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各位旅客,歡迎來到我們美麗的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旅客,歡迎回家?!?/p>
隨著空姐的聲音從廣播傳出,飛機緩緩降落,機艙內(nèi)漆黑一片,窗外的燈火星星點點。我的女友Racheal坐在鄰座很是激動,她是馬來西亞人,長年在國外讀書,每次回家都這么興奮。我卻是第一次踏足這個地處南洋的陌生國度。
來到馬來西亞前,我就跟Racheal說,這次我要吃到最“道地”的馬來西亞肉骨茶。
對從未去過馬來西亞的人來說,這個國家最吸引人的是美食。馬來西亞種族混雜,食物也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樣貌。我最愛的肉骨茶,是當?shù)厝A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在外面每發(fā)現(xiàn)一家新的大馬餐廳,我都會帶Racheal去嘗鮮,但她每次都會搖搖頭,連說“不道地”。我不服氣,一定要親自去馬來西亞嘗嘗什么叫“道地”。
肉骨茶的湯用中藥、蒜頭、胡椒和豬肉熬成。
Racheal說,她從小到大吃肉骨茶都是跟家人一起,因為肉骨茶端上來就是一大鍋,需要一桌人圍著吃才熱鬧。吃肉骨茶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樂享天倫的時刻。第二天一大早,Racheal的爸媽就帶著全家人開車前往肉骨茶的發(fā)源地—小城巴生,吃最“道地”的肉骨茶。
馬來西亞人親切地稱自己的國家為“大馬”。“大馬”的“大”,是為了表示馬來西亞是由馬來西亞半島、沙巴以及砂拉越所組成的聯(lián)邦國家。巴生西臨馬六甲海峽,從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運輸樞紐。有人說,巴生的地名來自馬來語“Pasang”,意思是“海水漲潮”。將小城命名為“巴生”,表示巴生河流漲潮的時辰對來此經(jīng)商的人有多么重要。
過了正午,我們到達巴生的一座小鎮(zhèn)加埔。陽光熾烈,空氣悶熱,突然降下一場瓢潑大雨。我們決定去路邊一棵大榕樹下的肉骨茶店,既能避雨,又能吃肉骨茶。此時店里已經(jīng)過了最熱鬧的時候,只有兩三桌客人。肉骨茶店一般開在街角,三面沒有窗戶,掛著傳統(tǒng)竹簾。竹簾半卷,既阻隔雨水又能放進習(xí)習(xí)涼風。
我們挑了一張桌子坐下,老板娘端著一壺茶笑盈盈前來招呼。在馬來西亞吃肉骨茶,這壺茶絕對不能少。馬來西亞華人繼承了廣東的飲茶文化,只要吃飯必定先上茶。肉骨茶里都是大塊的豬肉,先慢慢飲一杯茶才不會感覺油膩。在顧客等餐時,店家還會將蒜碎、辣椒絲和黑醬油倒入小碟,用來蘸排骨或佐湯調(diào)味。一杯茶的工夫,裝在瓦煲里的肉骨茶就熱騰騰地被端上桌來。
我們點了傳統(tǒng)的湯肉骨茶和巴生人流行的干肉骨茶。湯肉骨茶上,蓋著卷心菜葉,由瓦煲的余溫燙熟,吃起來更加脆爽。另外,還有小碗盛的掰成小段的老油條,要泡在瓦煲里吸飽湯汁再吃。
肉骨茶的背后,是早期下南洋的華人努力適應(yīng)僑居環(huán)境、篳路藍縷的故事
肉骨茶的湯用中藥、蒜頭、胡椒和豬肉熬成。用湯煮過的豬肉油脂已經(jīng)溶解于湯中,吃起來不僅不肥膩,還帶著藥材特有的甘甜。老板娘說,肉骨茶湯的甜來自甘草,甘草不能有苦味,苦味必須來源于當歸,味道才正宗。為了這個湯頭,老板娘都要親自跑中藥鋪,細細揀選。每天天還沒有亮,店家就要去市場買豬肉,因為巴生人早餐就要排著隊吃肉骨茶。豬肉要慢火熬兩三個小時后,店家才能開張營業(yè)。
干式肉骨茶,據(jù)說是最近才在巴生流行起來的。兩個多小時熬煮的湯汁和排骨,與蒜頭碎、干辣椒和黑醬油共冶一爐。大火淬煉出來的排骨黑乎乎的,像裹了炭一般,醬香醇厚;搭配火辣的辣椒、爽口的秋葵和鮮香的魷魚,一上桌就被搶光光。
我總是不解,馬來西亞是一個熱帶國家,沒有冬夏之分,當?shù)厝藶楹我赃@么“補”?Racheal告訴我,對許多馬來西亞華人而言,肉骨茶是一種“情意結(jié)”。因為肉骨茶的背后,是早期下南洋的華人努力適應(yīng)僑居環(huán)境、篳路藍縷的故事。
20世紀初,許多福建人因原鄉(xiāng)土地不敷使用,加上糧食不足、社會動蕩不安,聽聞南洋遍地是黃金后,甘愿冒著生命危險義無反顧出洋南下,從事苦力工作。
由于知識水平不高,與英國殖民政府又有語言隔閡,許多華人只能在雪蘭莪的錫礦或是巴生港口,以勞力換取微薄的薪酬。當時的生活條件很差,加上不適應(yīng)濕熱氣候,不少人病倒或患上風濕病。然而,靠著勞力生活的他們,只要一病倒,便是“手??谕!?,但一家上下都嗷嗷待哺。
在當時的巴生港,苦力們在搬運貨物的過程中,偶有藥材碎片掉落在地。為了強身健體,同時也為長期在海港工作的同鄉(xiāng)們治病祛寒,許多碼頭的搬運工人開始在搬運過程中,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藥材碎片;收集后,拿到攤位集資煮食。用了各種藥材,包括當歸、杞、黨參等來煮藥,但是因忌諱而將藥稱為“茶”。沒想到這茶湯喝起來十分香濃美味,風味獨特。后來,人們特地調(diào)整煮茶的配料,經(jīng)過不斷改進,做成了本地著名的平民美食之一。
1945年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來自中國福建的李文地在巴生經(jīng)營了第一個肉骨茶攤位。據(jù)傳,早期苦力們就是把藥材帶到李文地的食檔集資煮食,后來他參照配方加以改良,才變出巴生肉骨茶的最初版本。坊間也稱李文地為“肉骨茶之父”。據(jù)李文地后代說,當初包括李文地在內(nèi),就只有區(qū)區(qū)7人售賣這道美食;李氏肉骨茶已傳到第四代,烹煮肉骨茶的秘方不外傳。
正當我吃得津津有味時,Racheal卻湊到我耳邊說,其實這家賣的還不是最“道地”的肉骨茶,傍晚我們要去的那家才是最“道地”的。我心中驚訝,這樣美味的肉骨茶竟然還不算最道地的;同時也更加疑惑:兩餐都吃肉骨茶,難道不會膩嗎?
實際上,頓頓吃肉骨茶對巴生人來說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他們早餐、午餐、宵夜都可以吃肉骨茶。據(jù)傳,這是因為港口工人需要精神體力來應(yīng)付一整天的粗重工作,一大早吃下一大碗肉骨茶泡飯,既能補充體力,也能補身體。長久以往,這樣一頓既便宜又豐富的早餐就流傳開來,也成了巴生人特有的習(xí)慣。
臨近傍晚,我們又到了另一家巴生的肉骨茶店。這家店面更大,也在街角,兩面都沒有墻,看起來像是一家大排檔。紅色的塑膠椅圍著一張張圓桌,看起來紅紅火火,正好呼應(yīng)這家的店名“亞火”。這家店只賣最傳統(tǒng)的湯肉骨茶。
這家的肉骨茶不是裝在一個大瓦煲中,而是一碗一碗端上桌。白色的大碗側(cè)面繪著大公雞,寓意吉祥,是馬來西亞餐館常見的餐具。每個碗里盛的肉不同,有五花肉、豬大骨、排骨,還有雞腳。巴生人煮肉骨茶,總會放一些雞腳同煮,這樣煮出來的湯更加濃稠。6只碗整整齊齊排上桌,竟有滿漢全席的氣勢。
原來之所以Racheal說這家最“道地”,是因為最早發(fā)明肉骨茶的碼頭工人就是在勞動間隙,一人盛一碗藥煮的肉湯,隨便找個陰涼處坐下吃。他們沒有現(xiàn)成的桌子,只好一手端著湯碗,一手啃著肉骨。這卻是碼頭工人辛勞的一天里最愜意的時光。
很多巴生的肉骨茶店,也繼承了這種賣肉骨茶的方式,將肉骨茶一碗一碗地賣。雖然住在巴生的華人經(jīng)過好幾代的努力已經(jīng)漸漸富足,但他們?nèi)匀槐A袅讼容吶顺匀夤遣璧姆绞?。這樣就能時時想起先輩人篳路藍縷的艱辛—“道地”的肉骨茶不只道地在湯頭,也道地在南洋華人祖祖輩輩的頑強生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