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了拙著《北瓜就是南瓜》,好幾個朋友問我,這書名有何“玄機”?沒有玄機,我解釋道,無非就是反對毫無必要的“彎彎繞”。不少事物,由于種種原因,被蒙上包裝后,就和原貌大相徑庭。如果挑開包裝,直搗本質(zhì),展示真相,其實很簡單。如果有人專門搞這個活兒,豈不有趣?
因為叫“瓜田”,與瓜有染,于是對瓜類就比較上心。其中,對南瓜和北瓜之關系,因眾說紛紜,各自有理,難衷一是,不知所然,頗花過一番功夫去考證。在把有關的內(nèi)容都看下來后,撮其要,結論竟是:“北瓜就是南瓜”。眾聲喧嘩的大家所說的,實際是一個東西,都是從美洲引進的一種瓜蔬,植物學上稱之為“葫蘆科南瓜屬一年生草本植物”。
對這件事,我頗有感慨。一個東西,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字,原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有人故意搞“彎彎繞”,人為地制造麻煩,就難免會惑人眼目了。這里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善意的委婉。如女孩瘦不能說瘦,叫骨感,胖也不宜說胖,叫豐滿,等等。這樣聽起來就柔和多了。這類“彎彎繞”,是可以理解的,雖然我對拐來拐去的做法也不大以為然。
另一種是對暴露出來的問題,有些人也喜歡使用美化的語言來表述,生怕引起不良的情緒。例如,在有些地方,把損壞文物叫“保護性拆除”,輸送利益叫“禮尚往來”。在國外,有人把發(fā)動戰(zhàn)爭叫“維護和平”,把灌輸洗腦叫“新聞自由”。諸如此類??梢?,這種現(xiàn)象,不獨中國人有,在其他國家也存在。對此,有人稱為“新聞修辭”,有人謂之“語言腐敗”,大都包藏著通過“彎彎繞”掩飾真實的目的。
前些時候,網(wǎng)上流行一個段子,把南瓜變成北瓜的技巧已經(jīng)演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一個孩子寫日記說“媽媽在打麻將,爸爸在上網(wǎng)”。父親很不滿意,孩子修改為“媽媽在賭錢,爸爸在網(wǎng)戀”,父親更為不滿。孩子的日記于是變成:“媽媽在研究經(jīng)濟,爸爸在研究互聯(lián)網(wǎng)+生活”。父親認為深度還是不夠,最終日記就成為:“媽媽在研究復雜群體中多因素干擾及信息不對稱狀態(tài)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大數(shù)據(jù)視角下的六度空間理論在情感供給側匹配中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至此,這個“北瓜”,早已經(jīng)不是南瓜,而且根本認不出是什么玩意兒了。這雖然只是個段子,卻也能看到南瓜北瓜化的演進過程。
看來,把南瓜繞成北瓜或者其他什么別人不大熟悉的東西,是許多人都熱衷的勾當。如果是戲說,或娛樂,可以給予同情的理解。但如果是想騙人,就要有人把“北瓜就是南瓜”的話說出來,把皇帝的新衣就是空氣這件事告訴大家。人們在彌天大謊被拆穿之后的哄笑,大約就是對說真話的那個小孩的最大獎賞。
責任編輯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