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出土文獻用字情況,“憎慍惀之脩美兮”中的“脩”古本當作“攸”“”或“卣”,今本作“脩”或“修”乃是后人改動所致;“愿蓀美之可完”中的“完”不必從一本作“光”,古代元陽二部關系較近;“蹇吾願兮”中的“願”當讀為“前”,前行之義;“易初本迪”之“本”當為“不”字之誤,“不”讀為“背”。
[關鍵詞]出土文獻 《楚辭》 校讀
[作者簡介]徐廣才,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哈爾濱 150025)
[中圖分類號]I2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3541(2020)02-0115-07
《楚辭》中的疑難問題,經過歷代學者的不斷努力,能用傳世文獻解決的問題,前人基本上都已解決,尚未解決的問題,如果沒有新材料的發(fā)現,也難以有實質性的進展。近年來,隨著出土古文字材料的不斷發(fā)現公布,尤其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材料的不斷發(fā)現,我們看到了與屈原生活時代大致相同的文字材料,這些新材料為我們解決《楚辭》疑難問題提供了基礎。
一、《哀郢》:憎慍惀之脩美兮
脩,洪興祖引一本作修。
“脩”“修”多形成異文,如《離騷》“夫唯靈脩之故也”,黃省曾本、朱多煃本、莊允益本“脩”作“修”;《天問》“東西南北,其修孰多”,朱熹本、黃省曾本、明翻宋本、朱多煃本、莊允益本、毛晉本“修”作“脩”。關于“脩”與“修”的關系,洪興祖在“恐脩名之不立”下曰:“脩與修同,古書通用。”[1]12姜亮夫在《楚辭通故》脩、修條下說:
《楚辭》脩字,皆修字借,無用脯修一義者。脩字凡四十余見,在屈、宋賦中,???? 皆作脩,無作修者,漢人賦中則多作修,惟《天問》“東西南北,其修孰多”作修。
依屈、宋用字例之,則亦脩之誤。其義大抵不出修長、修美、修飾三義……《楚辭》修字凡十余見,皆在漢人賦中?!冻o》修字多訓修飾,此字之本義也。然屈、宋賦,皆以脩脯字為之,惟漢人賦乃作修……則吾人謂修乃漢人字法,而脩則屈宋字法也。[2]420-421
今按:脩、修二字在《楚辭》中共出現46次。脩,出現35次?!峨x騷》出現18次,《 天問》出現1次,《九章》出現4次,《九辯》出現2次,《大招》出現1次;漢人作品中出現8次,其中《七諫》出現3次,《哀時命》出現1次,《九懷》出現1次,《九嘆》出現3次。修,出現11次,屈宋作品中出現5次,其中《天問》《遠游》各出現1次、《招魂》出現3次;漢人作品中出現6次,其中《七諫》《九懷》各出現2次,《九嘆》《九思》各出現1次。
姜先生對《楚辭》中“脩”“修”的意義總結得較為全面,但這段話還有一些問題。第一,根據上面的統計,“脩”字在《楚辭》中共出現三十五次,而不是“四十余見”。第二,屈、宋賦中,除了《天問》以外,《遠游》有一處、《招魂》有三處作“修”。“屈、宋賦中,皆作脩,無作修者”之說不確。第三,《楚辭》“脩”“修”皆用,并無嚴格區(qū)別,《天問》中的“修”字不一定是“脩”字之誤。第四,《楚辭》中“修”字共出現十一次,漢人賦中只有六處?!啊冻o》修字凡十余見,皆在漢人賦中”之說不確。第五,屈、宋賦及漢人賦除了用“脩”以外,還用“修”,“吾人謂修乃漢人字法,而脩則屈、宋字法也”的結論與《楚辭》實際用字情況不符。姜先生這段話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還僅僅是根據《楚辭》用字情況分析得出的,如果結合出土戰(zhàn)國秦漢古文字材料,姜先生的說法中還有可修正的地方。
“脩”字,已見于戰(zhàn)國文字[3]263,在戰(zhàn)國秦漢時代,其用法主要有以下五種:第一,用為本義,如包山簡255、257中的兩個“脩”字;第二,用為地名,如魏璽“脩武”;第三,讀為修,如青川木牘“更脩為田律”“以秋八月脩封埒”、“脩波(陂)堤”;云夢睡虎地秦簡《語書》簡4“故騰為是而脩法律令”、《為吏之道》簡5“正行脩身”“地脩城固”;第四,讀為滫,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甲《詰咎》“以脩康(糠)寺(待)其成也”;第五,讀為滌,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道經》:“脩除玄藍(鑒),能毋疵乎?”乙本:“脩除玄監(jiān),能毋有疵乎?”北大漢簡《老子》簡145:“脩除玄鑒,能毋有疵虖?”簡帛本中的“脩”,傳世本皆作“滌”。又帛書《老子》卷前古佚書《稱》:“諸侯不報仇,不脩佴(恥),唯乂所在。”整理者疑“脩”讀為“滌”。
“修”字戰(zhàn)國文字中未見,“修”字所記錄的意思,戰(zhàn)國楚文字材料多借“攸”等字表示,如:
1.攸(修)之身,其悳乃貞(真)。攸(修)之家,其悳又(有)舍(余)。攸(修)之向(鄉(xiāng)),其悳乃長。攸(修)之邦,其德乃奉(豐);攸(修)之天囗囗囗囗囗囗囗囗。郭店《老子乙》簡16-17
2.昏(聞)道反己,攸(修)身者也。上交近事君,下交得衆(zhòng)近從正(政),攸(修)身近至仁。 郭店《性自命出》簡56-57
3.人民少者,以攸(修)其身。 郭店《六德》簡47
4.昏(聞)道反己,攸(修)身者也。上交近事君,下交得衆(zhòng)近從正(政),攸(修)身近至仁。上博一《性情論》簡25
5.天地四時之事不攸(修)。 上博二《容成氏》簡36
6.孔子曰:攸(修)身以尤,則民莫不從矣。上博八《顏淵問于孔子》簡6
7.共王使王子辰聘于晉,或(又)攸(修)成。?? 清華貳《系年》簡087-088
8.母(毋)攸(修)長城,母(毋)伐廩丘。?? 清華貳《系年》簡123-124
除了以“攸”表“修”以外,還以“”“卣”表“修”,如:
1.備(修)庶戒,方(旁)時安(焉)作。? 上博八《蘭賦》簡2
2.我亦隹(唯)又(有)若且(祖)祭公,(修)和周邦,保乂王家。? 清華
《說文·止部》:“歬,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贝恕皻k”為前進之“前”的本字,但“前進”之義,后人多借“前”字為之,而“前”本為“剪斷”之“剪”的本字。前,前進,往前走?!稄V雅·釋詁二》:“前,進也?!?/p>
《說文·足部》:“蹇,跛也?!滨耍呗防щy。故“蹇”又引申出“難”“困苦”等義?!稄V雅·釋詁三》:“蹇,難也?!薄兑住ゅ俊罚骸板柙唬骸浚y也,險在前也?!薄板俊痹诒揪渲?,是楚辭中常見的句首狀語?!拜F石崴嵬,蹇吾愿兮”是說“山石崎嶇,我艱難前行”。
四、《懷沙》:易初本迪
王逸注:“言人遭世遇,變易初行,遠離常道,賢人君子之所恥,不忍為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亦收《懷沙》一文,其中“迪”作“由”。洪興祖、朱熹還指出“一無初字”。此為異文情況?!妒酚浖狻吩疲骸巴跻菰唬骸?,道也?!薄妒酚浾x》曰:“本,常也。言人遭世不道,變易初道,違離光道,君子所鄙。”黃靈庚指出,“遠”為“違”之訛,“光”為“先”之訛[12]318。
今按:首先,解決“迪”“由”異文問題。我們認為楚辭原本當作“迪”。第一,各本楚辭《懷沙》皆不列“迪”有“由”之異文的情況。第二,《補注》本《章句》無“迪,道也”之注,但正德本、隆慶本、劉本、湖北本、朱本、馮本、俞本、莊本《章句》有,說明上述版本與《章句》本一樣,原文皆作“迪”。第三,“迪”訓“道”,乃古之常訓。《說文·辵部》:“迪,道也?!薄稄V雅·釋詁下》:“迪,道也?!薄稌ご笥碇儭罚骸盎莸霞瑥哪鎯??!笨装矅鴤鳎骸暗?,道也?!蓖踝⒅械摹俺5馈保峭跻荽v句意時對“迪”字的隨文而釋,不存在學者所說的“增字解經之嫌”。第四,古書中“迪”“由”可通用。郭店《緇衣》簡19:“《君陳》員:‘未見圣,如其弗克見;我既見,我弗迪圣?!钡?,今本《緇衣》作由。上博《緇衣》簡15引《呂刑》員:“播刑之由。”[13]191由,郭店本、今本作迪。《史記》作“由”,楚辭作“迪”,正如今本《緇衣》所引《呂刑》“播刑之迪”的“迪”,上博簡本作“由”,郭店本作“迪”一樣。因此,不同本《懷沙》作“由”或作“迪”,是可以共存的,不必據一本而改另一本。第五,《史記集解》引王逸曰“由,道也”,情況有些復雜,我們試作分析:其一,《章句》原有“迪,道也”之注,《補注》本后來遺失,而正德本等保留,《史記集解》引王注時,為遷就正文而改為“由,道也”;其二,《章句》原無“迪,道也”之注,《史記集解》所引王注來源不可考,正德本等據《史記集解》而增該注,為遷就正文而改“由,道也”為“迪,道也”。因此,有學者據《史記》作“由”而認為楚辭也應該作“由”,實無必要。在古書流傳過程中,由于各種復雜原因,同一部書的不同文本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也是極其常見的現象?!暗稀薄坝伞钡牟町愓沁@種現象的表現。
其次,洪興祖、朱熹皆說一本無“初”字。我們認為當有“初”字。因為上下文皆四字句,若此處為三字句,不協。
再次,我們說“本”字。本,該做何解,意見較為分歧。學者或采取闕如態(tài)度,如朱熹云,本迪,未詳[14]88?;蚓汀氨尽弊至⒄f,如錢澄之認為,本迪是本然當行之道[15]6688。陳本禮認為,本迪是本于先人啟迪之道[16]10509。錢、陳之說,非但不合文意,還有增字解經之嫌。王夫之曰:“易,變也。初本迪者,始所立志,本所率由也?!盵17]6981戴震云:“初之本迪,猶工有規(guī)畫繩墨矣?!盵18]59王、戴所斷,屈賦無此句法?;驈男?比胧?,如湯炳正據洪興祖、朱熹所謂“一本無‘初字”而認為當作“易本迪”,猶言改變本來的道路[19]150。然正如上文分析所說,若此處為三字句,不協。尤其后文有“內厚質正兮,大人所盛”,與此句法一律,也可說明當有“初”字。聞一多懷疑本當作變,變卞古通。推測訛誤緣由是,此蓋本作“易初卞迪”,卞與草書相似,故誤為本[20]80。目前所見出土材料,用草書抄寫古書的情況較為罕見,且未見“本”字寫作“”形的。故聞說不可信。姜亮夫認為此句當作“易由初本兮”,后人因不審易由之義,變?yōu)橐壮酰终`作迪也。又解釋易由為今之夷猶,夷由,為行事不決也[21]484。姜說對原文改動太大,過于迂曲,不可信。蘇雪林根據屈賦用字習慣,亦認為“姜說雖辯”,然“不敢取”[22]348。劉永濟懷疑本作“易初不由”,不本形近致誤[23]178。黃靈庚認為,劉說有致,然覆劉說猶有剩義。因易初、本由,相對為文,皆述賓之語,若作“不由”,言不道,則為偏正之語。黃氏根據郭店楚墓竹簡及馬王堆帛書凡言“背叛”字皆作“伓”的現象,認為《懷沙》此“不由”當作“伓由”?!耙壮鮼队伞保赃`初背道也。黃氏分析訛誤原因時又說,漢時舊本,“本”作“伓”,東漢以后訛作今本“本由”“本迪”。黃氏還說:“幸二千二百余年前竹簡文字今得重見,千年未決之訟,于此得決。”黃說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懷沙》原文到底作“不由”還是作“伓由”,未交代清楚。如果原文作“不由”,則“不”“本”有訛誤的可能,如果作“伓由”,“伓”“本”字形距離則稍遠,訛誤的可能性不大。二是“當作”一詞含糊,不知黃先生本意是將其理解“當讀作”還是“當寫作”。如果理解為“當讀作”,則“不”通假為“伓”;如果理解為“當寫作”,則“不”是“伓”之訛字。從其表述“漢時舊本,‘本作‘伓,未訛”來看,黃氏似乎認為原文當寫作“伓”,但正如上文分析所說,“伓”“本”字形距離稍遠,訛誤的可能性不大。如果認為原本作“不”,雖可解決字形不近的問題,但“不”與“伓”通假的問題無法解決。因為就目前所見古文字資料,還未發(fā)現“不”與“伓”相通的例子。第三,黃氏認為,“不、本形似,古書亦互訛”。然所舉卻為丕、本訛混之例。因此,黃氏認為“千年未決之訟,于此得決”,實未然。
我們認為《懷沙》原本無“本”字。王注未單釋“本”字,根據注與正文之間的對應關系推斷,注中的“變易初行”與張守節(jié)《正義》中的“變易初道”當是釋“易初”二字的,“遠〈違〉離常道”與“違離光〈先〉道”當釋“本迪”二字的。“迪”有“道”義,上文已說明。查故訓古注,“本”無“?!绷x[24]1066-1067,王注中的“常道”是串講句意時對“迪”字的隨文而釋,而不是釋“本迪”二字的?!墩x》有“本,常也”之訓,乃是就已訛之本及誤會王注“常道”而加的。既知“迪”在文中可理解為“常道”,則與“違離”相對的只?!氨尽弊至?,然“本”無“違離”之義,注中“違離”當非釋“本”字的。因此,從《章句》及《史記正義》保存下來的古注看,與注文“違離”相對的正文一定不會是“本”字,而應該是一個在意義上與“違離”相近的字。張守節(jié)雖就訛本及王注釋“本”為“?!?,已失古本原貌,然其對文意的理解,受王注的影響,還是大致不誤的。
《懷沙》今本之“本”字當從劉永濟說,為“不”字之形訛。在古書流傳過程中,文字因形體相近而產生訛誤是極常見的現象。漢代隸書“本”可寫作“”形,“丕”作“”形,兩個字的寫法極為相近,文獻中有“本”“丕”訛混的現象,如前面黃靈庚所引《漢書·司馬相如傳》顏師古注。隸書“木”可寫作“”形,與“本”字形接近,古書中有“木”和“本”訛混的現象,如《淮南子·內篇》:“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美則上寧。”王念孫指出,本當為木,上文木之有根即其證。隸書“不”可寫作“”形,與“丕”形體接近,文獻中有“不”“丕”訛混現象,如《史記·晉世家》“鄭不孫”,張文虎指出毛本“不”訛作“丕”[25]400?!澳尽迸c“本”訛混,“不”與“丕”訛混,實際上只是爭一橫之有無,與隸書“脩”與“循”訛混為只爭一豎之有無,當屬同類現象。因此,“不”訛為“本”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但“不”不能如字讀,黃靈庚已經指出?!安弧碑斪x為“背”。不,幫紐之部,背,并紐職部,聲母幫、并同為唇音,韻部之、職對轉?!安弧甭暸c“背”聲常通用。在出土古文字資料中,常見“伓”讀為“背”的現象。讀者可參看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及白于藍《戰(zhàn)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匯纂》?!皝丁?,《說文》未收,據漢字結構通例,當分析為從人,不聲。上博簡《孔子詩論》:“《浴(谷)風》。”“”讀為“背”。“”從“否”聲,“否”從“不”聲。侯馬盟書:“俖盟犯詛?!薄皞_”讀為“背”?!皞_”從“否”聲,“否”從“不”聲。清華柒《越公其事》簡37:凡市賈爭訟(反)(欺)巳(詒)。整理者根據第四十三簡作“反不巳”,懷疑“巳”當讀為“反背欺詒”。并指出當讀為背,違背的意思,反背,當是指背離事實真相。整理者為第四十三簡“反不巳”所作釋文為“反不(背)(欺)巳(詒)”,直接讀“不”為“背”。根據簡文文意,讀“”“不”為“背”當可信。上皆“不”“背”相通之證,尤其清華簡《越公其事》第43簡更是“不”“背”直接相通的證據。
背,違也。《詩·大雅·瞻卬》:“譖始競背?!标悐J傳疏:“背,猶違也?!薄冻o·離騷》“背繩墨而追曲兮”,洪興祖注:“背,違也?!薄氨车稀?,即違離常道,與“易初”結構相同,“易初不(背)迪”即“改易初心,違離常道”。據《章句》“遠〈違〉離常道”,知王逸所見本作“不”不誤,其誤當在王逸之后。
[參 考 文 獻]
[1]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姜亮夫.楚辭通故:第2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湯余惠.戰(zhàn)國文字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4]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5]周波.戰(zhàn)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M].北京:線裝書局,2012.
[6]崔富章.楚辭集校集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李家浩.談清華戰(zhàn)國竹簡《楚居》的“夷”及其他——兼談包山楚簡的“人”等[C]//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簡研究:第1輯.上海:中西書局,2012.
[8]王力.詩經韻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何劍熏.楚辭新詁[M].成都:巴蜀書社,1994.
[10]郭沫若.屈原賦今譯[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11]何琳儀.戰(zhàn)國古文字典——戰(zhàn)國文字聲系[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2]黃靈庚.楚辭與簡帛文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朱熹.楚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5]錢澄之.屈詁[C]//吳平,回強達編.楚辭文獻集成(拾).揚州:廣陵書社,2008.
[16]陳本禮.屈辭精義[C]//吳平,回強達編.楚辭文獻集成(拾伍).揚州:廣陵書社,2008.
[17]王夫之.楚辭通釋[C]//吳平,回強達編.楚辭文獻集成(拾).揚州:廣陵書社,2008.
[18]戴震.屈原賦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9]湯炳正,等.楚辭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0]聞一多.楚辭校補[M].成都:巴蜀書社,2002.
[21]姜亮夫.重訂屈原賦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2]蘇雪林.楚騷新詁[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23]劉永濟.屈賦通箋箋屈余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4]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5]張文虎.??酚浖馑麟[正義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7.
[責任編輯 王洪軍]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ofreads“Xiu(脩)”in“ZengYunLunZhiXiuMeiXi(憎慍惀之脩美兮)”should be “You(攸)”、“You()”or“You(卣)”in the ancient version and todays version may be altered by the next generation, mainly using unearthed literature material.“Wan(完)”in “YuanSunMeiZhiKeWan(愿蓀美之可完)”doesnt need to be “Guang(光)”,because of? a more recent relationship between“Yuan(元)”and “Yang(陽)”.“Yuan(願)”in “JianWuYuanXi(蹇吾願兮)”should be read as “Qian(前)”,which means “go ahead”.“Ben(本)”in “YiChuBenDi(易初本迪)”should be “Bu(不)”,which is read as “Bei(背)”.
Key words:The unearthed literature Chu Ci Rec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