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泓
我們知道,課程標準是國家制定的具有綱領性的指導文件,教材會嚴格按照這一標準來編撰其教學內(nèi)容。選入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的《紅樓夢》整本書閱讀也不例外。為此,在進行教學之前,我們首先就得認真學習《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課程內(nèi)容”“學習任務群”里“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具體內(nèi)容,并把握其精要。
課標制定者在“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里,從“學習目標與內(nèi)容”和“教學提示”兩部分提出要求或給出建議。其中,第一部分“學習目標與內(nèi)容”與《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有關(guān)的就有四條:
(1)在閱讀過程中,探索閱讀整本書的門徑,形成和積累自己閱讀整本書的經(jīng)驗。重視學習前人的閱讀經(jīng)驗,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綜合運用精讀、略讀與瀏覽的方法閱讀整本書,讀懂文本,把握文本豐富的內(nèi)涵和精髓。
第(1)條針對任何一本“整本書”。從“探索”“門徑”、“形成和積累”“經(jīng)驗”到“運用”“方法”“讀懂文本”等可以看出,其要求不僅是會讀,而且還要讀懂。
(2)在指定范圍內(nèi)選擇閱讀一部長篇小說。通讀全書,整體把握其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點。從最使自己感動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方面入手,反復閱讀品味,深入探究,欣賞語言表達的精彩之處,梳理小說的感人場景乃至整體的藝術(shù)架構(gòu),理清人物關(guān)系,感受、欣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體會小說的主旨,研究小說的藝術(shù)價值。
第(2)條鎖定“一部長篇小說”,具體地說就是我們所共知的選入教材必修下冊的《紅樓夢》這部長篇章回體小說。其中“通讀全書”是其底線要求。具體可從“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方面入手”,而且還要體會其“主旨”,研究其“藝術(shù)價值”。
(4)利用書中的目錄、序跋、注釋等,學習檢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關(guān)評價等資料,深入研讀作家作品。
第(4)條提醒我們要“利用”整本書正文以外的內(nèi)容或信息。因為無論是“書中的目錄、序跋、注釋等”,還是“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關(guān)評價等”,對“深入研讀作家作品”都具有重要作用。
(5)聯(lián)系個人經(jīng)驗,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讀書的愉悅,從作品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自己的語言撰寫全書梗概或提要、讀書筆記與作品評介,通過口頭、書面形式或其他媒介與他人分享。
第(5)條指出無論是作品理解、情感體驗、精神滋養(yǎng)、語言運用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還是學習作業(yè)的“撰寫”與“分享”,都應落實到學生“個人”“自己”具體的實踐層面。
如果說第一部分側(cè)重于“學”,那么第二部分“教學提示”則是給予教師“教”的提示。其中“安排1 學分,18 課時”,既是出于學習任務群課程比重的考慮,也在于明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提出專題學習目標,組織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與交流”,而非“以教師的講解代替或限制學生的閱讀與思考”。從“課時可安排在兩個學期”可以看出,高一上學期選入教材必修上冊的是“一部學術(shù)著作”——《鄉(xiāng)土中國》。“宜集中使用”而不是分散,其目的是“便于學生靜下心來,集中時間和精力,認真閱讀一本書”。而“以學生利用課內(nèi)外時間自主閱讀、撰寫筆記、交流討論為主”則更是提醒我們:學生讀整本書不應受限于課內(nèi),而是應該利用課內(nèi)外時間并“自主”完成。當然,教師的角色除了提出目標、組織教學、引導學習外,還“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成功經(jīng)驗”“善于發(fā)現(xiàn)、保護和支持學生閱讀中的獨到見解”等。
總之,在進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之前,教師要吃透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要深切領悟通讀全書是其前提條件;沒有了通讀全書,后邊的閱讀、思考等實踐活動便沒法開展。
下面,我就從《紅樓夢》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主旨”和“藝術(shù)價值”當中選出一兩項,從“分類”“梳理”的角度設計出具體的學習活動以作說明。
第一,以《紅樓夢》前五回的人物出場和故事情節(jié)的分類梳理為例。
閱讀這部大書,很多學生邁不過的“第一道坎”就是前五回。在前五回里,作者的筆觸神秘而魔幻:一會兒仙界,一會兒人間,一會兒夢境,既充滿了浪漫、詭異、離奇的色彩,又有著對現(xiàn)實生活的折射與映照;既有全書在宏觀上的總體安排和布局,又有在幽微處設置無數(shù)令人遐思的懸念和伏筆,天上地下,亦真亦幻,虛虛實實,時隱時現(xiàn),確實會讓人一時半會兒摸不著頭腦。然而,仔細分類梳理前五回的人物出場和故事情節(jié)就會發(fā)現(xiàn):作為這部長篇章回體小說的總綱,它大體出現(xiàn)了統(tǒng)領全書的三個神話故事,即煉石補天、絳珠還淚、太虛幻境;三個現(xiàn)實故事,即甄士隱入道、林黛玉進京、賈雨村斷案;以及三個過場人物,即甄士隱、賈雨村和冷子興。作者通過這三個過場人物,將很多故事逐一連綴起來,如畫卷般次第展開,把鏡頭逐步推近賈府,把主要人物送進賈府。為此,我設計了如下學習活動:
分類、梳理并概括前五回的人物出場和故事情節(jié)(見表1。附第一回示例。無內(nèi)容可填請留空白。此活動也可用思維導圖呈現(xiàn))。要求:(1)按前五回行文順序,依次填寫表格空白處內(nèi)容(語言要簡練,不要遺漏項目);(2)說說每一回目作者的目的或作品的寓意;(3)說說《好了歌》、“護官符”和《紅樓夢十二支曲》所隱伏的作者寓意或作品中人物的命運;(4)從整體上思考,前五回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第(3)、第(4)條要求的思考或答案可附在表格之后】
前五回盡管內(nèi)容繁復,頭緒交錯,但一脈而下地道出了“煉石補天”“絳珠還淚”的神話故事、甄家榮枯甄士隱出世入道、冷子興演說寧榮兩府及主要人物、主人公寶黛亮相、門子說“私單”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第三主人公寶釵登場,以及“太虛幻境”暗示一大批人物的命運和結(jié)局等內(nèi)容。分類、梳理并概括作者這種由遠及近、由外入里,行文如榫卯咬合般的結(jié)構(gòu)線索,學生就能看到貴族之家繁文縟節(jié)的禮儀、鐘鳴鼎食的生活、炙手可熱的權(quán)勢,更可體會世態(tài)的炎涼、人情的冷暖、人物命運的悲欣與荒誕,以及作者對歷史、對人生深重的感慨與悠長的嘆息。
在此補充一句,之所以在上述活動中強調(diào)閱讀、分類、梳理并概括前五回的主要內(nèi)容是指“人物出場”和“故事情節(jié)”,目的是要提醒我們:高中生不是紅學家,不要在“絳珠草”等神話原型,或在“金陵十二釵”的“正冊”“副冊”“又副冊”、《紅樓夢十二支曲》的意象上作過多“逗留”(或大講特講,或煩瑣考證)。簡單地說,前五回是甄士隱帶出賈雨村,賈雨村帶出冷子興,然后再牽出林黛玉……曹雪芹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對全書的背景作一個全面、大致的介紹,要讓一個個重要人物悉數(shù)登場。另外,高中生運用表格分類梳理作品的結(jié)構(gòu)形式,要比用思維導圖顯得更加條理明晰。
第二,再舉《紅樓夢》主旨(主題)研究分類梳理的例子。
《紅樓夢》的主旨(主題)是20 世紀紅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自“索隱派”提出“清康熙朝政治小說”,“新紅學派”提出“自敘傳說”之后,20 世紀50年代后又先后提出“愛情主題說”“政治歷史主題說”“家族衰亡史說”“反封建主義說”“歌頌女兒才華說”等,共有30 多種不同的說法。閱讀《紅樓夢》當然要深入思考《紅樓夢》的主旨(主題),這也是每一位高中生無法回避的一項學習任務。
那么,怎樣完成《紅樓夢》主旨梳理、探究的學習任務呢?查找相關(guān)的研究論述固然可行,但學生總不能照搬結(jié)論卻沒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吧?為此,我們還得從小說的內(nèi)部去尋求,以便對其主旨有一個相對比較正確或合理的解釋和看法。這里,舉一個我們團隊成員張安群老師對《紅樓夢》回目分類梳理的例子。受其啟發(fā),我設計如下學習活動:
按列表提出的要求,分類梳理《紅樓夢》回目標題(見表2、表3。這里我們給出所有結(jié)論,供參考。在具體操作時可只給出示例)。要求:(1)分類梳理第一組回目,找出點明居所及盛衰變化的關(guān)鍵詞(地點名詞、事件動詞);(2)分類梳理第二組回目,找出點明眾女子及其命運的關(guān)鍵詞(稱呼或形容眾女子的名詞、短語、形容詞或動詞);(3)綜合兩份表格整理的內(nèi)容,思考并概括《紅樓夢》的主旨意蘊。
《紅樓夢》無愧為一部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尤其是它不以波瀾壯闊的場面和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取勝,所展示的不過是日常的生活和情趣,那可是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的寫法。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大書,就是這樣一種不同于以往的筆法,卻實實在在考驗著讀者的耐性,也影響著學生對其主旨(主題)的一窺究竟。但提取回目,“管中窺豹”就完全不一樣,因為回目是對每一章回主要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分類、梳理居所空間及眾女子命運這兩組回目,以此為突破,雖“動刀甚微”,卻能讓其“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據(jù)此,學生便可毫無疑義地確認,這部大書的主題就是一句話:“大廈傾覆”(見表2),“香消玉殞”(見表3)。其實,我們還可以再進一步推想,那親眼看見“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的可憐男孩賈寶玉(從某種角度說,曹雪芹就是賈寶玉),眼見這賈府由盛及衰的過程,這眾女子由聚到散到亡的命運,怎能不令人扼腕,不讓人痛徹心扉。然而,不管你怎么“哭”,怎樣“悲”,都不能阻擋這繁華落盡,這舊時代的衰頹,而這就是這部大書暗含的價值判斷——“千古紅樓只一夢”。
以上僅舉出在通讀全書的基礎上,《紅樓夢》前五回人物出場、故事情節(jié)及主旨主題分類、梳理和探究(推理、判斷等)的例子,意在拋磚引玉。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對寶黛愛情、賈府宴請、大觀園兒女居住的環(huán)境等進行分類、梳理與探究。限于篇幅,此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