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翠
(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菏澤274000)
蕈樣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MF)是最為常見的皮膚T細胞淋巴瘤。大多起源于記憶性輔助性T細胞(CD4+T細胞)。典型MF呈慢性惰性病程,歷經紅斑期、斑塊期,到腫瘤期可達幾十年時間。目前,對于早期MF不提倡過度積極治療,而到腫瘤期,特別是侵犯血液系統(tǒng)和內臟系統(tǒng)時,必須進行化療。由于Ⅰ期MF病變局限于皮膚,因而此類患者多采取皮膚定向治療。本研究通過聯(lián)合利用窄譜中波紫外線(NB-UVB)和外用鹵米松治療Ⅰ期MF,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為臨床治療進行有益的探索。
1.1 一般資料 我院皮膚科2015~2018年經臨床、組織病理、免疫表型和基因重排分析[1]確診的MF患者22例,且無其他合并癥,依據(jù)淋巴結轉移(TNM)分期方法,綜合影像學檢查、外周血異常細胞檢查、淋巴結及骨髓活檢結果進行分期,選取初診時Ⅰ期患者,其中男13例,女9例,發(fā)病年齡25~70歲,病程20 d~6年。
病例入選標準:①白細胞總數(shù)>4.0×109/L;②肝腎功能正常;③無嚴重活動性心肺疾??;④無其他惡性腫瘤;⑤非妊娠期或哺乳期。所有患者既往未接受過NB-UVB治療,其中病史時間長的患者間斷接受過抗過敏藥物及糖皮質激素外用,就診時大部分患者表現(xiàn)非暴露部位的鱗屑性斑片,顏色呈淡紅、紅色及棕紅色,且伴程度不等瘙癢。
1.2 方法
1.2.1 NB-UVB治療 儀器選用SS-05紫外線光療儀(上海希格瑪高技術有限公司),波長311 nm。每次照射操作都由同1名皮膚科醫(yī)生完成,照射效果評判及照射次數(shù)和劑量。起始劑量為0.5 J/cm2,根據(jù)皮膚反應情況按照10%~20%增減劑量,每周照射2~3次。如果單一增加劑量達不到療效,則增加照射次數(shù)至隔天1次,直至皮膚微紅后維持該劑量照射,最大劑量不超過4.0 J/cm2。2組患者均采用上述標準嚴格執(zhí)行。對效果明顯減輕或好轉的患者,3個月后進入維持治療,1周或2周照射1次,總治療周期4個月。
1.2.2 鹵米松軟膏外用 聯(lián)合組外用鹵米松軟膏(香港澳美制藥廠),2次/d,連用2個月。2個月后根據(jù)病情改為每周2次外用。
1.2.3 療效評定 將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分為4級[2]:皮損消退≥95%為完全緩解;皮損消退50%~94%為部分緩解;皮損消退25%~49%為好轉;皮損消退<25%為無效。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shù)+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數(shù)據(jù)以±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22例患者平均治療時間為4個月,聯(lián)合治療顯著優(yōu)于單用組,2組均未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的治療次數(shù)及照射劑量的比較 聯(lián)合組患者平均治療次數(shù)(28.0±1.4)次,平均照射劑量(74.1±2.1)J/cm2。單用組患者平均治療次數(shù)(30.4±3.1)次,平均照射劑量(80.7±4.7)J/cm2。聯(lián)合組患者平均治療次數(shù)及照射劑量明顯優(yōu)于單用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次數(shù)和照射劑量比較
2.3 不良反應 聯(lián)合組2例,單用組1例在NBUVB照射后,病變周圍皮膚出現(xiàn)淡紅斑,給予爐甘石洗劑外用,單用組2例患者自覺皮膚干燥,給予皮膚潤膚乳外用后,緩解。除此外,未發(fā)生其他不良反應。
2.4 隨訪 本研究22例患者治療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3年。其中聯(lián)合組4例、單用組5例部分緩解患者在隨訪期內出現(xiàn)局部復發(fā),加用阿維A聯(lián)合或繼續(xù)NB-UVB治療后,病變被控制,未再出現(xiàn)新的復發(fā)情況。2組中完全緩解患者均無復發(fā)表現(xiàn)。無效患者在調整治療方案后,改為NB-UVB照射加重組干擾素α-2b治療3個月,均獲得緩解。無遠處轉移及死亡患者。
皮膚T細胞淋巴瘤(CutaneousT-celllymphomas,CTCL)是一組異質性T細胞來源的惡性腫瘤,其中MF占原發(fā)性皮膚淋巴瘤的50%,最為常見,預后較好,5年生存率為87%[3]。MF以皮膚出現(xiàn)斑疹和斑塊為特征,通常是低度惡性的淋巴瘤,主要累及皮膚并局限在皮膚內[4]。按照TNM分期系統(tǒng)及臨床分期分成ⅠA、ⅠB、ⅡA、ⅡB、Ⅲ、ⅣA、ⅣB期[5]。ⅠA期包括那些有斑片、斑塊或丘疹累計低于皮膚總面積的10%,且無淋巴結或內臟受累的患者,ⅠB期包括那些有斑片、斑塊或丘疹的患者,這些斑片、斑塊或丘疹占皮膚總面積的10%或更多,而不涉及淋巴結或內臟,本研究主要將ⅠA、ⅠB期患者選做研究對象。
1976年Gilchrest等[6]首次使用補骨脂素光化學療法(Psoralen plus ultraviolet A,PUVA)治療MF,發(fā)展至今光療已成為早期MF的一線治療方法。其治療MF機制可能與抑制表皮朗格漢斯細胞的抗原提呈功能、直接誘導表皮中T淋巴細胞凋亡并抑制真皮T淋巴細胞浸潤有關[7],在NB-UVB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得到普遍認可后,眾多學者就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如何更有效的治療早期MF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存在的治療風險上。MF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殊療法,主要緩解癥狀,控制病情發(fā)展。早期的化療并不能提高進展期患者的生存率,同時,因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異常,化療后反而加重免疫抑制,誘發(fā)感染,促使病情惡化。因此,腫瘤前期的患者并不適用化療,所以大多主張較溫和的支持療法,并結合局部藥物治療,聯(lián)合治療可能是一種有效的解決辦法,局部皮質類固醇激素對早期MF有效,大多數(shù)患者獲得完全反應,通常使用高效或超高效皮質類固醇,由于長時間使用強效激素,出現(xiàn)皮膚變薄,毛細血管擴張等不良反應,該試驗筆者連用2個月后,改為每周2次外用,減少激素帶來的不良反應,同時預防復發(fā)。
本試驗選取病例均為Ⅰ期MF,只有皮膚損害,而無淋巴結、血液、骨髓及內臟損害,NB-UVB聯(lián)合鹵米松乳膏外用的治療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2例患者平均治療時間4個月,聯(lián)合組有效率90.9%,單用組有效率63.6%,聯(lián)合治療顯著優(yōu)于單用組,MF聯(lián)合組患者平均治療次數(shù)(28.0±1.4)次,平均照射劑量(74.1±2.1)J/cm2。單用組患者平均治療次數(shù)(30.4±3.1)次,平均照射劑量(80.7±4.7)J/cm2。聯(lián)合組患者平均治療次數(shù)及照射劑量明顯優(yōu)于單用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了聯(lián)合治療優(yōu)于單用NB-UVB。考慮本研究只選擇外用治療且無聯(lián)合口服藥物的原因,需要提高照射次數(shù)和照射劑量,所以本研究平均照射劑量高于既往文獻報道[8]。目前研究的病例數(shù)相對較少,隨訪時間短,因此需大樣本的研究觀察其療效和安全性,其治療機制也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