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婷
摘 ? 要:小學語文教師要做的就是不斷開辟語言積累的途徑,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在積累的基礎(chǔ)上加以運用。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積累;策略
積累是學習的生命線,更是語文能力提高的最基本的途徑。離開了積累,語文學習就是一紙空文。一個人積累的基礎(chǔ)知識越廣越深,其所成就的學問也就越大??梢哉f,積累在語文學習中有著根本性、決定性的作用,沒有積累,語文學習的就是空中樓閣,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就無法形成。語文教學只有重視平時的語言積累,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更好地形成“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將來能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不斷開辟語言積累的途徑,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在積累的基礎(chǔ)上加以運用。下面,我結(jié)合實際教學,談?wù)勛约旱慕虒W體會。
一、抓住課堂,積累運用語言
課堂是我們教師的主要陣地,要在這個主陣地上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讓學生把所學到的東西內(nèi)化并加以運用。在課堂上我認為可以讓學生在“朗讀讀、背誦中積累”、“書寫中積累”、“說話、習作中運用”。
在課堂上,我們要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積累。過去我們看一個學校有沒有讀書的氛圍,一個班的學風濃不濃,就是聽有沒有朗朗的讀書聲。俗話說“功夫靠練,文章靠念”。朗讀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理解、培養(yǎng)語感、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方式。通過朗讀才能再現(xiàn)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內(nèi)涵,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進行詞句積累,同時為學生的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chǔ)。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草原》時,學生通過朗讀將自己融入優(yōu)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積累了詞句。所以,小學生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對語言的感受和積累,而不是對文章過多地理性分析。
小學生長于記憶,長于形象思維,許多精彩的課文及片斷,小學生盡管理解還不能達到透徹的程度,還沒有能力去欣賞課文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獨到之處,但要求他熟讀成誦并不困難。如能熟讀成誦,課文的語言會變成自己的語言,成為自己的儲備和財富,一旦用時會自然涌上筆端,大大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指導學生在書寫中積累。學生能讀、背,但不一定能寫,有時候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字詞,學生總會出這樣那樣的錯。要讓學生正確書寫字詞必須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蓖黄瓶冢鹤ヂ爩?,聽寫是檢驗字詞積累的一個重要手段,我相信每個老師都會這么做,為了減輕老師的負擔,我們可以培養(yǎng)一個聽寫小幫手來幫助聽寫,在課前、課后花個三五分鐘時間,讓學生主持聽寫,聽寫完后讓學生改,把錯誤率高的字讓同學們再次聽寫。對于聽寫失誤較多的給予適當懲戒,促使學生去記、去積累。說話,寫作,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離開運用的積累終究是無水之魚,無根之花。哪怕孩子們讀得再多、寫得再好,如果沒有在實際的語言環(huán)境中加以運用,積累再多詞匯也是徒勞無果的,就像茶壺煮餃子一樣。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讀寫結(jié)合、學用結(jié)合。每天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抽出三分鐘的時間,以輪流的方式,讓2-3名進行說話訓練。主要的形式規(guī)定內(nèi)容有:演講、講故事、說成語、選擇一些學生喜聞樂道的話題,學生為了說,必須去找素材、積累故事、成語,迫使學生去積累的同時,也讓他們正確規(guī)范地運用語言。農(nóng)村學校較普遍地存在著重聽寫讀能力的培養(yǎng)而輕視說的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普遍差。上課回答問題,或面紅耳赤、低頭不語、語無倫次。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究其原因就是我們在教學中沒有注重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而每一單元的口語交際中,老師讓學生提前準備,這個準備過程,就是積累的過程,口語交際,也是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運用積累的語言。
二、博覽群書,積累運用語言
巴金先生也曾說過:“現(xiàn)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里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地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話給我們的啟發(fā)是很深的。語文教學要重視課外的積累,多讀課外書。
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崔巒說:“大多數(shù)老師,視課文為課程內(nèi)容的全部,把教材書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把分析課文內(nèi)容,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wù)?!彼€說“偶有拓展,但也比較隨意和碎片化,或者圖畫視頻的資料,引進教學里面,這就是我們比較常見的所謂拓展閱讀?!边@就是就是老師們把教材當成了“孤本”而不是“范本”。
《新課標》中規(guī)定小學階段的閱讀量要達到不少于145萬字,而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在內(nèi)容和數(shù)量上都是有限的,光靠教材中的課文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光靠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是遠遠達不到的,這就要求我們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讓學生從課外書中獲取更豐富的知識。 群文閱讀、新教育的童書共讀,就是為了拓展閱讀量、激發(fā)閱讀興趣。
三、在生活中實踐,在實踐中積累
語文作為其他學科的基礎(chǔ)性學科,它所涉及的內(nèi)容是極其廣泛的,如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日常生活、政治事件等,所以這就注定了語文積累的綜合性和多元化。
教材中有很多處安排了資料袋、寬帶網(wǎng),還有一學期兩次的綜合性學習,這都是學生進行生活和文化積累的好渠道,尤其是綜合性學習,如四年級開展的“走進田園”活動,學生通過對家鄉(xiāng)田園風光的觀察,了解到不同季節(jié)里莊稼、瓜果蔬菜的生長情況;通過對當?shù)厝松钭兓恼{(diào)查,感受到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脈搏等。這些信息的了解和取得是無法在狹窄的課堂上所能完成的,只有在生活的實踐中去感受,才能形成生活積累。
“語文學習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教師只有鼓勵學生把語文的學習當成一種生活的探討,把生活的積累遷移到語文學習中來,實現(xiàn)課內(nèi)外溝通,才能讓語文煥發(fā)活力。
總之,語文教學就要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積累就是為了運用,如果只積累而不會運用,作為語文教師,就應(yīng)該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并將積累的語言在實踐中熟練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