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德雷福斯事件折射出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

    2020-03-23 09:38:37薛玉
    祖國 2020年2期
    關鍵詞:博愛平等自由

    摘要:1894年,法國發(fā)生了德雷福斯事件。法國反間諜機關以出賣軍事機密為由將法籍猶太裔軍官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逮捕,將其流放至魔鬼島。后經(jīng)查明,此事純屬誣告,軍事法庭于1906年為德雷福斯平反,洗刷冤屈。這個事件對法國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自法國大革命以來,“自由”“平等”“博愛”作為法國社會價值觀,是引領法蘭西民族前進的鮮明旗幟。然而,德雷弗斯事件導致國家信條地位受到嚴重威脅。本文將結合德雷福斯事件,挖掘法國國家格言中包含的深刻含義。

    關鍵詞:德雷福斯事件? ?自由? ?平等? ?博愛? ?法國

    十九世紀末,當法國忙于重建民族自信心時,1894年德雷福斯事件再次讓法國深陷窘境。普法戰(zhàn)爭結束后,法軍的軍事機密不斷泄露,法國反間諜機關為此感到壓力巨大。一封“秘密清單”的出現(xiàn)讓他們斷定法籍猶太裔軍官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為軍事間諜,并于1894年10月15日將其逮捕。隨后通過司法審判判處德雷弗斯叛國罪,將其流放至魔鬼島。后經(jīng)查明,此事純屬誣告。1906年,軍事法庭為德雷福斯平反,洗刷其冤屈。強化法國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國家格言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自由”“平等”“博愛”是法蘭西民族的身份象征,是法國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然而,當“自由”“平等”“博愛”被穩(wěn)定地列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體制內部時,德雷福斯事件的發(fā)生讓法國民眾對這條格言提出質疑,讓法蘭西民族的社會價值觀遭到拷問。

    一、“自由”的傳播——言論自由的絕對化與相對性

    “自由”是法國革命家提出的最響亮口號,標示著他們在備受宗教和王權壓迫下的英勇反抗,寄托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叭松杂伞北砻鳌白杂伞笔侨祟惻c生俱來的最基本權利,故居于法國國家格言之首。然而,充分肯定“自由”并不意味著“自由”是無限制的。1793年的憲法指出:“自由是人之所有可以行使不觸犯他人權利的行為權力:它以自然為原則,以正義為準則,以法律為界限?!盵1]它肯定了自由是相對的,人在行使自由權利時不應該損害他人的利益。言論自由包含在“自由”的大范疇中,故言論自由權利必定受到限制。言論自由指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發(fā)表言論以及聽取他人陳述意見的基本權利,但要保證被議人員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2]

    報刊是大眾傳媒的傳播方式之一,人們利用報刊自由地發(fā)表對相關事件的觀點。這種“自由”是話語權的代表,言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決定言論“自由”能否實現(xiàn)。自由與真理相互依存,沒有自由,真理不可能出現(xiàn);沒有真理,自由不具有價值。[3]報刊是影響德雷弗斯事件發(fā)展進程的重要因素。那些代表不同利益派別的報刊言論充分表明:在真理面前,言論自由的絕對化和相對性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當?shù)吕赘K故录嫦喙T于眾時,以作家埃米爾·左拉和《震旦報》主編喬治·克雷蒙梭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團體“靈活巧妙地運用一切新的傳媒手段,接二連三的請愿書、廉價的出版物和大量發(fā)行的報刊獲得力量”[4],以事實真相為準則,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為正義發(fā)聲?!墩鸬﹫蟆贰栋咨u論》等是他們的話語陣地,其中《震旦報》最具代表性。該雜志主編克雷蒙梭先生不僅親自撰寫八百多篇文章為此事發(fā)聲,還把他人對此事件的真實言論刊登在報紙上。他先把左拉寫給費利克斯?富爾總統(tǒng)的公開信以標題“我控訴”刊登在報紙頭版上,并刊印30萬份??糜谛麄鳎l(fā)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隨后,他把喬治?皮卡爾上校撰寫的關于德雷弗斯事件真正罪犯和軍方造假證據(jù)的信件刊登在報紙上。這些行為都加快了軍事法庭重新審判德雷弗斯事件的進程。

    毋庸置疑,我們都生活在高度重視言語表達的社會中。表達能力是民主政治運行的基本要素……可是過度強調言論表達會導致嚴重的政治運行發(fā)生偏移。[5]言論表達應適可而止,過度的言語行為會影響言論的真實性。在法國軍方以犯罪嫌疑人的名義將德雷弗斯逮捕后,由反猶主義和天主教人士掌控的報刊大肆報道該事件,例如《日報》《十字架報》。在缺乏證據(jù)的情況下,它們不僅態(tài)度堅決地宣布德雷弗斯犯有叛國罪,還惡意編造與其相關的虛假信息混淆視聽,誤導廣大讀者。此外,情報二局的于貝爾·亨利少校公開向巴黎報界提供材料,“證明”德雷福斯的罪行。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積極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的表現(xiàn),實則是一種虛幻的“自由”。一旦新聞報道失去了真實性與客觀性,言論自由也就蕩然無存。

    二、“平等”的對待——沉冤昭雪與原形畢露

    雖然“平等”在法國國家格言中位列第二位,但是它與“自由”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捌降取笔恰白杂伞钡脑瓌t與基礎。法國革命者提出“平等”理念,是對貴族和教士特權的徹底摧毀,是對作為第三等級普通民眾社會地位的保障。廣義上講,“平等”指公民享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不存在階級差別和各種特權;狹義上講,“平等”指公民獲得的尊嚴平等、機會平等、法律意義上平等以及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在此則重點談論法律面前的“平等”,因為它是公民實現(xiàn)其他平等權利的基礎?!度藱嗯c公民權宣言》(1789)第六條明確指出:“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边@表明社會上的人都必須遵守法律法規(guī),任何人都沒有逾越法律的特權,任何違法犯罪行為必將受到法律嚴懲。這點清晰地展現(xiàn)在德雷福斯事件的最終審判結果中。

    真正犯罪者被繩之以法,法律權威得到維護。始作俑者費迪南?瓦爾桑-艾斯特哈齊伯爵依法被捕,并因道德指控在軍事法庭受審,被軍隊開除。即使他出生高貴,是在整個歐洲都聲名顯赫的艾斯特哈齊家族后裔;即使他身份顯赫,是法國軍方的陸軍上校,當其罪行被揭露時,艾斯特哈齊伯爵并沒有逃脫法律的制裁。其次,檔案造假的重要人物于貝爾·亨利上校畏罪自殺。由此可見,在法律面前,不論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多么顯貴,一旦觸犯了法律,他都將被依法懲治。

    與此同時,無辜受害者沉冤昭雪,社會正義得到伸張。一方面,作為“由反猶太主義的反動軍官團所操控、并在最高上訴法院揭露出虛假證詞和偽造證據(jù)之后繼續(xù)維持的一次惡意誤判的受害者”[9],法籍猶太裔軍官德雷弗斯的冤屈得以洗刷,名譽得到恢復。另一方面,那些冒著個人榮譽受損風險為德雷福斯翻案的正義人士得到公正對待。其中代表人物為法國軍隊上校喬治·皮卡爾和法國作家埃米爾·左拉。遭到貶黜和監(jiān)禁的皮卡爾上校被提升為準將,且具有優(yōu)先提拔的權利,同時,在這件事情上發(fā)揮巨大作用的著名小說家左拉被無罪釋放。法國作家法郎士在文章《贊頌左拉》中談到:“一切得到拯救。左拉不但揭露了一樁司法錯誤,更譴責了所有用暴力與鎮(zhèn)壓來謀害社會正義,共和概念和法國自由思想的共犯。他的行動結果以強勁、莊嚴的姿態(tài)展露出來,影響所及難以度量,他們啟發(fā)了一場無法中止的社會平等運動。”[10]

    三、“博愛”的“同胞”—— 德雷福斯派與反德雷福斯派

    “博愛”是法國國家格言中的最后一個詞語,它是對 “自由”“平等”的總結和強化。哲學家于勒?貝爾尼談到:“為了讓人類社會具有人情味,人類應當視彼此為家人,應當相互愛護,親如兄弟?!盵11] 這句話闡釋了“博愛”的深刻含義,即這種“愛”是不分種族、國界和性別的,體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友愛關系,反映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如果說“自由”“平等”是生活在集體中的個人權益,那么“博愛”則是連接個人與集體的紐帶。在此,“集體”為具有最高組織形式的國家。從這個角度看,“博愛”與個人價值和國家榮譽都密切相關。一方面,“博愛”為個人正義發(fā)聲。因為它從本質上代表著更高、更全、更廣的正義。真正的“博愛”(……)是體現(xiàn)在正義中的愛。[12] 另一方面,“博愛”依賴于國家而存在,故而人們應對祖國有“大愛”之情。國家作為“博愛”的概念出現(xiàn),博愛作為自由和平等原則的重要結果出現(xiàn):我們自由平等,故我們有國家;我們有了國家,故我們是手足同胞。[13]

    隨著德雷福斯事件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法國社會大眾在是否重審該事件的問題上出現(xiàn)分化,一派強烈要求重審德雷福斯事件,另一派則堅決反對重審。整體看待這兩個派別,“博愛”無從體現(xiàn)。無論是哪個派別,他們共同生活在法國這片土地上,都是法蘭西民族的兒女。然而,從各自代表的利益來看,本該相親相愛的“同胞”兄弟卻因意見相左而彼此傷害,“博愛”的兩個方面在此被體現(xiàn)地淋漓盡致。

    德雷福斯派強調個人主義,不論種族和宗教信仰,要求以絕對真理與正義對待個人。他們呼吁法國人加入請愿活動,要求法國政府當局重審德雷弗斯事件,其中包含以激進共和派代表人物喬治·克雷蒙梭、社會主義運動領導人饒勒斯為代表的政治家;以筆跡鑒定專家加布里埃爾·莫諾為代表的學科專家;以作家埃米爾·左拉和阿納托爾·法郎士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盡管職業(yè)不同,他們卻摒棄種族主義觀念,將個人權益拋諸腦后,致力于揭露事實真相,伸張社會正義,表現(xiàn)“博愛”之情。詩人夏爾·貝璣談到:“追求真理和正義的激情,對虛假事物的難以忍受,對謊言和非正義的無法容忍,占據(jù)了我們的全部時間,耗盡了我們的全部精力?!盵14]

    反德雷福斯派作為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代表,側重維護國家榮譽和軍隊威嚴,認為“為了秩序,反對正義和真理”[15],表現(xiàn)對祖國的“大愛”。以亨利上校為首的法國軍方為了壓制要求重審德雷弗斯事件的呼聲,不惜讓歷史重演,制造偽證,褫奪皮卡爾上校軍籍并將其關進監(jiān)獄,判處作家埃米爾·左拉三個月監(jiān)禁。此外,天主教顯貴人士利用報刊吹捧這種為民族主義而戰(zhàn)的行為。詩人夏爾·莫拉斯談論到:“亨利制造偽證是一種‘忠誠愛國的行為,他的行為‘為的是大家的利益和榮譽,他的行為將‘永垂不朽”[16]。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違背人道主義原則的,可是在國家角度看,這一系列行為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發(fā)展和人民的安居樂業(yè)。

    四、結語

    德雷弗斯事件給法國現(xiàn)代社會造成的影響無疑是深遠持久的。一方面,它給法國社會留下了嚴重的創(chuàng)傷,不僅危及到法國司法機構和軍隊的威信,還動搖了法蘭西民族國家格言的地位。正如戴高樂總統(tǒng)所言:“在這場可悲的審訊中,惡化民眾情緒的做法比比皆是。控告者偽造證據(jù)、不負責任,惡意攻擊他人,不顧一切維護統(tǒng)治集團的正確性,拒絕承認司法審判中有什么錯誤。社會上形成一種有害的近似瘋狂的情緒,傷害了法國人對軍隊的尊重,也破壞了人民的信念、友誼和相互尊重?!盵17]另一方面,它促使法國大眾重新思索“自由”“平等”“博愛”的具體內涵,并認真思考三大理念對法國社會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7][8]車琳.“法國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及辯證關系解析”[J].法語國家與地區(qū)研究,2018,(02):15-24.

    [2]張光杰.中國法律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45.

    [3]Vincent Duclert, L'affaire Dreyfus : Les événements fondateurs, Paris, Armand Colin,2009:112.

    [4]讓-皮埃爾·里烏編,吳模信譯.法國文化史——大眾時代: 二十世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2.

    [5]Bernard Fourez,“Fraternité: perspectives historiques et sociétales”, Relation, 2007:32.

    [6][11][12[13]Michel Borgetto, La devise 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 Paris, PUF,1997:5-91.

    [8][9][[10]14][15][16]威廉·夏伊勒著,戴大洪譯.第三帝國的崩潰(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25-163.

    [17]魯仁.愛麗舍宮100年內幕[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2001:102.

    (作者簡介:薛玉,現(xiàn)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2018級法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法語國家與地區(qū)。)

    猜你喜歡
    博愛平等自由
    互動體驗營“博愛星” 周鍵文
    以愛博愛 傾我所有
    博愛之歌
    情人的煩惱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19:40:23
    班級管理從構建良好班風開始
    小學教育中轉化差生之我見
    科技視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32:09
    積極課堂氣氛的營造與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育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45:34
    “摳門老人”的博愛情懷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2
    美國壟斷不了“自由”“民主”
    齐齐哈尔市| 乐山市| 中西区| 哈尔滨市| 图木舒克市| 岚皋县| 宜黄县| 修文县| 邻水| 彭泽县| 和静县| 瓦房店市| 江陵县| 长葛市| 云安县| 临沧市| 金坛市| 桦甸市| 布拖县| 阳山县| 高密市| 永和县| 泾川县| 屏东市| 汝南县| 合肥市| 西宁市| 庆云县| 象山县| 梓潼县| 阳谷县| 澎湖县| 安庆市| 陇南市| 枣庄市| 广平县| 盐亭县| 西藏| 龙南县| 乌鲁木齐市|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