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自奮斗、成功在于奉獻、平凡造就偉大。近段時間以來,由中宣部、中組部等部門部署開展的“最美奮斗者”學習宣傳活動人氣高漲,推薦“最美”、評選“最美”、學習“最美”形成熱潮。一批新中國成立70年來各地區(qū)各行業(yè)各領域涌現(xiàn)出來的來自生產(chǎn)一線、群眾身邊的先進模范,作為“最美奮斗者”,他們是共和國建設者、新時代奮斗者的典型代表,他們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他們與祖國共成長、共奮斗的感人故事。
據(jù)新華網(wǎng)、《人民日報》等整理
孔繁森院耿耿忠心照雪山
他兩次進藏,在黨的召喚面前,在人民需要的時候,他都挺身而出,將一腔熱血甚至生命,奉獻給了藏區(qū)人民。他就是西藏自治區(qū)原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以自己的生命,在西藏鑄起了一座無私奉獻的豐碑!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東聊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在黨的培養(yǎng)教育下,他參軍、入黨,后來轉業(yè)到地方工作。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時任中共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欣然赴藏。進藏后,他擔任日喀則地區(qū)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縣的鄉(xiāng)村、牧區(qū),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山東離開崗巴時,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淚為他送行……
在西藏工作,孔繁森深深愛上了這片壯麗、神奇的高原,還有這里的人民。1988年,山東再次選派進藏干部,孔繁森第二次赴藏工作。進藏后,孔繁森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wèi)生和民政工作。到任僅4個月,他就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qū)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為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的教育事業(yè)奔波操勞;為結束尼木縣續(xù)邁鄉(xiāng)等3個鄉(xiāng)群眾易患大骨節(jié)病的歷史,他多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采集水樣,幫群眾解決飲水問題;在了解農牧區(qū)缺醫(yī)少藥的情況后,他每次下鄉(xiāng)時都特地帶一個醫(yī)療箱,工作之余就給農牧民群眾認真地聽診、把脈、打針……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qū)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面對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為尋找阿里的發(fā)展優(yōu)勢,全地區(qū)106個鄉(xiāng),他跑了98個,行程8萬多公里。在孔繁森的努力下,阿里經(jīng)濟有了較快的發(fā)展。1994年,全地區(qū)國民生產(chǎn)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fā)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氨接淝橛鸁?,耿耿忠心照雪山。”正如孔繁森在一首詩中所寫,他把自己一顆火熱的心獻給了西藏高原,獻給了黨的事業(yè)。
閻肅院筆寫時代心系祖國
閻肅,1930年5月出生,河北保定人,生前系原空軍政治部文工團一級編劇。1949年春天,閻肅考入重慶大學,并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外圍組織。1950年,閻肅進入團西南工委青年藝術工作隊。1952年,閻肅隨西南藝術工作隊赴朝鮮戰(zhàn)場慰問演出。親眼見證志愿軍官兵浴血奮戰(zhàn)的他難以平靜,立志從軍。1953年4月,閻肅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6月入伍,1955年加入了空政文工團。
1958年,閻肅創(chuàng)作出軍旅歌曲《我愛祖國的藍天》。1962年,小說《紅巖》問世,閻肅決定以小說中“江姐”的形象創(chuàng)作一部歌劇。他連續(xù)寫作18天,完成了歌劇《江姐》的唱詞。經(jīng)過近3年的打磨、譜曲、排演,《江姐》一經(jīng)公演就大受歡迎。后來的半個多世紀里,《江姐》被復排5次,演出超過1000場次,影響激勵了幾代人。
閻肅在三十多歲時寫出了感人至深的《紅梅贊》《繡紅旗》,五六十歲時創(chuàng)作了家喻戶曉的《長城長》《敢問路在何方》,七八十歲時奉獻出廣為流傳的《故鄉(xiāng)是北京》《前門情思大碗茶》《霧里看花》。
閻肅常說,我這一生最愛穿的是軍裝,最愛寫的是軍歌。他的文藝作品有三分之二是寫部隊、唱部隊的。在閻肅的藝術生涯里,他除了寫出1000多部(首)精品佳作,還參與策劃了《祖國頌》《回歸頌》《長征頌》《復興之路》等100多場重大文藝活動,為謳歌主旋律、匯聚正能量,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yè)和先進軍事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閻肅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先后榮獲中國歌劇藝術終身成就獎等多個重大獎項,榮獲時代楷模、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等榮譽稱號。
蔣筑英院一生甘做“鋪路石”
電視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如今我國更是世界電視制造和消費大國。然而,20世紀70年代,我國彩色電視復原技術還十分落后,圖像顏色嚴重失真。攻破這一技術難關的正是我國著名的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研究員蔣筑英。
1956年,蔣筑英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在北大讀書期間,他異??炭?。由于家境困難,蔣筑英靠助學金完成學業(yè)。1962年,蔣筑英大學畢業(yè)前夕,母親寫信催他回上海或者杭州工作。蔣筑英最終說服了母親,選擇去當時條件艱苦的長春,成為我國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的研究生。從此,國家需要成了蔣筑英的畢生追求。20世紀60年代初,國外光學傳遞函數(shù)理論已開始應用于生產(chǎn)實踐,但這個科研領域在我國卻還是空白。蔣筑英和他的團隊經(jīng)過700多個日夜的努力,克服重重難關,于1965年設計并制造出了我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shù)測量裝置。當時,蔣筑英僅27歲。
20世紀70年代初期,蔣筑英又在導師指導下,提出了彩色復原質量問題的新方案并取得成功。此后,蔣筑英在光學傳遞函數(shù)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成果,解決了國產(chǎn)鏡頭研制工作中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他編寫了《彩色電視變焦距鏡頭技術標準方法》,設計了我國第一臺電子分色機的分色特性及鍍膜要求等,對我國電影、電視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我就是一塊鋪路石,我要做更多的鋪路工作,為祖國的科技現(xiàn)代化,為更多的年輕科技人員攀登高峰創(chuàng)造條件?!笔Y筑英生前經(jīng)常說的這句話,在同事的回憶中總能找到答案。研究所評職稱、提工資,蔣筑英都多次主動讓給別人;他幫助同事一遍遍地修改論文,發(fā)表時卻不讓署他的名字;他從不封鎖資料,即便是一些極不容易得到的資料,他也會慷慨地貢獻出來……出國進修時,國外賣得最便宜的雞骨架是他難得的大餐??蓴€下來的錢,他全拿出來,給研究室添打字機、錄音機和一些緊缺的光學部件。那時候,電子計算器很珍貴,他卻一下子買了20臺,分給同事們。這個在事業(yè)上追光的人,從未追求過個人利益。
1981年,蔣筑英在給父親的家書中寫下:“一個人總應該有信仰,人活著不能只為自己過好生活,而要為社會負責?!笔Y筑英時刻想著國家、想著事業(yè)、想著他人,卻很少想著自己。腹痛越來越厲害,愛人多次催促他去醫(yī)院,他卻總是說“等明天吧”。1982年6月12日,蔣筑英赴成都驗收X射線天文望遠鏡空間模擬裝置時,由于工作勞累致使病情惡化,經(jīng)搶救無效于6月15日在成都去世,年僅43歲。
這位為中國光學事業(yè)奮斗了20多年的“永動機”停止了,他的精神卻始終在我們身邊。蔣筑英去世后,被中共吉林省委追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被國務院追授為全國勞動模范,他的事跡與精神更是在一代代青年學子和科研人員中傳頌。
交大西遷人院家國情懷無私奉獻
1956年,為響應黨和國家號召,交通大學1400多名教工,近3000名學生懷著“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壯志豪情,主動放棄黃浦江畔大上海的優(yōu)渥生活,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西去的列車。他們中有著名的教育家、教授,也有講師、助教、管理職員、技術員,還有炊事員、理發(fā)師、花工等后勤服務人員,甚至包括醬菜廠、煤球廠的工人?!敖淮笪鬟w中,學校17位黨委委員中有16人遷到了西安,西遷的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等占教師總數(shù)70%以上?!睂W校黨委常委、宣傳部長成進介紹說。
“交大有一句口號,‘哪里有事業(yè),哪里有愛,哪里就有家。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對事業(yè)、理想的熱愛,以及胸懷大局的家國情懷,至今令人感動?!泵鎸τ浾?,西遷老教授胡奈賽翻開他珍藏的那本厚厚的相冊,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述說著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
彭康校長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1953年7月,他來到交通大學任校長兼黨委書記,西遷后任西安交大校長兼黨委書記。為了支援西北建設,他親自踏勘校址,組織遷校、建校,為西安交大建設和發(fā)展奮斗了15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時年已66歲的沈云扉是當時西遷的交大人中年齡最大的。得知遷校消息后,他當即表示,交大在哪兒他就在哪兒,并再三婉拒校領導的照顧,毅然和侄兒沈伯參一同舉家隨校西遷。沈伯參夫人張秀鈺不但自己加入了西遷行列,還把娘家的私宅無償?shù)靥峁┙o學校做駐滬辦事處。
在交大西遷過程中,像這樣感人的故事還有很多,正是憑著這樣一種奉獻和犧牲精神,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一所新的交通大學在西安東郊一片麥田中拔地而起,建設速度之快、建筑質量之高令人驚嘆。到1958年暑期,交通大學全校70%以上的教師、80%以上的學生來到西安新校園。1957年至1959年,交通大學先是分設西安、上海兩地,1959年國務院批準將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
如今,當年從上海遷來的教職員工中,健在的還剩下300余人,許多人都已長眠于這塊黃土地。他們說:“虧不虧,要看用什么尺子量。我們在大西北為祖國貢獻了一所著名大學,這是我們最大的榮耀!”
陶文銓是交大西遷后的第二批學生,畢業(yè)后留校任教至今,是受西遷精神影響最深的一代交大人?!拔乙欢ㄒ堰@種精神傳承下去,教好書育好人,支持西部建設。”困境中,他悉心培養(yǎng)學生,手把手傳幫帶,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建成了熱流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陶文銓先后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教學名師、“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據(jù)統(tǒng)計,遷校以來,西安交大累計培養(yǎng)了25萬名大學畢業(yè)生。如今,他們廣泛分布在各個領域。特別是西遷以來培養(yǎng)了30多位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奠定了西部工業(yè)發(fā)展必需的高等教育基礎,打造了中國西部首屈一指的科教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