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贏
全體人類就是一本書,當一個人死亡,這并非有一章被從書中撕去,而是被翻譯成一種更好的語言。
——約翰·多恩
法國博物學家布封曾經(jīng)在他的散文《天鵝》中這么寫道:“在一切臨終時有所感觸的生物中,只有天鵝會在彌留時歌唱,用和諧的聲音作為它最后嘆息的前奏。據(jù)他們說,天鵝發(fā)出這樣柔和、這樣動人的聲調(diào),是在它將要斷氣的時候,它是要對生命作一個哀痛而深情的告別?!踔劣谟腥诉€看到許多天鵝唱著自己的挽歌,在音樂聲中氣絕了?!币虼?,在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中,習慣性地將音樂家或文學家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稱作“天鵝之歌”。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古典音樂中的“天鵝之歌”。
古典音樂史上明確以“天鵝之歌”為題的是舒伯特的14 首聲樂歌曲,這是舒伯特過世之后,音樂出版商哈斯林洛將舒伯特生前未曾問世的作品匯集成編,冠以“天鵝之歌”出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第四首,舒伯特的《小夜曲》。這支曲子描寫的是愛情的甜蜜和憂傷,歌詞選自德國詩人萊爾斯塔勃的詩篇。
舒伯特一生只活了31 歲,但是他短短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9 部交響曲,18 部歌劇,600 余首聲樂歌曲及鋼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其他作品。這支《小夜曲》和其他13 首歌曲,雖然不能確定是舒伯特晚年最后的創(chuàng)作,但是在精神氣質(zhì)上的確可算得上舒伯特的“天鵝之歌”。
但是舒伯特真正的天鵝之歌是他的《降B 大調(diào)21 鋼琴奏鳴曲》。這是作曲家在人生的最后幾個星期寫成的。一般的奏鳴曲只有三個樂章,但是這首作品D660 號卻有著四個樂章。舒伯特一生貧病交加,但是在這首人生的最后一支樂曲中,雖然開頭有著淡淡的哀傷,但是在旋律的發(fā)展中,情感卻越來越青春,越昂揚,顯現(xiàn)出一個孤獨的靈魂對生命的熱愛和眷戀。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保羅·亨利·朗對舒伯特音樂的評價:“這音樂就是青春本身,只有青春才能那么美麗,自由無羈,充滿純正的理想主義的、自然的莊嚴性。這樣的人給人間留下青春的化身,他們必然死于青春時期。”
每個音樂家都有他的“天鵝之歌”,從他們生命中的最后一支曲子可以看出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際遇,以及隨之而產(chǎn)生的不同的對生命的態(tài)度。
莫扎特的天鵝之歌是他的《安魂曲》。我們對莫扎特一般的印象都是陽光、青春、快樂,他的大部分知名作品都給人這樣的感受。但是晚年的(其實也就是30 多歲)貧病交加,使得他后期的音樂籠上了一層不祥的陰影。這部安魂曲歷來的爭議很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莫扎特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時候,已經(jīng)預感到了自己的生命即將逝去,他沒能來得及完全寫完這部作品就與世長辭,最后由他的學生蘇斯邁爾按照莫扎特的臨終指示完成全曲。在這首作品中,我們感受不到莫扎特歌劇和奏鳴曲中的那種輕快和明朗,反倒是能深切地感受作曲家對生活的切膚之痛,以及嘗試在宗教中尋求救贖的虔敬。音樂家在痛苦中依然熱愛著生活,但生活已經(jīng)不再給他任何機會。
著名的天鵝之歌還有:孟德爾松的《F 小調(diào)弦樂重奏》、比才的《卡門》、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埃爾加的《E 小調(diào)大提琴協(xié)奏曲》等。
不同的作曲家有著不同的天鵝之歌,使得我們得以透過音樂,看到一個又一個對生活熱愛而又痛苦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