一種網絡新媒體社交的科普方式,適用于人們在碎片化的時間里進行科普“填鴨”,符合公眾在忙碌生活之余零散化的學習與認知需求,這也與當下人們普遍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相適應,但微信科普并不能取代各種線下的科普工作,微信科普既是科普工作的一個新拓展,也是已有科普方式的一個助推器,對具體的科普工作可以發(fā)揮很好的輔助作用。如在2016年的“全國科技周”活動中,利用“兩微一端”的新媒體作宣傳較好地擴大了傳統(tǒng)科技活動周的影響面和覆蓋率。

    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必須創(chuàng)新科普理念,樹立大科普觀和融媒體觀。大科普觀就是強調從系統(tǒng)視角提升對全民科普重要性的認識,調動一切主體的積極性并做好主體間協同,分層次、多渠道地豐富傳播手段和內容,把科普事業(yè)作為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和迫切之需。融媒體觀就是指科普必須借助新媒體,結合以往線下活動來創(chuàng)新科普宣傳形式,讓科普依托互聯網絡,融入人們生活的總體理念和制度構架。為此,應該大力培養(yǎng)公眾學科學、懂科學、用科學的大眾氛圍,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科普生態(tài)環(huán)境;科普部門應該在重視制作精品科普內容的同時,注重科普信息的傳播渠道和效果??破帐且豁楅L期工程,利用微信進行科普不是一時的“科普熱”,應加強相應的強化機制,使科普工作站位高、落地實。

    本文的研究不足是:僅對典型的中文微信科普公眾號進行定量研究,研究樣本具有代表性但數量有限;對微信科普的主體和受眾之間互動情況探討有限;缺少與國外新媒體科普情況的比較分析。但本文的研究依舊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以上不足有待今后補充并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科普公眾樣本
    公眾號3月熱榜
    用樣本估計總體復習點撥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科普達人養(yǎng)成記
    學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推動醫(yī)改的“直銷樣本”
    隨機微分方程的樣本Lyapunov二次型估計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昂仁县| 昌宁县| 宝清县| 井研县| 武城县| 西昌市| 富阳市| 维西| 监利县| 离岛区| 莆田市| 揭西县| 三原县| 阜阳市| 南充市| 长顺县| 云龙县| 张家口市| 汝南县| 万源市| 象州县| 珠海市| 巨野县| 寿光市| 绥化市| 敦化市| 沂南县| 杨浦区| 台中市| 甘孜| 美姑县| 云龙县| 乐都县| 文昌市| 长兴县| 平南县| 侯马市| 周至县| 恩平市| 西昌市| 辉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