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文
乾州鍋盔是陜西的一種傳統(tǒng)美食,其外觀呈圓形,饃邊壓成帶輻,突出特點是邊薄心厚,表面鼓起,饃瓤干酥,色形美觀。用手掰開,層層分明;用刀切開,狀如豬肉的板油。聞著香,吃起來酥,回味無窮,并且耐饑餓,耐貯存,離家遠行攜帶方便。
乾州是今乾縣的舊稱。唐朝時,曾在這里設(shè)立州府而得名。在《易經(jīng)》八卦里,西北方稱之為“乾”,而乾縣的位置恰恰在古城西安的西北方向,故得名為“乾縣”。這里地域遼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民風(fēng)淳樸,物產(chǎn)豐饒,是關(guān)中地區(qū)盛產(chǎn)小麥的縣份。因此,這里的百姓多以小麥為主要糧食,并做出了各種花樣的面食。
乾州鍋盔歷史悠久,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相傳,當(dāng)年修筑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時,將其墓址選在了奉天縣城北6 km的梁山上。因這個方向為“八卦圖”中的“乾”位,遂將所筑之陵稱之為“乾陵”。修筑乾陵,工程量浩大,征集的民工和監(jiān)工的軍隊數(shù)以萬計。他們每日需要大量飯食,一時難以制作出來。于是,民夫便用頭盔烙餅,以應(yīng)急需,這樣烙出的餅,形似頭盔,所以就叫了“鍋盔”。這種鍋盔香味異常,既耐饑,又久放不變味,頗受民工和士卒們的歡迎。后來經(jīng)過不斷改進,更加可口。乾陵竣工后,隨著修筑乾陵而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鍋盔饃”,因它具有許多獨特的優(yōu)點而世代相傳,一直延續(xù)到今。
乾州鍋盔的制作原材料以當(dāng)?shù)厣a(chǎn)的小麥面粉為主,配以芝麻、食油等調(diào)料。品種有油鍋盔、調(diào)料鍋盔和普通鍋盔三種。其制作工藝主要分為和面、制胚、烘烤三道工序。
傳統(tǒng)制作方法是:先將面粉加入少量發(fā)酵好的小面團、食用堿、清水,和成較硬的大面團,放在案板上用手邊揉邊折,并逐漸撒上面粉,反復(fù)排揉,直至面質(zhì)光滑。再將面團摘成劑子用手逐塊轉(zhuǎn)壓揉,制成直徑約24 cm、厚約2 cm的圓形餅坯,放入鐵鏊中烙制,烙時常翻轉(zhuǎn),烙至淺黃色均勻、面皮微鼓即成。
當(dāng)?shù)厝丝偨Y(jié)出的制作要領(lǐng):面團要硬些,手揉時用力要均勻,使面團均勻光滑;放入鐵鏊烙時,要做到“三翻六轉(zhuǎn)”,也就是勤看、勤翻、勤轉(zhuǎn);鍋底溫度不宜太熱。用制作乾州鍋盔的方法還可制成椒鹽鍋盔、蔥香鍋盔、五香鍋盔、香椒葉鍋盔、咸甜鍋盔、夾酥鍋盔。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人們制作乾州鍋盔的方法不斷改進。如今,當(dāng)?shù)厝税言瓉聿窈虩谛″亙?nèi)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內(nèi)烙制,把原來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壓面。這樣上下烘烤,溫高氣保,火色均勻,熟的足到,達到了更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杠壓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饃色增白,香氣濃郁,更味美可口。
改進的具體制作方法為:取面粉5 kg,水2 L(水溫按季節(jié)掌握),酵面夏季250 g,春季350 g,冬季500 g,堿面按季節(jié)25~50 g,面水酵面,搭上堿面,和成面團,放在案上用木杠邊折邊壓,壓的過程中,再加面粉1 000 g左右,直壓到面光色潤,酵面均勻時,分成450 g的小塊,再分別逐個用木杠邊壓、邊轉(zhuǎn),制成圓直徑24 cm,厚1.8 cm的菊花式圓形餅,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候要小而穩(wěn),主要是給饃被木杠壓后產(chǎn)生的波浪上面上火色,讓酵面進一步發(fā)酵和最后定型,然后進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較旺,因火旺鏊內(nèi)放一個鐵圈,將饃置于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兩個鏊一共要達到三翻六轉(zhuǎn),大約10 cm可烙制而成。
在陜西各地,食用乾州鍋盔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羊肉泡盔、豆腐煮盔、鍋盔夾肉、豆花泡盔、燴鍋盔等。不過,最原始、最地道、最能體現(xiàn)關(guān)中人豪爽性格的吃法,還是干嚼:一塊鍋盔,一碗白開水,細嚼慢咽,如品佳釀,雖說樸素簡易,但讓人卻產(chǎn)生蕩氣回腸、百嚼不厭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