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雪
音樂劇《貓》劇照
最近常聽朋友說,英國作曲家安德魯·洛伊德·韋伯創(chuàng)作于1981年的經(jīng)典舞臺音樂劇《貓》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了。于是,我興沖沖地去看,看完后卻大失所望。
各大影評網(wǎng)站也對電影給出了低分,首映當天,IMDb評分不足3分,有批評說是“圣誕節(jié)的恐怖片”“千萬別帶你的孩子去看”,更夸張的批評則指出是“變態(tài)最喜歡的電影”。
《貓》,是一部根據(jù)英國現(xiàn)代派大詩人T. S. 艾略特在1939年出版的詩集《老負鼠講講世上的貓》改編、由韋伯作曲的兩幕舞臺音樂劇。自1981年倫敦開演后,《貓》已成為全世界演出時間最長的英倫音樂劇。幾十年來,它在全世界20多個國家演出,超過4800萬觀眾觀看。
它講述了在一個仲夏夜,杰里科貓族集合在其圣地—一個垃圾場內,進行每年一次的舞會,直到貓族的領袖老杜特洛諾米在黎明前來到,宣布這一年能夠乘坐“熱氣球”被送到九宵天外獲得重生的貓的名字。在此之前,這群擬人化的30余只杰里科貓在一起嬉戲、舞蹈;以音樂為語言,講述他們之間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在敘事元素的缺席下,這部群像音樂劇中豐富而各異的角色塑造,成為《貓》的最大亮點。
正如序曲《杰里科之歌》中所唱的:務實的貓,夸張的貓;自負的貓,狂熱的貓;雄辯的貓,神渝的貓;多疑的貓,憂郁的貓;浪漫的貓,懸掉的貓;吹毛求疵的貓,依人為生的貓;諷喻的貓,隱喻的貓;算計的貓,神秘的貓;政治的貓,虛偽的貓;刻板的貓,瘋狂的貓;憤世的貓,教條的貓—每一只高度擬人化的貓,都映射出人類社會中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群。杰里科貓舞會即將結束之際,“長老貓”告訴裝扮成貓的人類旁觀者,就其獨特品性和差異而言,“貓很像你們”。
這么多年后,這部經(jīng)典的舞臺劇終于被翻拍成電影,執(zhí)導者是制作過《悲慘世界》《國王的演講》《丹麥女孩》等優(yōu)秀作品的英國電影制作人湯姆·霍伯。電影的演員陣容也相當華麗,包括伊恩·麥克萊恩、泰勒·斯威夫特、朱迪·丹奇、伊德瑞斯·艾爾巴、詹妮弗·哈德森、詹姆斯·柯登、雷·溫斯頓等。
可是,這樣一部經(jīng)典作品翻拍,卻毀在了霍伯手中。2019年電影版《貓》巨大的失敗,是因為完全放棄了使“貓”成為一場精彩表演的基本原則:高貴的音樂、迷人的舞蹈和令人陶醉的氛圍。
電影中,CGI技術的糟糕運用,看起來比化妝的效果還要差。人臉貓五官讓人看著產生偏移感,網(wǎng)友直呼:“人臉貓看上去怪怪的,不成比例的貓身,讓人產生了違和感?!?/p>
如果你在銀幕上看一個大特寫的人臉貓,有手有腳,還能唱歌說話,有時候他們又有一些貓的舉止和動作,給人以“人非人,貓非貓”的感覺。
就算你接受了可怕的人臉貓設定后,影片的劇情發(fā)展,更是在挑戰(zhàn)你的忍耐極限。一開始,人臉貓不穿衣服表演,你并不覺得有何不妥,但當有貓穿衣服出場后,感覺就變了。有網(wǎng)友形容,這種不一致就像伊甸園里的亞當夏娃,偷吃禁果后有了羞恥感,因此穿上了樹葉或衣服遮擋私處。美國媒體批評,該片用不必要的“暴露”掩蓋了劇情。
美國媒體批評,該片用不必要的“暴露”掩蓋了劇情。
電影版《貓》劇照
貓還有一種看上去慵懶的姿勢—抓自己的胯下,并且是各種不同機位的鏡頭—被網(wǎng)友形容為“PG級別的電影有些R級了”。
而當由蕾蓓爾·威爾森扮演的熱愛秩序、愛管閑事的“褓姆貓”繁忙地訓練耗子們的舉止,把四處搗蛋的蟑螂訓練成了有紀律的童子軍,教甲蟲跳踢踏舞,忽然,她開始吃起了那些長著人臉模樣的蟑螂,看上去很殘忍。
有的觀眾說:“看到朱迪·丹奇和伊恩·麥克萊恩這樣的老藝術家扮演貓時,一種滑稽可笑之感撲面而來,特別是到他們特寫時,感覺他們臉上寫滿了無辜和委屈?!?h3>音樂、舞蹈皆翻車
無獨有偶,電影《貓》的音樂和編舞也不盡人意,甚至被調侃為“災難史詩級翻車電影”。
現(xiàn)場歌曲演唱,可以說是音樂劇《貓》的標簽。然而,電影中,經(jīng)典歌曲沒有預先錄制,而是在拍攝時現(xiàn)場演唱的。
除了泰勒·斯威夫特飾演的“迷人貓”邦巴露娜和杰森·德魯洛飾演的角色勉強過得去,大部分《貓》中的演員嗓音顫抖,很難脫穎而出或是渾然天成。此外,奧斯卡金像獎獲得者詹妮弗·哈德森笨拙地啜泣著,演唱了音樂劇中最著名的歌曲《回憶》,像是無法輕松地唱清楚歌詞。
而在舞蹈方面,舞臺劇《貓》的原編舞者是吉莉安·林恩,在2018年去世了,她曾參與編舞了《貓》《歌劇魅影》等多部韋伯參與制作的經(jīng)典音樂劇,頗具編舞天賦。她為《貓》這部劇所做的經(jīng)典編舞,是動物主義、芭蕾舞和現(xiàn)代運動的完美結合,但大部分都被導演設計的街舞取代了。
除此之外,這部電影還有很多不足。
首先是鏡頭的運用。大銀幕上,貓和周圍環(huán)境的比例忽大忽小,鏡頭景深被錯誤運用,導演搖晃攝像機進行拍攝,鏡頭閃得好像他找不到自己的固定立足機位一樣,這些都讓影片往更廉價和詭譎的方向邁進。
開場的一段時間內鏡頭過于晃動,讓人看了著實發(fā)暈,且看不清演員的動作。而到了后半場,鏡頭又過于固定,有好幾次至少長達半分鐘地固定于演員臉上,比如,唱《回憶》時,讓人無法不注意演員的眼淚或鼻涕似乎都要留到嘴里去了……
其次是場景設計令人尷尬,尤其是“褓姆貓”。這一段在音樂劇中表現(xiàn)得頗為童話:“褓姆貓”將老鼠和蟑螂訓練成了童子軍,演員們穿著道具服裝又唱又跳。但電影卻意義不明地追求體型比例的正確:老鼠蟑螂變得更小了。
還有些場景則令人失望地沒有出現(xiàn)。比如,淘氣頑皮的“小偷貓”兄妹蒙哥杰利與羅普蘭蒂瑟是電影中比較有趣的一段,但最后那個著名的雙人大轉盤卻沒有表現(xiàn)。最讓人失望的是“格羅泰格的最后一戰(zhàn)”涉及很大的場景變換,在當年的VCD形式的音樂錄影帶中沒有,事實上,電影版本可以通過鏡頭語言將這一段呈現(xiàn),但是卻沒有。
有些場景則是單純的生硬,沒有“電影語言”。比如,如果對音樂劇《貓》不熟悉的觀眾,很可能會問,“魅力貓”葛麗茲貝拉做了什么?為什么大家這么排斥她?為什么她會唱出《回憶》這樣悲傷的歌?作為全劇靈魂存在的角色,她的過去是有必要交代的。
葛麗茲貝拉曾經(jīng)在貓族中魅力四射、受所有貓的追捧,但渴望未知的她離開了貓群。然而,在外面的世界她孤單無依、四處碰壁。待她暮年結束漂泊的生活回歸貓群,曾經(jīng)的“魅力貓”已經(jīng)蓬頭垢面、光彩全失。杰里科貓們不愿接納,甚至排擠敵對這只背叛貓族的流浪者,直至她用歌聲傾述自己的故事,打動了貓族,最終被選中升天重生。如果這里能配幾個場景,將這段往事經(jīng)歷與現(xiàn)在交替呈現(xiàn),會清晰很多。
一個好的范例是《媽媽咪呀2》里的“我們其中一人”的橋段中,利用鏡子和墻壁等媒介進行二元視角的切換。這個在劇場版中只能在同一個場景對唱的歌曲,在電影版中能夠用“電影語言”分散到不同的場景中表現(xiàn)。
如果說,電影版《貓》有什么創(chuàng)新,大概是泰勒·斯威夫特為該片創(chuàng)作和演唱的新歌《美麗鬼魂》(Beautiful Ghosts)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