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宏偉
【摘? 要】? 語文是小學課程中的核心科目,貫穿于小學教學始終。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既是重點,亦是難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又將走向何方?為了研究這一課題,本文立足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深入分析了閱讀教學的相關(guān)策略。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新課改
閱讀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教師需要不斷優(yōu)化語文課堂,用全新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開拓學生視野,最終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進而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
一、立足文本字詞,回歸教學初心
教育家斯霞在她的教育生涯中,曾數(shù)次強調(diào)小學語文中“讀”和“寫”的重要性。她認為時代的進步、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漢字的書寫?!疤峁P忘字”成為一個社會共性問題。這種社會現(xiàn)象必須引起教師的深思。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不能一味追求花哨的教學策略,反而忽略了語文教學的根本——即漢字的識記與書寫。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漢字的教學,讓語文教學回歸初心。例如,在教學《葡萄溝》的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文本字詞入手。本課需要學生掌握的核心字詞有新疆、梯田、碉堡、吐魯番、茂密、涼棚等,除此以外,需要學生掌握的四字詞語有五光十色、熱情好客等。以“茂”字為例,在書寫過程中,很多學生在寫“茂”字時,容易忘記“戊”字上的一點。因此,教師將“茂”字拆解,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展示:“草字頭”用綠色,“戊”字整體用白色,“戊”字上一點用綠色。此時,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茂”字原意是草木繁盛,如果少了下面那一點,也就是草木少一點,又如何稱作是“繁盛”?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書寫時就不太會丟掉“戊”上的點了。解決了生字,為了幫助學生掌握詞組短語,教師需引導學生回歸課文,在具體的語境中體會詞語含義。比如“熱情好客”,教師要指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體現(xiàn)新疆人民熱情好客的詞句,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詞語的含義。只有解決了字詞,語文學習才能真正落在實處。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很多教師致力于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卻忽略了任何策略都是教學輔助這一事實。語文教學的根本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字詞的教學,讓語文教學回歸正軌。
二、優(yōu)化教學設(shè)計,明確教學目標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課堂變得“熱鬧非凡”,處處是“歡歌笑語”。但是這種浮華熱鬧的表象下,掩藏的卻是教學主次不分、重點不明的隱患。如何判斷一堂語文課的優(yōu)劣?我認為最直接的判斷標準是,教師是否完成教學任務(wù)、實現(xiàn)教學目標。但是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越來越“華而不實”。鑒于此,教師需要優(yōu)化教學設(shè)計,明確每一節(jié)課需要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如此才能使教學更加有針對性,進而提高效率。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時,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師可以設(shè)計如下的教學目標:第一,掃清字詞障礙,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明確課文中每個段落的核心內(nèi)容,了解小興安嶺在不同季節(jié)的變化以及物產(chǎn)的豐饒;第三,能準確說出不同季節(jié)中小興安嶺景色的特征,理解文章中蘊藏的情感。這樣的精心設(shè)計,既能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提高教學效率。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同樣需要將更多時間留給學生互動交流,讓學生分享自我的觀點、聆聽他人的見解,在溝通交流中掌握課文脈絡(luò)。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涌現(xiàn)的問題,教師不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需要積極引導、適時點撥,逐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教學設(shè)計貼合學生的現(xiàn)實、因此教學效率也會隨之提升。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只看到“浮華”的課堂表象,還需要看到背后隱藏的教育隱患。每一節(jié)語文課如能精心設(shè)計,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還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打破傳統(tǒng)窠臼,創(chuàng)建課堂情境
在前文中,我們論述了新課程改革下存在的一些教學隱患。但這是否意味著教學就必須遵守傳統(tǒng)、固步自封呢?我認為不是的。不同的時代,教育需求是不同的。用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甚至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需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教學模式進行適度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其中,創(chuàng)建情境是一個良好的教學策略,如果教師善于運用情境策略,會給閱讀教學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山居秋暝》這首詩時,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詩中意象,即明月、清泉、松間等,讓學生初步感知景物的特征。此時,為了幫助學生體驗,教師可以適當借助信息技術(shù)手段,為學生播放《山水間》《聽松》等古琴曲,放松學生的身心。然后,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讓學生在脈脈琴韻中想象天空中皎潔的明月、松樹間淙淙流淌的溪水。此時此刻,學生的身心無比放松,深刻體會到萬物的沉寂、大自然的寧靜。通過教師的刻意營造,學生從情境中深刻體會到《山居秋暝》中流露的寧靜致遠之感。這個過程既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美的熏陶。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寄寓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正是有了情境的鋪墊,學生對詩歌的美才有了直觀而深入的認知。
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既不能固步自封、不做改變,也不能過分創(chuàng)新,失了教學根本。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立足教學實際,采取符合自身教學需求的手段,如此才不會舍本逐末。
四、踐行以人為本,體現(xiàn)主體地位
在過去,大多教師在教學中并不重視學生的情感,追求的只是分數(shù)、名次。但是在長時間的教學實踐中,教育者逐漸意識到這種教學理念的弊端。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改革,素質(zhì)教育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才是教學的核心。教師需要始終踐行以人為本理念,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用更符合學生性格、興趣、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手段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彰顯學生的主體性,進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它是一則安徒生童話故事,本身題材就符合學生的興趣。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同名迪士尼電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后續(xù)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著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用各自喜歡的方式進行課外學習。比如:有的學生喜歡表現(xiàn)自己,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自由組合,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還原故事內(nèi)容;有的學生性格內(nèi)向、喜歡按部就班學習,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還有的學生喜歡朗讀課文,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模仿廣播劇配音;有的學生喜歡講故事,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為大家重新講述《賣火柴的小女孩》……總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興趣都得到了充分滿足,既活躍了課堂氛圍,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考慮學生的處境以及感受。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顧及學生的學習體驗,如果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教學,就能提高語文閱讀效率。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既需要回歸初心,也需要展望未來,既需要去其糟粕,也需要取其精華,既需要守住教學根本,還需要適度創(chuàng)新,既需要傳承,也需要開拓。教師要打破教學束縛,始終以生為本,最終才能構(gòu)建出具有生命力的語文課堂,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任迎春.彰顯語文魅力,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J].中華少年,2019(36):62+65.
[2]董正明.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讓課堂充滿魅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