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星
我們沒有悟空大師兄的火眼金睛,難免會遭遇一段失敗的感情??墒チ烁星?,難道還要賠上金錢和后半生?婚姻里,哪些是屬于我們卻被我們放棄的權益?哪些是不需要我們承擔卻被我們背上的債務?婚姻法會告訴你,法律是怎么解決你婚姻里那些事兒的。
關于未婚同居的法律問題,我們之前做過不少解讀,但是,大千世界紛繁復雜,現(xiàn)實生活中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具體問題。本期我們將對一些比較典型的案例進行分析和對比。
一、一方突然離世,同居的另一方可以像夫妻關系那樣自動繼承相關遺產嗎?
案例:
張先生從北京一家事業(yè)單位退休后,本想頤養(yǎng)天年,含飴弄孫,卻不幸發(fā)生家庭變故,相依相守40年的老伴因病去世。一年后,張先生結識了從外地來京打工的林女士。林女士也是喪偶,相同的經歷讓兩人走到一起,他們同居了。
同居后,林女士對張先生細心照顧。4年后,張先生因心臟病去世。林女士還沒有從悲痛中走出來,張先生的兒子出現(xiàn)了,要求林女士搬離張先生的房子。經過親友調解,最終張先生的兒子支付了10萬元補償款,林女士黯然離去。
律師評析:
婚姻關系中,配偶雙方互相有繼承權,是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同居雙方則沒有。
同居一方去世后,另一方不能繼承遺產。如果一方對去世的另一方進行了扶養(yǎng),可以憑借《繼承法》第14條得到一小部分遺產:“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yǎng)較多的人,可以分給他們適當?shù)倪z產”。也就是說,鑒于同居一方照顧去世一方很多,從道義上按相互扶助關系處理,分得適當?shù)倪z產。其實和分給同樓棟一個熱心鄰居一些鼓勵性財產沒什么兩樣。
二、一方寫好遺囑,明確表示將自己的財產贈與未婚同居對象,這樣的行為受法律保護嗎?是否可以確保另一方得到相應財產?
案例:
孟先生和田女士是一對同居多年的情侶。兩人同出同進,恩愛甜蜜,一紙婚約在他們看來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由于工作關系,孟先生經常出差,天南海北飛來飛去。為防不測,孟先生提前寫了遺囑,聲明如果自己發(fā)生意外,自己個人購買的房產和車輛均歸田女士所有。拿著這一紙真誠的承諾,田女士覺得自己沒有找錯人。
不幸的是,在一次出差過程中,孟先生真的發(fā)生了交通意外,一對有情人就此永別。往日熱鬧歡樂的房子里只留下了田女士一個人。3個月后,孟先生的父母找到田女士,要收回兒子的房子和車子。田女士拿出遺囑,證明孟先生已經把房和車都留給了自己。但是,孟先生的父母卻告訴她,他們已經咨詢過律師,房子應該歸他們所有,和她一點兒關系都沒有。
律師評析:
婚姻關系中,先去世一方把財產留給配偶,是遺囑繼承;同居關系中,先去世一方把財產留給同居者,是遺贈。
先去世一方提前寫了遺囑,要把財產留給同居者,這不是繼承,而是接受遺贈。繼承不需要表態(tài),不表態(tài)就是接受;遺贈正相反,2個月內,受贈者必須明確表態(tài)接受遺贈,不表態(tài)就是放棄,期限內未表態(tài)即失去權利。
三、遭到同居者背叛,另一方能像夫妻關系中那樣把對方定義為“過錯方”,并要求相關賠償嗎?
案例:
李先生和顧女士是一起長大的鄰居,同住一個廠家屬院,青梅竹馬,畢業(yè)工作后,兩個人走到了一起。由于李先生的母親和顧女士的母親有矛盾,雙方家長均不同意兩人結婚,他們只好在外同居。
3年后,他們生育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墒?,女兒的到來還是不能化解雙方父母的冰凍關系。慢慢地,李先生也對兩人的未來灰了心,偷著交了新女友。等到顧女士發(fā)現(xiàn),李先生已經與新女友談婚論嫁。
顧女士傷心欲絕,起訴到法院,要求女兒歸自己撫養(yǎng),分割同居期間財產,并且提供了李先生與其他異性交往的證據(jù),要求獲得精神損害賠償。
律師評析:
同居關系期間,沒有法定夫妻間的扶助義務、忠誠義務。
同居關系沒有法定夫妻間的相互忠實義務,也就意味著,即使是正牌女友也不能理直氣壯地對第三者進行任何指摘。
同居的另一方與第三方同居,不能定性成過錯方,也就不能要求其損害賠償。一方患病,同居的另一方跑路了,也不能算遺棄,因為彼此不是家庭成員,沒有扶養(yǎng)的法定義務。
當然,如果對方發(fā)生嚴重的家庭暴力行為,國家規(guī)定,同居關系可以比照婚姻關系進行保護。一方在共同生活期間患上重病,分割財產時,也是比照合法婚姻進行照顧,或者由另一方給予一次性經濟幫助。
總而言之,同居關系和婚姻關系就類似于普通客戶和貴賓客戶的關系,功能少很多,只有最基本功能。
四、同居關系和婚姻關系的財產歸屬有什么區(qū)別?
律師分析:
婚姻關系是夫妻所得共同制,同居關系個人所得屬于個人所有。
我國的婚姻財產制度是夫妻共同財產制。從登記結婚那天起,夫妻雙方的很多東西都是共同所有的,包括工資、獎金、一方繼承所得、接受的贈與以及婚前房產的租金、婚前股票的收益等。唯有婚姻是如此驕傲甜蜜,基于身份共同共有,同呼吸同命運,同甘苦同富貴。
那同居呢?法律規(guī)定是:“共同勞動所得、共同出資和為共同生活需要購置的財產,屬于共同財產”。所謂“共同勞動所得”,更注重于雙方共同投資、經營的行為所產生的財產。
這與我國《婚姻法》中夫妻之間基于合法的權利義務關系所產生的共同財產處理是有本質區(qū)別的。換言之,同居者的個人勞動所得、受贈所得、投資所得及其非因共同生活需要所購置的個人財產,均應歸個人所有,不屬同居共同財產。
簡單描述二者的區(qū)別就是:合法婚姻取得的財產默認是共同的,除非一方舉證說是個人的;同居關系取得的財產默認是個人的,除非一方舉證說是共同的。
五、將同居期間取得的財產全部登記在雙方的名下,是否能夠得到和合法婚姻相同的利益保護?
律師分析:
《物權法》第103條規(guī)定: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外,視為按份共有。由于同居雙方之間沒有形成法律上的夫妻身份關系,若雙方對同居期間共同購置的財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就只能按照按份共有來處理,按出資額進行分割。這和合法婚姻直接默認為不分份額的共同共有還是不同的。
以上幾點是從具體問題上分析了同居關系與婚姻關系所享受的法律保護的異同。
此外,從大框架上來講,當事人起訴請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也就是說,同居關系,雙方來去自由,沒有任何保障。不過,同居期間的財產糾紛和子女撫養(yǎng)問題,法院還是受理的。
方方面面的細微區(qū)別和巨大區(qū)別交織在一起,足以讓選擇同居的年輕人三思。你是否把婚姻看得很神圣?當你把它看得很神圣,認為結婚證不僅僅是一張紙的時候,它就真的用不僅僅是一張紙的誠意來保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