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陸
【摘要】美德論是一種古老的倫理學沖突,為處理教育兩難問題提供了獨特的思路。美德論強調:美德是人合乎人性的理性行事的特性或能力,一個有德性的人應當努力行善,即在行動中表現(xiàn)出真正的德性。在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人們提出了多種多樣的美德綱目,如忠誠、正義、仁慈、勇敢等,它們在處理不同性質的事務中彰顯各自不同的重要性。教育作為一種以靈魂塑造靈魂的事業(yè),需要進一步彰顯德性的力量,堅守美德論的理想,共同為道德完善而奮斗。
【關鍵詞】美德論?搖?搖?搖?搖教育兩難問題?搖?搖?搖?搖案例分析
遇到教育兩難問題,在利弊得失非常鮮明的情境下,我們可能會優(yōu)先考慮實際效果或可能后果,依據(jù)功利論邏輯來做出決策;在道德規(guī)則比較明確統(tǒng)一的情境下,可能會優(yōu)先遵循道德規(guī)則的指引,依據(jù)道義論邏輯來做出決策;還有一種可以幫助我們進行道德決策的理論——美德論。美德論又稱德性論或品德論,“它主要研究的是做人應該具備的品格、品德……它告訴人們什么是道德上的完人以及如何成為道德上的完人”[1]。美德論追求主體的道德完善,強調合乎人性地做事,這為處理各種矛盾沖突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本文將結合案例,討論美德論的基本主張以及運用美德論解決教育兩難問題的大體思路。
一、教育兩難案例
在日常工作中,同事相處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同事之間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沖突;有集體的公共事務,也有私人的交往互動。如何把握好同事交往的合理分寸,厘清公私關系的邊界范圍,時時考驗一個人的品性和智慧。
案例:面對瀆職的朋友
邁克爾是威爾遜高級中學剛入職的教師。在大學階段,他是優(yōu)秀的師范生,在教育實習中的表現(xiàn)相當不錯。但是,走上工作崗位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熟悉課堂教學,也缺乏管理學生的技巧,他希望能夠找到一位可以幫助自己盡快適應教學工作的良師益友。
很幸運,他遇到了同一個教研室的同事富蘭克先生,兩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富蘭克先生在這所學校教歷史已經有12年的時間,是大家公認的明星教師。他的課堂極為生動活潑,深受學生喜愛,所教班級的歷史成績在全州名列前茅。
富蘭克很愿意與邁克爾分享自己的從教經驗,從不吝嗇各種教學技巧的傳授。下班之后,他喝著啤酒,并用他在學校生活中的趣聞來款待邁克爾。不久以后,邁克爾逐漸了解了同事們的怪癖和笑話,甚至還有一些關于學生的閑談。富蘭克的信息和支持幫助邁克爾逐漸適應了工作。
周二下班后,富蘭克和邁克爾又聚在了一起。富蘭克非常開心,狂飲啤酒,最終喝得酩酊大醉。周三早晨,他不得不在教師休息室里用咖啡醒腦,而邁克爾則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代替富蘭克上了第一節(jié)課。邁克爾不介意為朋友幫忙,也正好可以借機接觸一下富蘭克的班級,希望了解這些學生在歷史測驗中取得好成績的奧秘。富蘭克告訴邁克爾,他很少準備教案,他相信自己在教室中的直覺,并勸說邁克爾冒險行動一次。學生們都很刻苦,他們應該呼吸一些新鮮空氣。
不幸的是,邁克爾發(fā)現(xiàn)僅僅相信自己的直覺無法確保成功。他問了富蘭克班上的學生幾個有關美國近代史的問題,結果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反應,或者答非所問。他了解到,富蘭克在課堂上通常會花費很多時間來討論時事、電視和運動,而有關歷史學科的教學,主要就是準備一份問題清單讓學生背下答案。這些題目,在稍加變化后,通常都會在測驗中出現(xiàn),有所準備的學生就能取得一個好分數(shù)。這也是富蘭克的學生在全州考試取得佳績的訣竅。
對于學生們所告訴他的一切,邁克爾感到極為不安。這種教學看來似乎不大對勁。下課后,邁克爾決定向富蘭克問個究竟。富蘭克已經清醒過來,但仍顯得急躁,且反應非常遲鈍。他說,邁克爾的問題完全無關緊要。富蘭克說,他剛剛明白,他的工作并不會對學生一生產生太大的影響,也不會使他自己感到快樂。聰明的學生會成功,愚笨的學生注定要失敗,他的努力并不能改變最后的結果。既然這樣,為何不盡可能減少教學過程中的痛苦呢?富蘭克努力使他的課堂充滿快樂,為學生們提供有趣的話題,順便粗略地進行學科教育。如果學生能夠回答在測驗之前提供給他們的數(shù)套題目,并因此取得了好成績,他會感到滿意和開心,因為考試成績是使他和學校被看好的底線。這就是他所能做的,并且他還會繼續(xù)遵照這一套路工作下去。他告訴邁克爾不要多管閑事。
邁克爾覺得富蘭克不是一個好榜樣,他飲酒過度,敷衍塞責,不盡職盡責給學生們上課。為此,邁克爾很苦惱,他不知道該對他的朋友做些什么,是否應該向校長匯報這件事情。
(案例來源:[美]肯尼斯·A.斯特賴克,喬納斯·F.索爾蒂斯.教學倫理(4版)[M].洪成文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56-159.本文做了部分刪減和修改。)
案例中,邁克爾為結識好朋友而高興,又為知曉了好朋友的底細而煩惱。如何處理好朋友教學上的敷衍塞責問題?勸說似乎無效,告發(fā)似乎無情,不理似乎不甘,邁克爾因此陷入了一種人際交往的兩難困境,難免心神煎熬。這件事情無關乎重大利益的得失權衡,也沒有清晰的道德規(guī)則指引問題解決的方向,因而,功利論和道義論似乎都難以提供直接有效的處置方案。怎么辦呢?解鈴還需系鈴人,自己既然能發(fā)現(xiàn)問題,感受到內心的沖突,那么,自己也就有解決這個問題的內在能力,這就是美德的力量!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基于理性合乎人性地為人處世,這就是美德論指引我們解決各種兩難問題的基本邏輯。
二、美德論的基本主張
在案例中,邁克爾面臨的兩難問題是:是否應該在校長(領導)面前告發(fā)好朋友瀆職?這個問題之所以令人糾結,是因為他很難判斷告發(fā)好友瀆職是不是一個有德性的人應該做的事情。邁克爾的疑惑和思考,涉及一個基礎性問題:一個有德性的人,究竟應該如何處事?這是規(guī)范倫理學長期以來不斷探討的話題,并由此而形成規(guī)范倫理學的重要流派:美德論或者說德性倫理學。
美德論是倫理學的一個古老傳統(tǒng),或者說是最古老的倫理學流派。在西方社會,柏拉圖較早提出了人應該具備的四大美德:勇敢、智慧、公正和節(jié)制。亞里士多德撰寫了第一本倫理學書籍《尼各馬可倫理學》,創(chuàng)建了比較系統(tǒng)的德性倫理學理論。此后,西方眾多倫理學家就此展開激烈的對話和交鋒,至今仍熱議不斷。我國古代倫理學思想,尤其是儒家倫理學思想,也是典型的美德論學說,強調修身養(yǎng)性,成為“圣賢”“君子”。從規(guī)范倫理學的類型看,美德論屬目的論(效果論)序列,但不同于強調外在功利效果的功利論,它強調的是人的內在完善。“‘完善論又可稱‘至善論‘至善主義,或者‘自我實現(xiàn)論‘精力論,乃至‘德性論‘價值論……它也許可以被稱之為一種綜合的、甚至多元的目的論,它主張道德應當幫助人們去實現(xiàn)完善的、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去努力達到人生各方面的卓越和優(yōu)秀,達到至善,尤其是達到人在道德性和人格上的盡善盡美”。[2]美德論是以人為中心的道德學說,其核心問題是“我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成為這樣的人”。這既是道德哲學問題,又是教育哲學問題,因而,美德論對于我們認識和解決教育問題,具有多方面的啟發(fā)借鑒意義。
正確理解德性或美德這個概念,是打開和進入美德論大門的鑰匙。在倫理學上,關于美德(virtus)的內涵,有多種的討論,大體來說,主要有如下幾點:第一,美德是人的一種能力。法國學者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在《小愛大德——美德淺論》一書中,開宗明義地強調:“美德……是一種產生功效或能夠產生功效的能力。”[3]1它是人的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的統(tǒng)一體,是知行合一的。例如,勇敢是東方和西方共同強調的一種美德。一個勇敢的人,在思想上必定是不畏艱難困苦的,在行動上必定是敢擔重擔的。光說不練的嘴把式、沖動行事的魯莽者都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是思想堅定、目標清晰、行動有力的人。第二,美德是人性力量的理性運用,表現(xiàn)為合乎人性地理性行事。人性和理性的結合,是理解美德內涵的關鍵。“美德是……人性的能力”[3]3,即人道地行事的能力,或者說為人處世合乎人性,其中,人性化(或人道)是美德的價值內涵,是美德區(qū)分于人的其他能力的獨特之處。理性是保障人道行事、幸福生活的主體力量?!耙粋€有德性的人會以特定的方式來思考和看待事物,對于境況做出正確的情緒反應。一個有德性的人還要根據(jù)他或她認為什么是應該做的而行動……這個理念被稱為實踐智慧”。[4]293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離開理性來談德性是不可思議的,德性是以理性為基礎,是用理性指導生活的過程和結果。因而,美德也被定義為“實踐理性”,倫理學也因此有了實踐哲學這另一個名稱。第三,美德是后天培養(yǎng)起來的能力。美德和人的先天稟賦是否有關聯(lián),古往今來,關于先天人性的善惡問題一直爭執(zhí)不休、莫衷一是。不過,大多數(shù)人相信,通過后天培養(yǎng),每個人均可以成為有德性的人。中國古代強調“人皆可以為堯舜”,不僅主張美德可以后天養(yǎng)成,更構造了完整的修齊治平美德養(yǎng)成體系。在西方,蘇格拉底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對此做了肯定的回答:一個人通過練習德性可以成為有德性的人,養(yǎng)成德性需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更需要實踐練習并體驗到其樂趣。第四,美德具有歷史性。美德概念是歷史形成的,也隨歷史條件而豐富和變化。特定時期、特定文化場域中的一種美德,在另一個時期、另一種文化場域中,未必被視為美德,甚至可能被視為惡習。例如,古代社會強調等級尊卑,“三從四德”是女子的美德;現(xiàn)代社會強調人格平等,“三從四德”就成了壓迫女性的惡習。當然,也有廣泛適用于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場域的美德,如公正、仁愛等,但其具體內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美德論主張做事有德,為人們提供了處事方略。亞里士多德指出:“人的善就是靈魂的行動表現(xiàn)出了德性,如果德性不止一種,則要表現(xiàn)出最好、最完整的那種。但我們必須要再加上‘一輩子?!盵4]291透過這一段話,可以體會出美德論處事的基本邏輯:第一,善即人的行為符合德性?!懊赖录瓷啤撇皇枪┶に伎嘞氲模且獙嵤┑?。美德是這樣的:這是為了使自己舉止得體而做出的努力,是這種努力中表達出來的善?!盵3]3第二,德性有許多種類和形態(tài)(德目)。古希臘有勇敢、正義、智慧、節(jié)制等四大德目,中國古代提倡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簡言之,美德不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它是眾多德目的集合。在《小愛大德——美德淺論》一書中,討論的美德條目多達18種,分別是:禮貌、忠誠、明智、節(jié)制、勇敢、正義、慷慨、憐憫、仁慈、感激、謙虛、單純、寬容、純潔、溫和、真誠、幽默、愛心。第三,在眾多德目中,行為舉止應優(yōu)先遵循最好、最完整的德性的指引。如果行為只涉及一種德性,那么,努力行動即可,比如對有困難的人伸以援手,這就是憐憫。但是,如果行為涉及多種德性,這就需要認真思考,要努力找出最高的、最重要的德性并遵循最高德性的指引。例如,案例中關于是否告發(fā)朋友瀆職一事,就涉及忠誠、感激、正義、寬容、勇敢等不同美德,何去何從就需要謹慎思量。
美德論作為一種古老的倫理學傳統(tǒng),它把人的自我完善作為道德決策的標準和目的,強調為成為一個高尚、卓越的人而長期不懈地行善積德,彰顯了人的道德主體性,體現(xiàn)了行善與立德的因果關聯(lián),對古往今來的道德建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美德論也面臨一個巨大挑戰(zhàn),它激勵君子自我完善,卻對小人軟弱無力。對于那些不在乎名聲,又沒有道德追求的人來說,美德論會助長他毫無顧忌地行事的傾向,這樣,也就真應了那句俗語:“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痹诟蟮纳鐣用嫔?,美德論需要結合道義論和功利論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其中,美德論和道義論之間,更有一種互為表里的關聯(lián)性。諸多道義規(guī)則是基于美德追求而提出的;而道義規(guī)則的內化又最終沉淀為人的美德。例如,正義、仁愛既是道義規(guī)則,又是美德綱目。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強調過如下觀點:作為道義論的信奉者,不能把自己變成被動執(zhí)行規(guī)則的機器人,而應借助對外在規(guī)則的理解和運用,真正形成自己的道德律令。這就是說,道義規(guī)則的有效執(zhí)行,需要美德作為內在支撐;而辯證執(zhí)行道義規(guī)則,更是美德修養(yǎng)的有力表征。因而,道義論邏輯和美德論邏輯雖然處理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但內在的精神特性卻一脈相通,可以相資為用。
三、基于美德論邏輯的案例剖析
上面簡要介紹了美德論的基本內容,下面我們就基于美德論邏輯,來剖析前邊的這個兩難案例。
先從事實層面看看這個案例的基本梗概:新手教師邁克爾因私下請教教學問題而與明星教師富蘭克成為知心朋友;因前一晚開心聚會,富蘭克喝醉了,邁克爾第二天早上幫忙代了一節(jié)課;在代課過程中,邁克爾發(fā)現(xiàn)了富蘭克教學敷衍塞責的真相;邁克爾與富蘭克就如何教學產生了分歧,并為是否要向校領導告發(fā)富蘭克而左右為難。從案例的事實材料中,可以得到三個基本判斷:第一,富蘭克幫助了邁克爾,是有恩于邁克爾的;第二,兩人之間交往密切,有朋友情誼;第三,兩人對待教學的認識和做法有明顯分歧。
如何判定兩人業(yè)務分歧的性質,這是一個疑難點。兩人之間的分歧是不同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之間的學術路線沖突,還是敬業(yè)與瀆職之間的職業(yè)道德沖突?這直接影響著邁克爾的行為決策。如果我們認定兩人的分歧屬于學術論爭范疇,那么,告發(fā)之舉就沒有任何道德合理性可言。如果我們認定兩人的分歧屬于敬業(yè)與瀆職的沖突,那么,這對邁克爾來說就是一個兩難問題:一方面,告發(fā)有恩于己的朋友,實質就是背叛友誼、以怨報德,有悖于感恩美德和忠誠美德;另一方面,如果隱瞞瀆職行為,似乎又違背了正義、勇敢等美德。所以,無論告發(fā)還是隱瞞,似乎都不是美德完美的行為,都不是一個德性高尚的人所應有的行為舉止。這就是邁克爾的兩難處境,矛盾沖突的實質是如何人性地對待有過錯的朋友,把握好人際交往的行為分寸。
在這個案例中,忠誠、感恩與勇敢、正義發(fā)生了沖突,如果一定要在這兩極之間做一個艱難選擇,我們就需要衡量忠誠、感恩與勇敢、正義之間,究竟哪一類是更重要的美德。很顯然,這沒有標準答案。處理不同性質的問題,可能需要不同性質的美德。在公共事務的處理中,正義優(yōu)先于忠誠,鐵面無私是值得稱頌的美德;在同伴關系中,忠誠優(yōu)先于正義,親親相隱合乎人性。因而,邁克爾的行為決策,需要確定一個看待和處理兩人分歧問題的身份立場,即明確界定這是私人關系問題還是公共事件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把邁克爾與富蘭克的分歧限定在私人關系范疇內,相對更合理一些。這樣,不告發(fā)也就順理成章成為合乎美德的行為方式。
不告發(fā)是一種忠誠于朋友的消極舉動。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再設想一下,還可以更積極地做些什么呢?其實,這恰恰就是一個自我道德完善的契機。例如,從寬容、真誠的角度,我們如何看待朋友的過錯?能否有容人之量?從愛心、慷慨的角度,我們能否切實幫助朋友改過遷善,用自己的行動感染朋友,與朋友一起共同進步?如此等等。一個真正有德性的人,一定不會簡單地拋棄朋友,而是會為朋友付出很多,與朋友共渡難關。就此而論,美德論表現(xiàn)了一個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品格情操,這是偉大的人格力量。
教育是以靈魂塑造靈魂的事業(yè)。培養(yǎng)品德高潔的人,從古以來都是教育的核心追求之一,為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真正的德性和高尚的人格,需要教育系統(tǒng)真正按照德性邏輯運行。在當今時代,功利論大行其道似乎具有現(xiàn)實合理性,但是,如果我們勇敢堅持美德論的理想,那么,教育事業(yè)必將更加彰顯其“太陽底下最光輝事業(yè)”的道德魅力!
(責任編輯:林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