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莉培
摘要:“二仙”—樂氏二姐妹是晉東南地區(qū)特有的地方性神靈,北宋時期受到宋徽宗敕封,將姊妹二人加封為“沖惠”“沖淑”仙人,賜廟號“真澤”。文章以晉城市澤州縣小南村二仙廟為例,結合實地調查,對“二仙”信仰進行了梳理,并對小南村二仙廟的建筑及碑刻做了初步的研究與記述。
關鍵詞:陵川;“二仙”;建筑
《禮記·祭法》曰:“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笨v覽兩千多年的古代社會,對于封神立祀的國之大事,歷朝歷代均以此為標準,似乎對身份地位、性別出生并無偏頗,官方祭祀體系同樣講究天人合一、陰陽相合。
1“二仙”信仰的起源與發(fā)展
“二仙”—樂氏二姐妹,是晉東南地區(qū)特有的地方性神靈,北宋時期得到了朝廷認可,受到宋徽宗敕封。查諸碑刻、縣志,對于“二仙”的身世有三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二仙”為晉朝時期陵川人,先世家陵川商微子之后?!岸伞毙叛鲈雌鹩谔?,發(fā)源自壺關、陵川紫團山區(qū)。晉東南地區(qū)特指長治、晉城兩市轄區(qū),留傳在這里的二仙廟以壺關、陵川為中心,遍布高平、澤州、長子等縣(市)。
1.1“二仙”信仰的相關記載
匯集碑刻史料,關于“二仙”的早期(唐、五代、宋)碑刻記載離不開祈雨和佑戰(zhàn)。對其最早的記錄是由進士張瑜所撰,勒石于唐乾寧元年(894)的《樂氏二女父母墓碑》。碑文記載了“二仙”父母重葬時現(xiàn)五種祥瑞,并“二仙”應驗,求之即雨,還將唐末戰(zhàn)亂的平息也歸功于“二仙”神威。因此可知,“二仙”信仰在唐末已興盛。
陵川縣平城鎮(zhèn)蘇家灣村保留著一塊勒石于后周顯德三年(956)的《樂氏“二仙”圣德之碑》,記錄了樂氏“二仙”的感應故事,同時又用大段篇幅為大周皇帝歌功頌德。
陵川西溪二仙廟保留著趙安時撰,金大定五年(1165)《重修真澤二仙廟碑》,碑文完整記錄了“二仙”的傳說:真澤“二仙”圣跡于陵川縣北,地號赤壤,山名紫團,洞吐紫氣,團團如蓋。故稱之為紫團洞。姓樂氏,父名山(?。?,母楊氏,生二女。二女出生之日均與釋迦牟尼有淵源。生俱穎異、來同凡人,靜默不言,七歲方語,出口成章,合乎規(guī)矩,方寸明了,觸事警悟。繼母李氏,暴虐嫉妒,單衣跣足,冬令采茹,泣血浸土,化生成一筐芒苣,繼母仍發(fā)怒,又令拾麥,無所得,畏懼繼母淫威,仰天號訴。忽降黃云,妹妹騰云,又降黃龍,姐姐乘龍而去。兩姐妹換仙衣戴寶冠,伴仙樂升天庭,成仙時,姐姐十五歲,妹妹十二歲。同時此碑刻還記載了“二仙”能興云致雨,凡有感求應而不拒的感應故事。記述了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夏四月,縣境干旱向“二仙”祈雨,應驗有靈,甘雨滂霈一事。此外還記錄了北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在一次宋朝對西夏用兵的戰(zhàn)爭中,宋軍糧草斷絕,被困軍隊被二女舍飯救度,飯甕雖小,取之不盡。經過一番訪問考證,朝廷訪得兩個女子是“二仙”所變,宋徽宗便將姊妹二人加封為“沖惠”“沖淑”仙人,賜廟號“真澤”。
1.2“二仙”信仰盛行的社會根源
晉東南地區(qū)古稱“上黨”,此處山高地貧,水資源緊缺。在古代,百姓因干旱所迫,渴望一種祈雨靈驗的地方信仰來保障日常生活。因此,向“二仙”祈雨應驗的相關記載,見之于諸多碑記。
唐末社會出現(xiàn)動蕩,五代更是戰(zhàn)亂不斷,晉東南地區(qū)守太行要沖,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地自然會屢受戰(zhàn)爭襲擾。到了宋朝,邊患不斷,連年征戰(zhàn)軍費開支巨大,政府對錢幣的需求量增大,在澤州設有錢監(jiān)。人力、財力在戰(zhàn)爭中消耗,人民深受其苦,也渴望一種地方信仰來實現(xiàn)和平穩(wěn)定的生活,因此在碑刻記載中出現(xiàn)了“二仙”助戰(zhàn)的諸多文本?!岸伞钡某霈F(xiàn),同時具備該地區(qū)老百姓對“祈雨”“和平”兩方面的心理需求,使之在當地快速發(fā)展。后來,求子、問病等祈福內容也被列入其中。
宋代朝廷篤信道教,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賜二仙廟號“真澤”,政和元年(1111)又敕封“二仙”為沖惠真人、沖淑真人,提高了“二仙”的地位,視其為官方認可的祭祀正統(tǒng),將“二仙”信仰推至頂峰。金元時期,“二仙”信仰蓬勃發(fā)展。明清時期,新儒家學說“程朱理學”“心學”先后成為朝廷正統(tǒng),這時的“二仙”信仰被植入了孝文化的內容,“二仙”信仰仍在當地延續(xù)但沒有太大的發(fā)展。
2小南村二仙廟的價值
小南村二仙廟位于山西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zhèn),創(chuàng)建年代較早,這里完整保留著近千年的宋代建筑、彩塑和精美的宋代小木作天宮樓閣。
根據廟內保存的宋代《新修二仙廟記》《二仙廟記》碑刻記載,小南村二仙廟初創(chuàng)于宋紹圣四年(1097)五月,正殿建成于宋政和七年(1117)秋,以后歷代均有增建和重修。
2.1建筑布局與形制
二仙廟坐北朝南,共二進院落。向著西南開廟門,進門就見一個寬敞的院落,最南面是一座戲臺,東西廂房均為現(xiàn)代仿古建筑。兩進院落中間由二道山門隔開,山門兩邊設耳房,中門緊閉,從兩邊掖門出入。二道山門屋檐上的脊剎、脊獸工藝精美,圭角穩(wěn)坐一位身形威武、面目猙獰的武士。進掖門方覺別有洞天,明清宋代古建一線排列,后院中軸線依次為二道山門、樂廳、獻廳和正殿,正殿兩邊是垛殿,東西兩側為廂房。
二道山門與正殿之間為樂廳與獻廳。樂廳面寬三間,裝飾古樸簡潔。在樂廳東西墻看到兩塊清代碑刻,分別與取水祈雨、迎神賽社有關。獻廳面寬五間,東墻砌民國流芳碑,北面的四根木柱彩繪四條巨龍,色調筆法同正殿外梁架、斗拱彩繪相仿。清嘉慶十八年(1813)《重修前庭碑序》記載了重修獻廳一事。
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暗铍A三尺,效堯庭之遺基;臺甃九層,同楚宮之玉砌?!遍芟麓T大的斗拱采用宋代流行的建造形制,偷心造、計心造、鴛鴦交首等均在宋《營造法式》中有記載。正殿兩側屋檐下各立一塊保存完好的碑刻,西邊為勒石于政和七年(1117)的《新修二仙廟記》、東邊是勒石于大觀元年(1107)的《二仙廟記》,兩塊碑刻相互佐證,完整記錄了二仙廟的創(chuàng)建經過。殿前廊下東邊石柱上有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信眾施柱題記。正殿兩邊是垛殿,東垛殿敬龍王,西垛殿敬關公。
東西廂房各十間,根據東廂房最北端石柱題記記載,11根石柱均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更換。并依據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二仙”觀高禖祠三曹殿西陵祠五道殿碑記》記載得知,東廂房的十間殿宇曾劃分為四個區(qū)域,分別供奉高禖、三曹、西陵和五道眾神,殿前每對石柱均以對聯(lián)的形式題記,贊頌所奉神靈。
“……則不但廟貌煥然,氣宇軒昂,而農村教育亦可藉以棲息,培育英才,是一舉而數善備焉……”出自嵌于西掖門西墻民國二十六年《重修“二仙”觀正副山門暨兩下耳房東西廈碑記》,這一現(xiàn)象符合民國時期“廟產興學”的政策。新中國成立后,東西廂房也曾作為校舍使用。當時,東廂房是學生宿舍,西廂房被改建為教室。
2.2天宮樓閣式的帳龕
正殿內造型精美宋代小木作基本符合《營造法式》佛道帳的標準,造型設計和天宮樓閣雙杪三下昂八鋪作斗拱的運用卻突破了《營造法式》所規(guī)定的標準。上層是天宮樓閣,與下層神龕并不在同一個立面,兩者由東西兩側的過渡性廊屋連接,從而形成三個立面。天宮樓閣東西兩邊的配樓是高高的闕臺,連接闕臺的是一座橫空架設的廊式虹橋,虹橋正中有樓閣。在闕臺的支撐下虹橋樓閣呈騰空之勢,恍若天宮。小木作整體施彩繪,色澤淡雅,顏色以金、綠、紅為主?!岸伞倍俗谀局粕颀愔校闹苷玖⒅氖膛?、女官、男仆均為宋代塑像。神臺正中是一方勒石于宋崇寧五年(1106)《“二仙”銘記》碑刻,敘述了社眾謝恩立銘之事。
2013年至2015年,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對這座小木作帳龕進行了詳細勘察與科學實驗,證實這座帳龕為北宋末期作品無疑。
小南村二仙廟不僅是“二仙”信仰的載體,更是宋代大木作和小木作建筑的杰出代表,對研究地方營造技藝和科技水平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