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愛軍,田 華
1.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中醫(yī)院檢驗科,江蘇南通 226400;2.江蘇省南通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南通 226000
中國是全球結核病高發(fā)病率國家之一,目前每年結核病新發(fā)例數可達130萬,約占全球總新發(fā)例數的14%左右,高居世界第2位[1]。結核病快速診斷已成為醫(yī)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但實現難度較大,尤其在肺外結核病(EPTB)患者中因標本收集困難、標本含菌量低等,使得診斷靈敏度顯著降低。同時EPTB 肺部病變特點較少,早期癥狀隱匿,臨床誤診、漏診率居高不下[2-3]。近年來研究顯示,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T-SPOT.TB)用于活動性肺結核診斷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4]。而該技術在EPTB診斷中的相關報道相對較少,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南通市如東縣中醫(yī)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EPTB患者和非結核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結核菌素試驗(TST)和T-SPOT.TB用于EPTB輔助診斷的臨床價值,旨在為T-SPOT.TB技術的應用提供更多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南通市如東中醫(yī)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同時行TST和T-SPOT.TB檢測的EPTB患者(64例,EPTB組)和非結核性疾病患者(106例,對照組)的臨床資料。其中EPTB組患者納入標準[5]:結核桿菌培養(yǎng)或抗酸染色陽性;結核桿菌培養(yǎng)陰性但其他檢查支持結核診斷,且抗結核治療有效。非結核性疾病納入標準:確診其他疾病或經其他治療病情改善。EPTB組中男36例,女28例;平均年齡(43.86±5.17)歲;其中淋巴結結核27例,結核性胸膜炎18例,結核性腦膜炎10例,結核性腹膜炎5例,腎結核2例,腸結核1例,骨結核1例。對照組男62例,女44例;平均年齡(44.39±5.40)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TST檢測 在受試者前臂皮內注射標準PPD,72 h后記錄硬結直徑,計算硬結直徑平均值;硬結平均直徑≥5 mm判定為陽性[5]。
1.2.2T-SPOT.TB檢測 檢測試劑盒由廣州申弘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采集受試者靜脈血4 mL放入肝素抗凝真空采血管,2 h內將全血標本混勻4~5次后分裝入3種培養(yǎng)管中,每管各1 mL。在培養(yǎng)管內再次混勻4~5次后迅速置入37 ℃培養(yǎng)箱內培養(yǎng)20~24 h,保持在直立狀態(tài)下培養(yǎng)。培養(yǎng)后標本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采用ELISA檢測干擾素(IFN)-γ的水平。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行ROC曲線分析TST和T-SPOT.TB輔助診斷EPTB的效能,計算曲線下面積(AUC)。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TST、T-SPOT.TB檢測結果 EPTB組中,T-SPOT.TB檢測陽性56例,陰性8例;TST檢測陽性38例,陰性26例。對照組T-SPOT.TB檢測陽性10例,陰性96例;TST檢測陽性38例,陰性68例。見表1。
表1 兩組TST、T-SPOT.TB檢測結果(n)
2.2兩種檢測方法診斷EPTB的效能比較 T-SPOT.TB輔助診斷EPTB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均明顯優(yōu)于TST,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ROC曲線分析 ROC曲線分析顯示,TST和T-SPOT.TB輔助診斷EPTB的AUC分別為0.633(95%CI:0.501~0.749)、0.892(95%CI:0.812~0.974)。見圖1、2。
表2 兩種檢測方法診斷EPTB的效能比較(%)
圖1 T-SPOT.TB診斷EPTB的ROC曲線
圖2 TST診斷EPTB的ROC曲線
EPTB是指出現在肺部以外其他器官及組織的一種特殊類型結核病,常見累及部位包括淋巴結、胸膜、消化道及骨骼等[6]。已有研究證實,EPTB的發(fā)生與HIV感染、惡性腫瘤、TNF-α拮抗劑及糖皮質激素的使用等密切相關[7]。流行病學報道顯示,不同國家EPTB患者人數占結核病患者總數的比例存在較大差異,其中英國、意大利、德國及中國分別為47%、30%、17%、11%;而死亡比例則在14%~18%[8]。但相較于肺結核,EPTB早期病情更為隱匿,缺乏典型癥狀,故臨床誤診、漏診發(fā)生率高[9]。如何提高EPTB早期診斷的準確性,及時給予干預以改善臨床預后已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
TST是臨床結核病診斷常規(guī)試驗之一,其檢測基于Ⅳ型變態(tài)反應原理。結核菌或卡介苗等抗原進入人體后可導致機體免疫T淋巴細胞致敏,刺激分化增殖;如已在人體內致敏的抗原再次入侵,致敏T淋巴細胞與之緊密結合則可誘發(fā)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10]?;颊咝蠺ST檢測后在結核菌素注射部位形成硬結,嚴重者出現水泡、壞死。TST試驗陽性提示機體曾感染結核菌或接種過卡介苗,且對結核菌具有一定免疫力。但相關臨床報道顯示,TST輔助診斷EPTB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低,且無法對活動性和潛伏性感染進行區(qū)分[11]。
T-SPOT.TB主要通過體外釋放特異性抗原,介導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度來評價是否存在感染。T-SPOT.TB通過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重組抗原對全血結核抗原特異性T細胞進行刺激,誘發(fā)免疫應答,釋放IFN-γ;再通過檢測IFN-γ水平判斷是否存在特異性免疫反應[12]。國外學者研究發(fā)現,T-SPOT.TB相較于TST診斷肺結核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更佳,尤其適用于潛伏性結核感染的鑒別診斷,而這一優(yōu)勢與T-SPOT.TB中采用結核桿菌早期分泌相對分子質量為6 000和10 000的抗原培養(yǎng)濾過蛋白密切相關。上述抗原和蛋白僅特異性表達于結核分枝桿菌,在牛型分枝桿菌和卡介苗中無表達,從而使特異性顯著提高[13]。本研究結果顯示,T-SPOT.TB輔助診斷EPTB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AUC均顯著優(yōu)于TST(P<0.05),進一步證實T-SPOT.TB用于EPTB輔助診斷更具優(yōu)勢。但本研究中T-SPOT.TB診斷的漏檢率和誤診率分別達12.50%(8/64)、9.43%(10/106)。進一步分析診斷不符合病例的臨床資料顯示,此類病例年齡均在70歲以上,存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淋巴細胞計數水平顯著減少、低清蛋白血癥及免疫系統(tǒng)功能低下等情況,故筆者認為以上因素可能是影響診斷結果的重要原因。此外,回顧相關文獻還發(fā)現,T-SPOT.TB用于EPTB診斷還受標本新鮮程度、檢測時間及人工判讀誤差等因素制約。近年來,隨著檢測方法學不斷改進,T-SPOT.TB已被擴展到胸腔積液、腹水、腦脊液、肺泡灌洗液等其他類型標本的檢測。另有報道提示,T-SPOT.TB還可用于肺結核及EPTB療效監(jiān)測[14],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綜上所述,T-SPOT.TB用于EPTB輔助診斷的靈敏度與特異度高,診斷效能佳,可有效提高診斷的準確性,臨床應用價值優(yōu)于T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