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行動告訴人們:危難來臨之際,也是英雄挺身而出之時,95后,不會退縮。她是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95后護士朱庭萱,在疫情未知情況下,第一批進入武漢金銀潭醫(yī)院重癥隔離病房。她的臉上,永遠都掛著笑容。這兩天,朱庭萱的經歷再次被《人民日報》點贊。
“第一批,總得有人上”
朱庭萱是2020年1月7日奔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的。從女兒告知她的那一刻起,母親黃明奎的心就一直揪著,她明白,女兒執(zhí)著,認準了的事情九頭牛都拉不回來。朱庭萱現在是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急性心血管病救治中心的一名護士。
由于武漢的新冠肺炎患者增多,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收治壓力倍增,不得不向其他醫(yī)院借調醫(yī)護人員。今年1月7日上午,朱庭萱接到單位的任務,派她和另幾位醫(yī)護人員去支援武漢金銀潭醫(yī)院。
朱庭萱沒有同往常一樣與父母視頻,而是直接撥通了母親的電話。果然,一向支持她的母親這次破例反對了。母親的話說得直白:“我不反對你去,但我不支持你第一批去。”朱庭萱輕柔地對母親說:“媽,第一批,總得有人上吧?!?/p>
病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1995年出生的朱庭萱,和一群穿著白大褂的可愛的姑娘們一起,走進了金銀潭醫(yī)院。朱庭萱坦言:“我不能退縮,更不能當逃兵。護士這份職業(yè)告訴我,病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p>
為了防止感染,她們工作的時候都是全副武裝,不僅要戴上口罩、手套、鞋套和護目鏡,還得穿上不透氣的防護服,時間長了,身體吃不消。有時她悶得感覺鼻子吸氣都跟不上,要張大嘴使勁呼吸才行。
一天下來,脫下防護服渾身濕透,手被汗水泡脹了,同伴中有的人臉上甚至壓出了水泡,這些她們都還能接受。
但最難接受的是沉重的心理負擔———已經有醫(yī)護人員被傳染了,誰敢說自己就不會是下一個?她們擔心,甚至想哭,可是她們不能哭,甚至不能有絲毫的表露。減壓,加油,揮揮手,道一聲珍重,問一聲平安。盡管,那個聲音只有自己才能聽到,但彼此的眼神,大家都懂!朱庭萱說:“金銀潭醫(yī)院里有不同省市不同醫(yī)院前來支援的醫(yī)務人員,他們相互不認識,穿上防護服可能就只露出眼睛,彼此不知道叫什么,也不知道長什么樣子,但都會互相幫忙,幫助對方穿好防護服。”每當她幫同事穿好防護服,她都會抓著同事的胳膊說一句:加油!
做患者的家里人,讓他們安心
朱庭萱不僅每天為自己和同伴們減壓,也不忘盡力安撫病人。朱庭萱說:“輕癥的病人剛住進來的時候,看我們穿著那種防護服,內心會恐懼,我們隨時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不安。待后面各項指標都開始恢復的時候,他們才變得安心。”
善良的朱庭萱總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我們不能讓病人感受到恐懼,他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跟家人見不到面,每天面對的又是‘全副武裝的醫(yī)護人員。所以,我們必須要做他們的家里人,讓他們安心?!?/p>
這個時候,朱庭萱和她的同事們已經顧不得自己身處險境了,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盡最大的努力救治病人,讓他們少幾分痛苦,早日恢復健康。
“會好的,都會好的。”這句簡單的話每天她都要說上不知多少遍。它既是人們在特殊時期的互相鼓勵,也是所有人共同的心愿。
無論在哪里,臉上永遠是笑容
朱庭萱乖巧,每天下班后第一時間就與母親通話,有時是視頻。在父母面前朱庭萱報喜不報憂,每天的母女對話是她們最開心的時候,也是她們相互減壓的方式,她們心里都牽掛著對方,卻又不讓對方發(fā)現自己的擔心。
央視記者探訪武漢金銀潭醫(yī)院,朱庭萱也接受了采訪。節(jié)目在電視上播出,鏡頭前,朱庭萱鎮(zhèn)定自若的回答和自信的笑臉,讓電視機前的觀眾眼睛一亮。她身處險地臨危不懼,消除了許多人的恐懼,更增添了他們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以及戰(zhàn)勝疫情的決心。
朱庭萱告訴母親,后續(xù)支援的醫(yī)護人員已經到達金銀潭醫(yī)院,安排她開始休息。出于安全考慮,她還不能回到隨州家中,就在武漢居家隔離兩周。雖然暫時離開崗位,但她依舊時刻準備著再上前線。朱庭萱對母親心懷感激:“媽媽無論多擔心,都不會表現給我看。我也要像媽媽那樣,無論在哪里,臉上永遠是笑容。”
這一天,完成隔離后的朱庭萱,接到了召集的電話,她將再次奔赴抗疫前線。
據《中國婦女報》整理來源《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