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雨涵
摘 要:本文將媒介批評理論的研究語境進行拓展,分析其緣起以及內容。梳理了媒介批評與社會批判理論和文化研究思潮的關系,并且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對媒介批評的發(fā)展進行研究和剖析。嘗試從媒介批評的視角審視新興媒體形態(tài),希望本文的闡述可以為媒介的傳播提供參考。
關鍵詞:媒介批評;文化研究;大眾傳媒
正文
媒介批評(media criticism)這個概念首先是在西方被命名的,它是來自西方的一個概念,主要跟新聞傳播有關,是宏觀新聞傳播學科體系內的重要組成部分。媒介批評的對象由傳統(tǒng)批判的內容變成了傳播內容的介質,并對此進行批評的具體行為,簡單的來說就是對大眾文化傳播介質的批評。對大眾傳播媒介本身及其相關產品的價值進行判斷才是媒介批評的實質,而非簡單的批判和非議,實際上包含著評論、評價、調查和判斷等多重含義在內。對大眾媒體(以紙媒為主的)新聞報道的批評與分析是媒介批評最早的功能角色體現(xiàn)。
一、問題的提出:概念緣起與媒介闡釋適用性
目前有關“媒介批評”的概念眾說紛紜,其中最大分歧是在媒介批評的起源上。部分人認為媒介批評最早產生是在1923年3月3日美國《時代》創(chuàng)刊號所辟的《報界》小欄,這一說法來源于西方的相關史料記載。還有部分人認為媒介批評是一個理論概念,與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興起的文化研究思潮中傳播批判理論相聯(lián)系,其中最為著名的即是法蘭克福學派。大部分中國學者認為,西方媒介批評理論最開始是由臺灣學者引進,90年代,開始進入內地學者的視野,我國比較早的關于媒介批評的定義是朱光烈在1995年第4期《北京廣播學院學報》上發(fā)表的文章《批評從我開始》。直到21世紀,“媒介批評”這一概念才得到學界和業(yè)界的普遍認可。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大眾傳播媒介也借助印刷技術的改進以及電子技術的普遍應用,日益成為特定時代下引領科技新潮的代表。此時期現(xiàn)代新聞傳播業(yè)將主要陣地放在報刊和廣播、電視三類傳播工具上。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一直在改變,媒介也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變現(xiàn)形態(tài),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同樣媒介批評也隨著媒介形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從口頭、文字到系統(tǒng)理論化的批評,表現(xiàn)形態(tài)也隨之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媒介技術、媒介形態(tài)的新發(fā)展使得媒介批評原有范圍與范疇不能繼續(xù)彰顯其存在價值。媒介批評隨著此種向前發(fā)展的潮流趨勢,逐漸改變媒介批評含義,逐漸超越原本關注新聞報道的領域,不斷涵蓋新聞報道和相關領域,在媒介批評的實踐中,人們創(chuàng)造了諸如論文、點評、雜文、時評等多種形式的批評文體。
實際上,新媒體的出現(xiàn)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體系的格局,轉變了信息傳遞過程與傳播方式,也大大改變了媒介批評內容。新媒介的產生與發(fā)展改變媒介批評本來的定義,使得媒介批評概念本身內涵及向外延伸都發(fā)生新的變化。借助新興媒介技術生產出來的信息逐漸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質,單純依靠原有思路和路徑闡釋當下新聞傳播媒介實踐變得越來越不現(xiàn)實,此種發(fā)展樣態(tài)決定了媒介批評視野不斷放大。越來越多的文化領域及文化層面的內容作為媒介批評的新內容開始出現(xiàn),這與先前單純聚焦新聞傳播報道領域形成鮮明的對比。媒介技術、媒介工具本身影響人們進行媒介批評的傾向和內容側重點。此種以文化批評、文化層面的內容作為媒介批評的新內容,就催生一種新的命名的出現(xiàn),即作為文化批評的媒介批評。
二、媒介批評與社會批判理論、文化研究思潮的關系
需要注意的是,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發(fā)展、媒介批評的興起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同屬一個大時代社會背景下。媒介批評此時期大量采納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英國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思潮等觀念與思想資源。席卷歐洲大陸的新馬克思主義思潮就是社會批判理論,在以社會批判理論研究聞名于世的思想家群體中,多數(shù)來自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和歷史學、法學、心理學等領域,社會批判理論在理論源泉與思想背景上為媒介批評提供堅實支撐,再有馬克思主義媒介觀及新聞傳播思想等資源也對當下媒介批評理論及實踐產生深刻影響。
(一)社會批判理論對媒介批評的影響
首先,媒介批評立足于社會批判理論的根基。媒介批評繼承法蘭克福學派的思辨性,以“異化理論”媒介觀為借鑒,參照法蘭克福學派立足于“異化”來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經典路徑,以及將批判焦點放置在社會政治、經濟、日常生活及意識形態(tài)等層面。媒介批評汲取法蘭克福學派以異化理論為主要依據(jù)的文化批判理論,為其深入探索與批判有關人的存在及人的本質提供思想源泉。其次,媒介批評對“媒介批判意識”的繼承。法蘭克福學派對媒介受眾以及媒介產品的批評,就是在霍克海默批判理論所規(guī)定的方向上展開的文化批判,許多論述都可以從批判理論中找到依據(jù)和源頭?!睆拿浇榕u批判立場及批判取向出發(fā),能夠清晰地看到對源自法蘭克福學派“文化批判”的繼承與發(fā)展。對媒介受眾批評和媒介產品批評的堅守與延續(xù),本身就是以批判實踐形式對法蘭克福學派的繼承與發(fā)展。再次,“辯證否定”理論為媒介批評提供精神指引。阿多諾與其他法蘭克福學派成員不同,其對資本主義文化的關注程度較高,尤其對大眾文化與大眾傳媒給予深入而細致的考察。此種“辯證否定”作為最激進和徹底的表現(xiàn)形式,帶有一種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解構精神。阿多諾認為差異、異質性、個別性、特殊性、非概念性等構成“非同一性”基本內涵,正是以“非同一性”取代“同一性”的核心地位,完成傳統(tǒng)哲學向“否定的辯證法”的轉變,同時也是在用“絕對否定”取代“否定之否定”,從而完成“否定的辯證法”的建構,并且以對電子媒介如何偽裝藝術以及如何排斥思想自由等深刻批判為人們提供樣板和范例。
(二)媒介批評不斷汲取文化研究思潮的養(yǎng)料與精髓
隨著電子產業(yè)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可以大規(guī)模復制、傳播文化產品的娛樂體系,包括商業(yè)性的電視、廣播、報刊、雜志、APP等各種大眾文化和大眾媒介。在威廉斯提出的定義中,文化即是一種生活方式,文化的界定由單純的文學寓意思考轉變?yōu)閷ξ幕娜祟悓W考察,大量被排斥在文化之外的內容被納入文化的視野,人類生活的各方各面都可以成為文化研究的對象。隨后,葛蘭西將“霸權”觀念引入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研究領域。媒介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領域,吸引過文化研究學派的眾多目光,當今世界,媒介已經無孔不入地進入人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各種媒介文化幾乎無所不在,是文化研究的最重要對象之一。而媒介批評汲取文化研究作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葉典型范式的豐富養(yǎng)料(包括不同典型理論家的思想與學術傳統(tǒng)),以及自英國興起后逐漸擴展到其他國家的學術思潮及知識傳統(tǒng)的精神品格,逐漸得以發(fā)展和完善。
(三)文化研究思潮為媒介批評提供理論驅動力
文學作品是媒介產品的重要內容,文化研究在大眾文化批判和媒介批評等領域明顯帶有理論內驅與拓展角色。這主要體現(xiàn)在:首先,延續(xù)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轉向之后與當代文化研究思潮的緊密邏輯聯(lián)系,彰顯出其和歐洲大陸新馬克思主義思想轉向的一致性,這是其歷史觀念的一次飛躍。這里的文化問題成為人們重點關注對象,一種泛文化主義思潮擴展到從整體學術研究范式到政治、經濟、社會等范疇領域中。其次,在另外的文化觀念上,文化研究思潮也打破法蘭克福學派精英文化觀念,將工人階級的文化、日常生活的文化與大眾文化、流行文化、青少年亞文化等納入到研究范圍中。
總之,批評主題和媒介主題應當變控制與使用關系為對話和監(jiān)督關系,媒介批評在探求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關聯(lián)以及電子媒介、新興媒介技術帶來的新媒介文化層面延續(xù)社會批判理論和文化研究學派思想精髓,跳脫傳統(tǒng)媒介批評面對研究對象更迭之后的局限和闡釋“失語”,開始由原初“解釋新聞”過渡到涵蓋“泛媒介闡釋”,再到集中關注大眾文化和新興媒體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媒介批評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媒介主題培養(yǎng)主體意識和道德責任意識,以建立媒介自我約束機制。
參考文獻:
[1]王君超.《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15
[2]劉建明.《媒介批評通論》[M].中國大學出版社,2001:1
[3]雷躍捷.《媒介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
[4]武麗魁.《微博作為網(wǎng)絡媒介批評新陣地的價值與局限性》[J].新聞記者,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