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
記敘類的文章是考場常見的一種文體,但在閱卷中,筆者常常發(fā)現(xiàn)不少考生只鉆研遣詞造句,而不注意謀篇布局,不注重線索的運用,于是他們的文章不是有分析而無綜合,就是有伏筆而無照應,疏漏百出,松散混亂。不管布局,就像驅遣烏合之眾去作戰(zhàn)一樣,即使成功了,也是偶然。那么到底怎樣做好記敘文的布局,讓文章思路清晰呢?這份線索急救包請接??!
【技法精髓】
線索是謀篇布局的重要手段。線索,就是把文章全部材料連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線。線索包括實物線索、時間線索、地點線索、人物線索等。具體來說:
1.實物線索,力求新穎。
在記敘文中,實物是行文的線索,更是表情達意的載體,所選的實物要與眾不同,真正起到貫穿情節(jié)、突出主題的作用。比如伏契尼《二六七號審房》中“我”被打得膿血淋漓動彈不得時,“老爸爸”利用放風的時機采來了一朵小雛菊和一根青草,又使“我”看到了生命和希望。文章以一朵小雛菊和一根青草為線索,線索分明,條理清楚,并輔之以細節(jié)描寫,以主人公的心理為暗線層層展開,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需注意的是,我們選擇的實物要新穎、獨特,讓讀者見之難忘。
2.人物線索,穿針引線。
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文中可以設置一個起穿針引線作用的人物,以此為線索讓全文的情節(jié)都以這一人物的見聞、活動、經歷的方式展開。比如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個線索人物。小說通過“我”的所見所聞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拔摇辈粌H是孔乙己悲慘遭遇的見證人,也是安排故事情節(jié)的重要線索。
3.事件線索,層層推進。
事件的起因和結果是記敘文的基本要素,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線索。如課文《分馬》,先寫分馬前的動員,又寫分馬的具體情況,最后寫換馬。全文自始至終以“分馬”這一中心事件為線索,寫得有條不紊,主次分明。
4.時間線索,一線貫穿。
在記敘文中,敘述是事物動態(tài)的述說,重在過程性,“時間”這一要素是十分突出的,不少記敘文是以時間的推移來組織材料的,時間就成為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比如史鐵生的《合歡樹》,作者通過快鏡頭的方式,以時間線索,對母親幾十年的生活進行了回放,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情懷念和對母愛的高度贊美。
5.明暗交織,雙線并進。
以明、暗兩條線索交織。如魯迅先生名作《藤野先生》,明線是魯迅先生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相知、懷念,暗線是魯迅先生崇高的愛國情感,兩條線索交織,層次分明,主題突出。
運用“線索”的技巧,要防止出現(xiàn)兩種病癥:
1.見物不見線。
有的“實物”“地點”“人物”等,并非貫穿全文始終。只是文中個別地方出現(xiàn),構不成線索。要想讓它變?yōu)榫€索,在開頭、結尾處,都要讓它出現(xiàn)。
2.見物不見情。
作為線索的載體,不只是起連接材料的作用,還應成為作者抒情的寄托物,不能只寫事物不抒情。
【大師引路】
槍
□林雙不
車子愈往南駛,我愈覺得不對勁,司機始終不懷好意地透過后視鏡瞅著我,有幾次似乎再忍不住了,居然微偏著頭,眼睛向后掠。(開篇即用心理活動設置懸念,讓“誤會”這一情感內線得以貫穿全文,使得行文波瀾起伏,吊足讀者胃口。)
恐怕我是上了賊船了。實在不應該冒冒失失搭乘這輛野雞計程車。趁著星期日到臺北處理一些事情,原本計劃搭11點半的最后一班平快夜車回員林的,誰知東拉西扯,趕到火車站時,那班火車已經開走了。怎么辦呢?星期一一大早就有課,不趕回去怎么行?真是的,就算一定得搭野雞車,也應該睜大眼睛啊,居然司機一說是回頭車我就上了,居然司機說載不載客都無所謂我就讓他開了。為什么我當時沒有考慮到旅途的安全問題呢?報紙上幾乎天天有,計程車司機在荒郊野外劫財搶色,甚至還要傷人,為什么我這么大意?(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讓讀者覺得作者是上了賊船,這樣寫使“我”對司機的誤會加深,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果然,車子剛過中壢吧,我就感到異樣了,就如同我前面所說,司機一再從后視鏡瞅我,瞅得我心底發(fā)毛。當然,我身上的錢不多,又是一個大男生,實在不必害怕,如果他真正心懷惡意,如果他嫌錢太少不滿意,無論如何,還是我吃虧。我悄悄打量他的體形,沒有我高,但是比我結實多了,單打獨斗,我未必就會輸給他,可是他不可能沒帶東西,而且我根本不想打。 就在這時候,我看到他的右手從方向盤挪開,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東西,大概是扁鉆或刀子吧?車窗外一片漆黑,正是苗栗一帶的山間,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要動手了吧?我下意識地坐直身子,冷汗開始往外冒。(“我”的心理活動以及“我”眼里的司機的動作,讓誤會進一步加深,繼續(xù)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什么事也不曾發(fā)生,他的手又伸了上來,放在方向盤上,沒有拿什么東西。一定是他看出我有了戒備,不敢輕率下手,在等待更恰當?shù)臅r機吧?難道我就這樣束手待斃嗎?也許我可以想想辦法,化解這場危機,我不是一向自詡最善于動腦筋的嗎?怎么突然嚇呆了呢?或許我可以試著和他聊聊天,動之以情,讓他不好意思動手。于是我吞了口口水,和他搭訕:“生意好嗎?老鄉(xiāng)?!?/p>
他似乎嚇了一跳,過了好幾秒鐘才回答我:
“不好啊,幾乎連油錢都跑不回來。”
“不會吧?你不是回頭車?剛剛還有客人包了你的車去臺北,不是嗎?”(文中寫“我”與司機的對話,兩人各懷心思地出言試探,但由于驚懼懷疑,兩人對對方的話產生了完全相反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了誤會。)
他不再回答,我突然想到可能不是真的回頭車,一緊張,舌頭打結,也沉默下來。沉默最適于培養(yǎng)緊張的氣氛。為什么他不跟我聊天?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特征,增加警方緝捕他的可能?他當然明白,我被搶之后必定會去報案的,好聰明狡猾的家伙!我恨恨地咬了咬牙,他又從后視鏡飛快地掠了我一眼。
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來不曾看過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即使趕不回員林上課,請一天假又有什么大不了,何必一定要搭野雞車冒險?
算了,如果他真的要搶,就給他吧!好漢不吃眼前虧,財物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人要就給他,犯不著因此打斗傷身。不行!這么一來,豈不是助長了惡人的氣焰?無論如何,都應該和他拼斗一番,給他一點教訓。
兩種想法交戰(zhàn)纏斗,還沒有分出勝負,員林居然到了??蓯鄣膯T林!當計程車在公路局車站前一停,我立刻打開車門,沖了下去。松了一口氣,才想到還沒付錢,便繞過車后,走到司機窗口,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錢。突然,車子往前沖,迅速拐一個彎,消失在不遠的街角。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機無比驚慌的神色。(作者以“我”的視覺反應側面表現(xiàn)司機驚恐疑懼的心理活動,吸引讀者,跟隨主人公進行揣測,增加情節(jié)的懸疑感。)
我怔怔地站在凌晨兩點左右冷冷清清的員林街頭,莫名其妙地把車錢再放入旅行袋,才看見旅行袋的右方開口突出一截槍管,那是我在臺北特地為孩子買回來的玩具槍,槍管太長,無法全部塞進旅行袋。(直至篇末,才霧過天晴,忽懸忽緊的情節(jié)才陡然落下,原來雙方都產生了誤會,露在旅行袋外面的是一把“玩具槍”,層層誤會,層層曲解,波瀾頓生。)(摘自《小小說》2019年第2期)
名家秘籍:此篇小小說以實物線索“槍”為暗線,以情感“誤會”為明線,雙線并進,情節(jié)設置為因為一把玩具槍而產生誤會,因為誤會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運用這種方法,能節(jié)省大量筆墨,能使故事情節(jié)更為集中,更為跌宕起伏,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