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貝
(廣東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510520)
后現代主義小說的出現與發(fā)展,在美國文學中形成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對西方傳統(tǒng)文學的重大挑戰(zhàn)。用西方的藝術思想進行分析,藝術是模仿和再現現實。后現代作家打破傳統(tǒng)的理念,對于以前藝術中重視的自然、理性、社會表示反對?!耙庠诠P先,神余言外,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的現代派創(chuàng)作手法,后現代主義同樣運用。并且把現實與虛構結合,以虛實交錯手法推動故事情節(jié)。整體情節(jié)相對分散,形成敘事比較開放的小說結構。
后現代藝術,以荒誕離奇為主要特點。在后現代主義小說中,看不到凸顯的主體,作風膚淺真實,也不再刻意迎合歷史。在《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中,弗雷德里可·杰姆遜教授總結了后現代藝術四個基本的審美特征:
1.主體消失。后現代文學作品,顛覆了西方傳統(tǒng)價值觀念,打破了長久的等級制度。人們看不到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明顯的人物個性,突出的行事風格,主體成為逆反現實生活的小人物。
2.深度消失。烏托邦式美好現實,一直是現代藝術追求的完美世界,現代派作家追求終極真理,試圖喚醒人們內心對于真善美追求的積極性。后現代藝術沒有這種深度模式,甚至放棄這種美化的思想。在后現代主義小說中,作家不再解釋,也不再討論什么哲理意義,只是讓人體驗到情節(jié)與語言的快感。
后現代主義小說,摒棄了“終極價值”。后現代主義藝術家,對于社會、道德、美學、政治等重大問題,淡薄對待,表現出的是無奈,但也是一種超脫。[1]忽視掉那些問題本身,以及對它們的關注,不再解讀它們的意義。
3.歷史感消失。歷史是人類發(fā)展進程中,對以前事物的記憶,并且表現這些記憶主體的感受、體驗。現代主義藝術狂熱地追求藝術深度,所以帶有深深的歷史意識??墒呛蟋F代意識僅僅把歷史當成一種懷舊形式,并不過分追求歷史內涵,展現出了迎合商業(yè)的藝術形象。
現代主義文學常常表現與批判文學與社會人生的關系,后現代主義小說家認為“世界是荒謬無序的,存在是不可認識的”。因此,對于小說的客體,比如社會、人等只是做言語描述,輕視根本因素,也不做任何評價。把這種對社會與人的思考,放在讀者的思想中,反而能引起他們的思考與關注。沒有描寫歷史與社會,缺乏歷史感,但是讀者可以通過認識,知道真相并進行解讀。
后現代主義小說,突破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的界限,明顯靠向了大眾文學與“亞文學”。部分作品出于商業(yè)需求,甚至直接成為文化消費品,輕視了文學與非文學的區(qū)別。[2]后現代主義小說中,人們可能感覺不到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矛盾、交替、不連貫、任意性、短路等手段,淡化了敘事的正常進程,雖然增加了讀者解讀的困難,但是卻描述了多重時代與多個人物,拓寬了小說的敘事視野。弗雷德里可·杰姆遜教授認為,在后現代藝術作品中,主體、深度、歷史感、距離的消失,從而讓作品變得不再像現代主義藝術那樣嚴肅正經,具有濃重的精神教育意味。[3]后現代主義表現手法比較通俗,啟發(fā)功能較少或者根本沒有,比較注重刺激人的感官,強調普通小市民的欲望。因此,表現出很強的反傳統(tǒng)反英雄的藝術特點。
在后現代藝術作家看來,文學與藝術是對現有社會藝術的解構與解析,對于真實的生活與精神現狀進行描述。因此,后現代藝術不需要傳統(tǒng)或者存在的理論。不論是體裁還是題材,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對現代主義的小說、詩歌、戲劇等許多傳統(tǒng)體裁進行重新構建,同時對“敘述”本身進行改革性創(chuàng)新。后現代主義文學,破壞了傳統(tǒng)文學,形成一定意義的“反文學”。
后現代主義小說,通過對幻覺、暴力、頹廢、死亡等內容的描寫,表達了上面的主題,實則蘊藏著淵博的哲理。表現出來的,不是小市民遙不可及的風雅文明、莊重嚴肅與精英意識,而是虛無主義、頹廢主義、無政府主義、絕望世界觀。
敘事手法上,后現代主義小說以虛構性與荒誕性為主要特征,注重藝術形式與技術創(chuàng)新。這種敘事無中心的結構,盡管表現得過于隨意和不確定,通過這種敘事手段,把無價值東西,暴露出來給世人看,在寫作與閱讀中,都能獲得瞬間快感。
《萬有引力之虹》是后現代主義小說最杰出的代表托馬斯·品欽的作品。通過美國黑色幽默思想與幻想,展現出人與人之間在混亂交錯的社會中,表現出的層層隔閡與冷漠。在《萬有引力之虹》中,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故事情節(jié),小說情節(jié)結構,大多是零散插曲,或者作者本人似是而非的議論。[4]
然而這部作品是最好的代表,它表現了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的眾多特征:故事情節(jié),不是小說主要因素,而只起陪襯作用;作品中到處都充塞一些無邏輯、無理性的敘述,段落與段落之間跳躍性很大,甚至句與句之間的連接也缺乏必要的生活邏輯基礎,等等。
通過這些特征,讀者輕易地明白文章包含的道理:生存,是混亂痛苦的,人物生存最終的出路,是走向死亡與崩潰。這個主題,幾乎貫穿所有的后現代主義小說作品,成為了后現代主義作品的共同主題。
另外,這部作品還體現了后現代主義另外一個明顯特點:描繪場景、人物,抱著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即使不得不下一個結論,也總是含蓄隱藏,刻意制造了矛盾意識。在敘事手段上,《萬有引力之虹》采用許多物理與數學公式,并進行隨意解說,使文學文體過度到科學文體。
綜上,低管電壓(80 kVp)結合低對比劑用量及IMR新型迭代重建技術,在顯著降低射線劑量的同時,還可以大大提高大血管、心腔及靜脈橋的影像質量,對于動脈橋血管的影像質量不劣于常規(guī)方案。因此,本研究為冠脈搭橋術后CTA復查的患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掃描方案。
《梅森和狄克遜》是托馬斯·品欽的后期小說,展現出18世紀英國天文學家梅森和測量員狄克遜在美國測量兩個州分界線的歷史。在擁有上面的寫作特點的同時,托馬斯·品欽也較少對歷史、時政進行犀利的分析和解讀。一方面展現出人類生存的現狀,以及思想意識;另一方面向現代人提出發(fā)人深省的問題。后現代主義使得主體消失,如納塔麗·薩洛特所說:“當代小說的人物只剩下一個影子?!比绱巳宋锸澜绮胖圃炝嘶靵y。這也成為后現代小說重要的敘事原則:對人物的消解、確認世界的混亂無序。[5]
《第五號屠宰場》便將這種混亂表現到極致。作者特·馮納格特曾說過:“別人給混亂以秩序,我則給秩序以混亂?!敝魅斯壤砘季穹至寻Y,表現得玩世不恭、瘋癲。他既活在現實,又活在幻覺。比勒覺得,現實與幻覺已經成為一體。他的世界時空顛倒,故事情節(jié)被作者分化,成為破碎細節(jié)、場面。[6]《第五號屠宰場》不但突出展現了后現代小說的主題,融入了科學題材,并且創(chuàng)造出的時空觀念,成為后現代文學混亂表現的典型代表。
馮納格特既巧妙地展示了時間的倒流與重疊,又成功地表現了空間的錯位與分解,這種手法極大地增強了小說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當然,《第五號屠宰場》的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藝術特征莫過于它既使人悲哀,又令人捧腹的“黑色幽默”感。在為紀念這部小說出版25年的一篇序言中,馮納格特聲稱《第五號屠宰場》描述的是“人類的諸多發(fā)明對人類的野蠻行為。這是我過去大約45年間所寫的基本主題?!盵7]
馮納格特通過自身的經歷,認為歷史是人類自身玩弄自己的荒唐玩笑。殘酷的戰(zhàn)爭發(fā)起者是人類,受害者還是人類,人把自己推進了戰(zhàn)爭與死亡的可憐可笑的境地。而且所謂的正義方也殘酷殺害無辜百姓。作者通過拼貼,把故事片段與零散意識,寫進敘事文本中。因此,《第五號屠宰場》在敘事結構上,不但繼承了《萬有引力之虹》比喻引申、虛實結合等后現代主義小說手法,更是對現代主義小說的拼貼手段進行了創(chuàng)新。作者沒有把分解的結構拼成完整的整體。
《臨時保姆》與《約翰的妻子》也是后現代主義作品中,在主題與敘事結構上比較有個性的作品。羅伯特·古佛吸收了二戰(zhàn)后作家解釋現實與幻想的關系觀念。藝術家個人,是存在于現實中的人。他用自身特殊天賦,把意識中幻想的事物、思想,構建成一種新的現實。[8]畢竟在現實生存中,藝術家不能像開始那樣放棄掉屈服于本能滿足的需求。之后,作家通過虛幻的生活,縱情發(fā)揮自身的性欲,表達熱切愿望??墒撬囆g家們逐漸發(fā)現,在構建的虛幻生活中,存在一種返回現實的途徑。人們開始對生活與幻想的愿望做出判斷,承認幻想生活有效反映了現實。受到以上觀念影響,羅伯特·古佛從而使零散拼貼的敘事結構變得清晰,讓讀者領會到不同的效果。
之所以以托妮·莫瑞森作品作為具體例子,對后現代文學的審美特征進行深入探討、賞析,以筆者個人角度來看,托妮·莫瑞森個人身份、經歷與后現代文學在美國盛行有眾多契合之處。另外托妮·莫瑞森的文學作品后現代特征的綜合性也比較強。在對后現代文學的審美上,可以用來做很好的示范。其處女作《最藍的眼睛》,對黑人的權利吶喊出高調的伸張,對于當時美國后現代思潮下人權運動,發(fā)揮出很好的社會作用,對白人的文化殖民進行有力的控訴。在這篇小說當中,托妮·莫瑞森還制造了一個布魯斯文學文體,大力宣揚在美國傳統(tǒng)重壓下的黑人文化。同樣在《秀拉》與《所羅門之歌》中,托妮·莫瑞森也利用了后現代文學的表達手法,呼喊出作者的訴求。
托妮·莫瑞森的作品,為全世界人們展現出了美國黑人的艱難歷史,被人們當作是美國黑人歷史的百科全書。托妮·莫瑞森本人也在美國諸多高校中,講授黑人文學,長期撰寫高質量的書評,并創(chuàng)作大量優(yōu)秀的小說。以《藍色的眼睛》為代表,《秀拉》《所羅門之歌》《柏油的孩子》等眾多作品獲得美國文學各種榮譽、獎項。托妮·莫瑞森本人,也獲得一九九三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是后現代文學作家中最有成就的代表之一。
后現代文學中心消解,反對權威和深度等眾多特點,都在托妮·莫瑞森作品中得到體現。首先,托妮·莫瑞森的創(chuàng)作生涯,恰逢美國后現代文學興盛時期,托妮·莫瑞森運用靈活的創(chuàng)作技巧,生動地展現出美國社會黑人的各種坎坷遭遇。
整體上看來,托妮·莫瑞森的作品,可以追溯到非洲黑人所崇尚的魔幻主義色彩,還有就是后現代主義作品中,通常使用的隱喻、拼貼等手法,進行荒誕的表達。她對黑人神話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思考,同時又冷靜審視了美國基督教文化,因此在敘事結構上,托妮·莫瑞森作品多重合一的碎片化特點十分明顯。
另外就是區(qū)別于其他后現代主義作家,托妮·莫瑞森創(chuàng)作小說的敘事技巧十分豐富,甚至借助美國黑人布魯斯音樂融于作品敘事當中,形成獨具一格的審美藝術。
幫助托妮·莫瑞森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重要作品,是她的長篇小說《寵兒》。這部作品,依然體現出托妮·莫瑞森獨特的黑人敘事方式,在節(jié)奏上呈現出布魯斯零碎化的音樂感覺,可以稱得上是對美國傳統(tǒng)文學、黑人藝術、民間文化等綜合表達。當然,在《寵兒》中我們輕而易舉地能夠看到眾多的后現代色彩。凌亂的空間交換,零碎的敘事方法、分裂式的敘事主體,以及抽象的內心獨白等,使托妮·莫瑞森將黑人藝術,通過后現代文學特點,進行了有力的表達與伸張。寵兒的人物形象,傳達的就是濃烈的非洲宗教思想中的生死意識,鬼魂重返,生者召喚死者等,都是明顯的后現代素材。另外托妮·莫瑞森對于人物的敘事轉換,也掌控得十分靈巧,多變而不脫離主題。
其實這種敘事技巧,可以追溯到托妮·莫瑞森的處女作《最藍的眼睛》這部小說。在小說中,黑人女孩佩拉每一日祈禱自己能有一雙好看的藍眼睛,最后如愿以償卻并不開心。托妮·莫瑞森本人其實是想借這部作品,反諷當時美國社會盛行的“黑人是美的”口號,以小女孩的悲劇揭露美國白人對黑人進行文化殖民的罪惡。在主題上還是以黑人權利為基礎,但是作者考慮得更深入,黑人權利不僅僅在物質上受到迫害,在精神上亦然。更重要的是,作為黑人文化的代表,布魯斯音樂在敘事技巧上被作者大力運用,提升了小說的主題與審美特征。
在托妮·莫瑞森后來的作品中,《秀拉》《所羅門之歌》等都對后現代主義思潮下,爭取黑人權利的主題進行大肆表達。盡管展現出的是一種類似于傳統(tǒng)的民族強烈反抗意識,但是在敘事結構上,托妮·莫瑞森出神入化地運用了后現代文學的表達特點,并進行創(chuàng)新。
事實上,對于在民族權力的爭取上,托妮·莫瑞森只是后現代主義作家的一個重要代表,通過品讀她的作品,可以透視到后現代思潮高峰時期,作家們是如何處理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的主題與審美表現的。事實上,他們也確實完成得非常出色。
后現代主義小說是特殊復雜的體系。通過對后現代小說主題、敘事結構的整體審美,與典型作品典型剖析,可以看到西方世界的重大發(fā)展。也可以領悟到后現代藝術的真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