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欖,麥志月,吳魯
(廉江市婦幼保健院,廣東 廉江 524400)
手足口病是常發(fā)于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的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常由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觸傳播。病毒侵入神經系統(tǒng)時可引起病毒性腦膜炎、腦脊髓炎、腦炎等并發(fā)癥,對兒童神經功能造成極大損害,甚至導致死亡。有研究表明[1-2],重度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患兒有代償性抗炎性狀態(tài)。本研究應用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分析其對患兒神經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12月—2018年11月就診的80 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患兒,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12~40個月;病程1~5 d;病情中度20 例,重度20 例;觀察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12~38個月;病程1~6 d;病情中度22 例,重度18 例。兩組在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相關事宜均已告知患兒家屬,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進行。
入選標準:參照《臨床神經病學》及《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3]診斷為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根據(jù)患兒臨床體征及CT和MRI結果確診為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患者及家屬了解研究及治療內容,并配合研究及隨訪。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用丙種球蛋白及干擾素藥物有過敏史者;有精神障礙者;心腦血管功能異常者;有其他嚴重內外科疾病者。
對照組患兒行呼吸機、靜脈營養(yǎng)支持,予以抗病毒、降顱內壓等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觀察組患兒在常規(guī)支持及治療的基礎上予以丙種免疫球蛋白聯(lián)合重組人干擾素治療。用法:靜脈滴注免疫球蛋白400 mg·kg-1·d-1,連續(xù)5 d。肌肉注射重組人干擾素α-1b,每次2 μg/kg,每日1次,連續(xù)3~5 d[4]。
檢測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因子的變化情況,包括S-100β蛋白、神經生長因子(NGF)、髓鞘堿性蛋白(MBP)、神經元烯醇化酶(NSE)。檢測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中炎性因子的變化情況,包括白細胞介素-1(IL-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腫瘤細胞壞死因子α(TNF-α)。評價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于治療前、治療5 d后抽取入選患兒空腹靜脈血4 mL,置于室溫30 min,低溫離心15 min后取血清于-70 ℃待測。炎性因子及神經功能因子的檢測均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按照試劑盒說明書的操作步驟嚴格進行操作。
療效評定標準如下。顯效:2 d內體溫轉為正常,3 d內頭痛、癲癇癥狀消失,癥狀明顯好轉;有效:3 d內體溫轉為正常,5 d內頭痛、癲癇癥狀消失,癥狀好轉;無效:4 d后仍發(fā)熱、頭痛、癲癇發(fā)作,癥狀無明顯變化或病情加重??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中S-100β,NGF,MBP,NSE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S-100β,NGF,MBP,NSE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S-100β,NGF,MBP,NSE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中IL-1,IGF-1,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IL-1、TNF-α均低于治療前,IGF-1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IL-1,TNF-α低于對照組,IGF-1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血清中S-100β,NGF,MBP和NSE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清中IL-1,IGF-1及TNF-α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0%,對照組為82.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38,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患兒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有三個階段[5]。第一階段為手足口病期,主要癥狀為手、腳及嘴部的皰疹。早期有發(fā)熱、嘔吐、四肢震顫等癥狀,易被家長忽視[6-9]。第二階段為病毒性腦炎期,此時會出現(xiàn)病毒性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等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第三階段為心肺衰竭期,此時患兒已處于高危期,治療困難,病死率高。健康人血中丙種球蛋白是一種特異性抗體,可與病毒抗原結合,抑制病毒的增殖發(fā)育,起到中和作用[10]。并且可以通過抑制單核細胞的吞噬作用,提高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另外,丙種球蛋白中抗細胞因子抗體可減輕機體的免疫反應。干擾素作為一種廣譜抗病毒劑,可增強NK細胞、T淋巴細胞及巨噬細胞的活性,使其發(fā)揮免疫應答作用[11-12]。細胞表面受體被干擾素刺激后產生的抗病毒蛋白可使其他細胞免受病毒的感染,發(fā)揮抗病毒作用。因此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干擾素可通過免疫途徑和抗病毒途徑有效治療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
S-100β是腦神經膠質細胞的特異蛋白,腦組織損害后可透過血腦屏障出現(xiàn)在外周血液中。髓鞘堿性蛋白、神經元烯醇化酶是腦組織損傷程度的評價指標。IL-1和TNF-α是兩種具有代表性的炎癥因子,也可通過透過血腦屏障,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炎癥反應[13-14]。有關研究表明[10],在損傷的神經周圍,IGF-1的濃度會增加,可起到創(chuàng)傷修復作用。本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S-100β,NGF,MBP,NSE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lián)合治療可改善患兒神經功能。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IL-1,TNF-α低于對照組,IGF-1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干擾素治療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可有效控制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相對于常規(guī)療法,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干擾素有助于降低S-100β,NGF,MBP,NSE等神經因子的水平,可以有效地調節(jié)炎癥和免疫反應,從而達到治療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膜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