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舞蹈戲劇職業(yè)學院 高倩倩
作為一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任課教師與一名兼職輔導員,筆者曾多次傾聽輔導員的傾訴:學生要求調換宿舍,原因是與宿舍成員關系不和,無法繼續(xù)相處,該怎么辦。宿舍在大學生活中承載著諸多功能,宿舍關系是大學生人際關系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起著重要作用。盡管從總體上看當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是健康、和諧、良好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這一現象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
為了更好地推進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發(fā)展,本文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主要原因,對宿舍人際沖突的功能進行說明,結合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現狀,提出人際關系模塊課程改革可以從增加課程體驗度、引導學生構建人際沖突“自愈”能力以及借助人際關系團輔提升人際交往技巧的策略。
根據日常班級管理經驗,結合前人關于宿舍關系的研究,一般來講,與男生相比,女大學生更多的會在宿舍關系上產生沖突,而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高職院校中,當前由于競爭(例如評選獎學金、入黨等)引發(fā)的宿舍人際沖突占據的比例已經相對較少。
成長環(huán)境主要包括個體生活的區(qū)域、家庭經濟背景以及父母教養(yǎng)方式等。家庭生活區(qū)域位于農村以及偏遠山區(qū)的與大城市相比,可能會對個體在自卑與自信方面的表現產生兩極分化的影響,在呂艷波等人的調查中,約有74%的高職女生認為城鄉(xiāng)差異影響宿舍人際關系,83%的高職女生認為家庭經濟狀況對宿舍人際關系有影響[1],且家庭經濟條件相當的學生彼此之間的交往更多,這可能是由于相似的家庭經濟背景使個體具有更多的同質性。和諧與緊張的家庭氛圍、父母是否唯成績論、是否為獨生子女也會影響個體在人際中的表現,在家庭氛圍較好、父母重視孩子全方位發(fā)展的家庭成長的個體更多的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人際關系也會更融洽。
有的學生進入大學后以拿獎學金為目標,功利性較強,平時只關注與綜合測評加分相關的事情,或埋頭于各門課程,或忙于參加各類社團比賽,只著眼于自己的事情,對于宿舍關系的維護往往不夠重視。董杉等人2012年的調查發(fā)現,大學生對其宿舍人際關系的重視程度與滿意度呈正相關[2]。重視宿舍關系的學生,除日常學習外,大多積極參與宿舍的集體活動,還會通過社團活動,結識其他專業(yè)的學生,人緣關系很廣。還有的學生天生內向,在人際關系中處于被動地位,加之手機移動終端的影響,更多的時間是與手機相處??偟膩碇v,重視宿舍人際關系、積極參與宿舍活動的學生往往宿舍關系狀況較好。
作息時間不一致引發(fā)的沖突是高職高專學生宿舍中的常見現象。其中,一部分學生早睡早起,作息時間規(guī)律;而有的學生或忙于社團事務,或由于喜歡打游戲、看視頻、趕作業(yè)、做兼職等原因習慣熬夜晚睡。此外,不良生活習慣也容易引發(fā)宿舍成員之間的矛盾,如打游戲或看視頻時大聲嬉笑叫嚷、不講究衛(wèi)生、亂放物品、愛貪小便宜、不愛護寢室公物、未經室友同意使用他人物品、是否開空調、開燈等。
在產生人際沖突的宿舍中,少部分情況是因為某個宿舍成員具有心理問題或是患有某種心理疾病。例如某學生不喜歡與其他人交流,晚上總是很晚才睡,反應較慢,平時跟不上室友的節(jié)奏,后期才發(fā)現該學生患有抑郁癥;某學生情緒不穩(wěn)定,據舍友反映,她時而開心時而沮喪,讓人不知如何與其相處,后來醫(yī)院診斷是雙相情感障礙。
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沖突與溝通、情緒管理等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緊密相關。從辨證的角度來看,人際沖突除了具有負功能外,必然存在著無法忽視的正功能[3]。宿舍人際沖突使個體在發(fā)展中的一些問題得以顯露,促進個體去認識自己、促進個體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與人格的完善。人際沖突還可以使宿舍成員以更加坦誠的方式相互接觸,減少壓抑、促進情緒疏解,了解彼此的偏好、需要、利益訴求、底線,為自身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建立奠定基礎。可以說,人際沖突為高職高專學生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推進個體社會化的進程提供了一個契機。此外,人際關系是大學生社會功能是否完整的一個顯性指標,通過宿舍沖突也可以鑒別一部分學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為教學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首先,高職高專院校大多開設32學時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部分學校由于各種原因,存在學時并未完全達標的情況,而開設心理相關主題選修課的,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其次,在心理健康課教學過程中,多為大班上課,人數在60~100左右,這使得課堂互動增加了一定難度,教師課堂講授較多。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普及與發(fā)展,教師也會借助藍墨云班課、課堂派、UMU等來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但任課教師對于這些APP的使用,更多集中于考勤與作業(yè)提交等環(huán)節(jié),課堂多次使用APP需要提前做多項準備工作,設計各個環(huán)節(jié),對APP互動操作界面要特別熟悉,才能靈活切換,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沒有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切實作用。
最后,當前高職高專院校使用的心理學課本,內容偏理論化,雖然課后拓展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對時間以及場地都增加了新的要求,可行性并不樂觀。
相當一部分高職高專院校都面臨著學生多、教師少、資源緊的現狀,如果想抓好宿舍人際關系這一環(huán),需要全方位的配合與協(xié)作。例如,同時從心理健康課程改革、宿舍文化建設、人際關系講座開設、心理咨詢平臺建設、宿舍管理規(guī)范性等方面著手,以下主要探討從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方面如何推進這一工作的開展。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感官被調動的越充分,例如,同時結合“看、聽、說、做”等環(huán)節(jié),學習效果提升的空間會越大,而且,學習過程可能會產生漏斗效應(即真正被學生理解了、消化了的東西是會打折扣的),調動多種感官就顯得尤為重要。宿舍人際沖突屬于人際關系模塊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貼近,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作為案例呈現,通過分組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觀察、思考、討論、領悟、練習,即借助朋輩之間的互動讓他們增加課堂參與度,從而更好地去認識、了解自己以及他人,最后選擇相同案例的兩個小組結成對子,派出代表總結他們在討論過程中的收獲,給出應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思路,通過小組間評定確定每組在課堂表現環(huán)節(jié)獲得的平時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建議只隨機抽取1~2組反饋他們討論的結果,教師結合學生發(fā)言以及在討論環(huán)節(jié)觀察到的內容結合相應的人際關系理論知識以及技巧反饋給學生。
在課余時間,筆者總能時不時收到學生的求助信息,“老師,我上鋪好煩,一回來總坐我床上,真拿她沒辦法?!薄袄蠋?,我們宿舍有個同學很懶,打掃衛(wèi)生總是很敷衍,難道她感覺不出來我們對她的嫌棄?”從學生的行動力來看大致可分為抱怨傾訴壓抑多和嘗試無果需求助兩種情況。這時,筆者會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例如你做了哪些嘗試去改變現狀?你是如何做的?你認為沒能解決問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還可以如何嘗試?其實,除一部分學生缺乏人際交往技巧外,很大一部分學生通過梳理分析,基本是能夠發(fā)現問題所在、找出可能的解決途徑,只不過他們傾向于“偷懶”,把問題轉移給別人,希望別人替她們思考,告訴她們應該怎么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對學生的引導是:我要對自己負責,我要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當我力量不夠時,我可以求助。
周玲通過對大學生宿舍關系進行實驗干預,發(fā)現團體心理輔導能夠有效促進宿舍關系和諧,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4]。對于師資力量有限的高職院校,如團體輔導不能覆蓋到全體學生,可先進行人際關系相關問卷測量,然后對人際沖突解決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初步訪談以確定其是否參加團體輔導。另外,還可給各系分配名額,通過輔導員推薦的方式確定。當然在篩選學生參加團輔的過程中,要做好溝通,確保學生自愿參加。在團輔過程中,借助各種活動形式,使學生體驗溝通交流、相互爭論、逃避謙讓、不歡而散、冷暴力、人身攻擊等人際交往形式,從而在具體情境下,學習信任、真誠等積極心理品質以及人際交往技巧對解決人際沖突的實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