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作家賈平凹說:“人過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睂嶋H生活倒也不會這樣機械死板,魔與佛必隔日一見,輪流值班,而是說,人要時不時與佛與魔打交道,這幾日或那幾日遇佛,這一段或那一段遇魔。
如果說遇佛就是遇見善人,好事,大吉大利;遇魔就是碰上惡人,壞事,兇險困厄。人都希望趨利避害,經常遇到善人,碰上好事,大吉大利;都不愿撞上惡人,遇見壞事,相逢兇險。但樹欲靜而風不止,遇佛或遇魔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絕不會像電影里的賭神,想啥來啥,而往往是怕啥來啥。而且,“富不雙至,禍不單降”,你越是不想見的,怕得慌的,它越來的頻繁,不期而至;你越是日思夜想,牽腸掛肚的,就越難以謀面,縹緲不定。
既然如此,那就要既來之則安之,遇佛遇魔從容不迫,達觀以待,想辦法積極應對才是。遇魔要鎮(zhèn)定,咬緊牙關,不怕不怯,能抗則抗,不能抗則忍,“不要悲傷,不要心急”,相信“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是瞬間”。遇佛也別得意忘形,亂了方寸,要珍惜、虔誠、感恩、惜福,多謝佛的關愛,把佛帶來的福報用足用夠。昔日,龐涓辭別老師鬼谷子下山時,老師送了八個字:“遇羊而興,遇馬而瘁?!币斢浬餍小5麉s忘了老師的教誨,“遇羊而興”時,不懂惜??思?,忘乎所以,頭腦發(fā)昏,嫉賢妒能,害人誤國,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沒多久就遇到了魔——也是他逼出來的孫臏,最終他在馬陵道上兵敗身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自己也是佛,是魔。一個人若總是做好事,修橋補路,扶危濟困,急公好義,救死扶傷,那在人們眼里就是大慈大悲的活菩薩,即使不把你供在佛堂,也把你放在心上,為你祈福,祝愿。反之,一個人若作惡多端,欺男霸女,橫行鄉(xiāng)里,無惡不作,惡貫滿盈,在人們眼里那就是十惡不赦的大魔頭,恨不能食其肉,寢其皮,必除而快之。人生在世,還是做佛的好,一利自己,二利他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做魔者,看似為所欲為,痛快淋漓,實則有好結果的不多。別忘了善惡必有報,天地皆在看,惡人自有惡人磨,多行不義必自斃。
魔與佛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魔能變佛,佛也能變魔,有時也就是一念之差,一件事,一個決定,就完成了魔與佛的轉變。一個官員,本位居佛的位置,是可敬可親的人民公仆,一旦貪欲發(fā)作,私心膨脹,伸出手來撈錢受賄中飽私囊,就踏出了由佛變魔的危險腳步,早晚會入貪官之列,也就離身敗名裂不遠了。反之,《除三害》里的周處,原本橫行霸道,惡名遠揚,但能幡然醒悟,由惡變善,上山打虎,下河斬蛟,不畏艱險為民除害,自己也脫離了魔的行列,這就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魔佛之變,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壞事可變好事,好事也可變壞事。事在人為,境由心造,如果因勢利導,巧妙運作,有可能把壞事變成好事,否極泰來,實現(xiàn)逆轉。相反,如果處事不當,弄巧成拙,也可能會把好事變成壞事,樂極生悲,痛失好局。譬如升官,肯定是好事,但若官做大了,疏于學習,拒絕監(jiān)督,迷失本性,忘了初心,那可能會爬得越高摔得越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至少已有177名省部級及以上官員中箭落馬。這種魔佛之變屢見不鮮,變幻莫測,充滿了戲劇性。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同理,“佛”也是自己奔出來的,自己造出來的。這個佛是很有原則的主,你對它不好,心不真,意不切,虛情假意,它是不會與你見面的,千呼萬喚不出來,好事總輪不到你,貴人也不會來相助。如果你一心向佛,恭敬虔誠,循規(guī)蹈矩,行善不遺余力,佛就會圍著你不走,魔也會避而遠之。
“一日遇佛,一日遇魔”,是生活的辯證法,也是人生規(guī)律,經驗之談。
圖:劉昌海?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