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方虒W為例,論述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途徑:從梳理文言現象入手,讀懂意思;在細節(jié)比較中揣摩人物形象,讀透文中的人、事、理;提供適當的支架,從多個角度創(chuàng)造性地講活故事。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多維整合 語文素養(yǎng) 《書戴嵩畫?!?/p>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5-0093-03
優(yōu)秀詩文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筆簡而意足”的特點,在語文學科中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其可以幫助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表達能力,最終提升語文素養(yǎng)。部編版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安排了文言文的啟蒙學習,到六年級學習文言文時,就存在著多維目標的整合。
以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窞槔瑥摹拔难浴苯嵌瓤?,應當讓學生了解古今義不同(如“掉”“股”)、詞性活用(如“錦囊玉軸”)、語氣詞“矣”等文言現象;從“文章”角度看,應當讓學生了解由事得理的組文結構;從“文學”的角度看,應當讓學生體會兩個人物“杜處士”和“牧童”“笑”的不同意蘊,體會其中的藝術之美;從“文化”的角度看,應當讓學生懂得虛心向內行人學習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四者不是割裂存在,而是整合于全文93字中。因此,必須打通四者的內在聯系,將教學目標定位為:讀懂文言,讀出形象,展開想象,講好故事;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設計出循序漸進、形象生動、融通事理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創(chuàng)造性想象中把故事講活,最終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梳理文言現象,讀懂字詞句
教會學生理解文言文字詞句的意思最忌零碎化,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學習積累,教師可以從梳理文言現象入手,引導學生逐步領會文言文學習的常用方法:從分類型釋字,到讀好句內停頓,再通過文白對讀的方法,逐句弄懂全文的意思。
(一)解題導學,領悟釋字方法
題目中的戴嵩是唐代著名畫家,最擅長畫水牛。“畫?!笔侵复麽援嫷摹抖放D》?!皶痹谶@里是“書寫、記錄”的意思。對此,教師可以聯系第六單元的《書湖陰先生壁》,讓學生體會兩者的相同之處;還可以聯系文中“好書畫”的“書”,指“書法作品”,讓學生體會二者的不同之處,了解單音節(jié)“書”字在古文中有多種意思,到了現代文中往往是用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的詞來表示的。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同時又學會了基本的文言釋字方法。
(二)分類列舉,促進方法類化
對文中關鍵字義的理解,可以運用分組出示、分類導學的方法,促進學生對文言學習方法的類化鞏固。
教師可以分別出示以下四組詞語或句子:1.多音字:杜處(chǔ)士、好(hào)書畫、所寶以百數(shǔ)、曝(pù)書畫、斗(dòu)牛(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指導讀準字音來懂得字義);2.古今不同字:掉尾而斗、搐入兩股間(引導學生辨別古今義的不同);3.詞性活用字:所寶以百數、一軸、錦囊玉軸(讓學生認識到“寶”在此處是動詞,珍藏。前一個“軸”是量詞,后一個“軸”是名詞,畫軸);4.謬矣、不可改也(讓學生認識到“矣”是語氣詞,拉長讀出對畫中錯誤驚嘆的語調,“也”字,要讀出對事理肯定的語氣與語調)。
(三)標注停頓,讀出句內節(jié)奏
讀準句內停頓,是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教師應該以“尾搐入兩股間”為例,逐句標注停頓,引導學生讀好句內的停頓和節(jié)奏。
(四)文白對讀,讀懂文言大意
對關鍵難懂的句子,教師可以用根據意思找對應句子的方法,引導學生讀懂句子。同時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句子,注意正確的停頓和語氣。
如出示“相斗的時候,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翹著尾巴在斗,錯了”一句,讓學生找對應的文言文:“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痹谧x中指導學生用停頓和語調表示斗牛場面的激烈,末尾用語氣詞表示對畫中錯誤的驚嘆。
(五)通讀全文,說說文章意思
教師還可以讓同桌間互讀全文,互相提醒和監(jiān)督對方是否注意合理的停頓與節(jié)奏。然后,讓學生對照原文,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全文的意思,同桌間相互聽說、評價糾正。
二、揣摩人物形象,讀透人事理
題跋“筆簡而意足”的表現力是本文學習的重要方面?!稌麽援嬇!芬晃碾m短,卻塑造了兩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起伏就是在這兩個人物之間展開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人物的神態(tài)細節(jié)入手,領悟作者用詞的傳神之處,感悟文末釋理的通俗與深刻之功,促進學生形成基本的文學素養(yǎng)。
(一)關注細節(jié),領悟傳神之妙
六年級學生已經學會從人物細節(jié)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因此,在學生讀通全文大意后可以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分享來形成對文中兩個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
1.自讀感悟。讓學生默讀課文,圈畫出人物描寫特別傳神的地方,可以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分享。文中寫人物的有三句話,表現方式各有不同。在學生分享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點撥的切入點和方式也應有所不同:第一句寫杜處士“好書畫”“尤所愛”的狀態(tài),宜采用“狀態(tài)還原法”,讓學生體會“好”和“愛”的程度;第二句寫牧童的動作與語言,宜采用“表演還原法”讓學生入境體會;第三句是寫杜處士對牧童的回應,宜采用“對比聯系法”,通過與牧童的表現進行對比聯系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最后在朗讀中建構對兩個人物形象的綜合感受。
(1)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讓學生思考:如何“好書畫”?(所寶以百數)如何“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讓學生現場進行角色采訪:杜處士啊,您為什么總是把著《斗牛圖》帶在身邊啊?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能讀出這種珍愛的感覺。(指名讀)讓學生通過齊讀再次感受文章只用了寥寥幾筆,就使一位非常喜好書畫的處士形象躍然紙上。
(2)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弊寣W生思考什么是“拊掌大笑”,牧童“笑”什么。(笑畫——畫錯了;笑人——杜處士將錯畫視為珍寶;笑畫家——不懂常識。)
讓學生假設自己就是小牧童,然后讀這段話,讓大家感受你的拊掌大笑。(指導學生讀出牧童“拊掌大笑”的可愛與率真)教師讀旁白,學生當牧童,配以動作和表情,還原現場畫面,師生配合讀。
(3)處士笑而然之。教師提出問題:聽了牧童的話,杜處士也笑了?他會笑著說些什么呢?讓學生齊讀,讀出處士的風度。
3.比較提升。讓學生通過比較同樣都是笑,思考牧童的“拊掌大笑”和處士的“笑而然之”有什么不同。
4.朗讀內化。讓學生分角色讀,讀出人物的身份、讀出人物的形象,體會題跋人物刻畫的“筆簡而意足”。
(二)品讀古語,體會說理之道
悟理重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于通俗中見深刻。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的例子入手,領悟“須向行家請教”的道理,模仿文中的表達樣式,嘗試表達類似的道理。
1.讀讀句子,思考道理。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兩個人物,圍繞一幅《斗牛圖》,蘇軾在這篇題跋中給我們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講完了,他又引用了一句古語來結尾,這是為什么呢?
2.溝通聯系,領悟道理。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領悟其中的道理:畫畫這件事,看起來和耕田、織布都沒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達呢?“奴”“婢”,是耕種與織布方面的行家里手,這里的“問”是“請教”的意思。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大家平時需要多向行家里手請教哦!
3.聯系生活,說說道理。教師出示填空題:砍柴當問(? ),打漁當問(? ),作畫當問(? ),(? )當問(? )……讓學生聯系生活發(fā)現:蘇軾筆下的題跋不足百字,但最后一句古語使文章充滿了理趣。學生在這種廣泛的生活聯系中體會其中的理趣,并通過嘗試模仿表達,體會題跋說理的“筆簡而意足”。
三、提供適當支架,講活故事
讀懂文章是學生學習的收獲,能講活故事才是學習更大的收獲。怎樣才能讓學生把故事講好呢?教師應循序漸進,提供適當的支架,引導學生講好、講活故事。教師可以運用前后連續(xù)的兩個支架來幫助學生:一是“細節(jié)補白”的想象支架,想象杜處士“尤所愛”的細節(jié);二是“角色入境”的想象支架,通過走進人物角色的內心世界來想象。前一個支架是后一個支架的基礎,后一個支架是前一個支架的綜合提升。
(一)對照原文,初講故事
教師指名學生對照原文講故事,讓學生相互評議,重點引導學生把準、講清原文中的關鍵細節(jié)。
(二)想象細節(jié),再講故事
教師通過問題“我們怎樣才能把這個故事生動有趣地講給別人聽呢”引導學生研讀人物的關鍵行為細節(jié),揣摩內心活動,通過想象還原生動的現場畫面。
1.讓學生圍繞杜處士的“尤所愛”進行想象補充:“錦囊玉軸,常以自隨”:吃飯時他(? ),白天出門時他(? ),晚上睡覺時他(? ),朋友們相會時他(? )……
2.讓學生圍繞小牧童的“撫掌大笑”進行想象補充。指名學生想象牧童的表情和動作,邊表演邊朗讀句子,并補充自己的話。
3.讓學生圍繞杜處士的“笑而然之”進行想象補充。杜處士“笑而然之”,聽了牧童的話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學生現場扮演杜處士和小牧童,表演朗讀這段話,可以補充增加自己想象的語言。
(三)轉換角色,講活故事
師:剛才講故事,我們都是站在故事之外的“看客”。下面我們進入故事,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個角色,可以是小牧童,可以是杜處士,也可以是蘇軾,要走進人物的內心來講故事,這樣才能把故事講活。
1.小牧童的視角:今天天氣真好!我趕著牛出發(fā)啦!剛走到半路,就看見村里的杜處士正在曬他的書畫寶貝……
2.杜處士的視角:我姓杜,人稱杜處士,雖然讀了不少書,就是不愿意做官,最大的愛好就是收藏書畫……
3.蘇軾的視角:我是蘇軾,聽說四川有個杜處士,非常非常喜好書畫……
讓學生選擇不同的視角,同桌之間、小組之內相互講講故事。指名學生交流展示。學生相互評點補充。
講好故事的關鍵是不能讓學生只做故事之外的“看客”,而是要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把自己想象成為故事中的某個角色,深入人物內心,對原有文本進行還原想象,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補白。學生在這樣的講故事經歷中,思維力、表達力得以整合式提升。
(四)審美拓展,質疑提升
如何引導學生用藝術審美的眼光與品位來欣賞這則題在名畫上的題跋呢?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切入視角讓學生欣賞:一是戴嵩后來的畫作;二是后來與此相關的題跋;三是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斗牛題材的藝術作品。讓學生在延續(xù)性對比、生活化參照中培養(yǎng)藝術審美的辯證思維。
1.教師讓學生看戴嵩后來的斗牛圖,并告訴學生這個故事后來被戴嵩知道了,他以后畫的斗牛圖是這樣的——尾搐入兩股間,成為傳世之作,被皇家收藏,乾隆皇帝曾這樣題跋:角尖項強力相持,蹴踏疼轟各出奇。想是牧童指點后,股間微露尾垂垂。
2.再出示世人現在的斗牛圖讓學生觀看(媒體出示:現在的畫、雕塑、廣告),請你們仔細看看現在生活中的斗牛圖——有不少是“掉尾而斗的”,這是為什么呢?請大家?guī)е@個疑問,在今后的生活中慢慢體會。
文言文“筆簡而意足”,教師既要善于立足文本,又要能透過文本,整合“文言”“文章”“文學”“文化”的不同維度,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想象中深化對文言文的理解,在想象中豐富故事內容,講活故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詹丹.《書戴嵩畫牛》和深度闡釋[J].語文學習,2020(2)
[2]顧穎潤.適“度”定位,講“好”故事[J].教育視界,2020(5)
[3]曲青亞.文言文教學的“?!迸c“新”[J].小學語文教師,2020(7-8)
[4]姜唯婷.借助想象跳板,高效解構小古文[J].小學教學參考,2020(10)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基于過程哲學的小學民間故事課程開發(fā)研究”(課題編號:XC-b/2016/3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何春光(1975— ),江蘇海安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科研和兒童閱讀課程研發(fā)。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