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
摘 要:在新課改的指引下,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將《品德與生活》課程引入小學課堂。該門學科在培養(yǎng)孩子們形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同時,對學生們的思維成長也非常關鍵。本論文筆者從一線教師的站位出發(fā),通過有效地教學方法,找出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困難和不足,為該課程教學實施過程提供一些解決思路和方法。以期為該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回歸生活
一、 前言
針對目前存在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固定模式。筆者認為教學與實際生活相互融合的教學方法更能提升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效果。將書本、教案中死板的文字轉化實際生活場景,增強課堂教學的熱情和生動程度。作為教師,要積極推進資源整合,以使更多的資源能更好的服務教學。德育老師應進一步提升發(fā)現能力、探尋學生內心的能力。時刻關注對學生們的生活問題,尤其是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異常,將教學內容的生活性作為重點。
二、課程目標的把控
教學活動的設計取決于教學目標的設定,也是進一步將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和細致化。因此,如何對教學目標進行全面性的把握便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我們也應進一步探究三維目標甚至多維目標的有機整合問題。
(一)課時目標要具體化和明確化
課程目標便是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中心,所涉及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該教學目標進行。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教育教師應考慮到以下幾個因素:該學科的教育意義、小學生的學習目的、課堂教學活動的生動性、按章節(jié)設定有針對性的目標并與實際生活中的情況進行對應。
(二)教學目標因年齡、生活閱歷而異
低年級小學生接觸學校時間不長,與社會接觸的時間更少。事物認知能力弱、非歧視能力也低,這源于與他們的年齡、身心特點發(fā)展的階段在學校教育的最初階段。對于低段學生的教學設計,品德教師應該先從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歷入手,整體把握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和紐帶。再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相融合,考慮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因素,繼而確立每章節(jié)甚至具體到每節(jié)課的課程教學設計。這即是具體分析學生情況與教學設計緊密相關。
(三)教學中要有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體現
在課改不斷改革的過程中,小學生作為國家的發(fā)展基礎和后備力量,其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所需要展現到思想品德素質正向著縱深邁進。可以看到的是,品德課程的教學目標發(fā)展為由“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yǎng)”的逐步轉變。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發(fā)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基本任務的意見》,意見中明確制定了各科學生發(fā)展的核心質量體系,明確指出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和關鍵能力。
二、實現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內容活學活用
如今,很多小學品德教師只關注教材,備課過程中照搬教材內容,脫離實際。未走進生活、未能充分意識到小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教授出的課程是枯燥而生硬的。所以,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內容必須是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的,只有走出課本,走進兒童生活,了解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講出有靈魂的課,教出有思想的學生。
(一)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
區(qū)別舊版教材,新教材在編注時設置了留白,這就給教師和學生很大的自由空間。在教學時,教師需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靈活運用教材內容,也可從生活中選取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教學補充,優(yōu)化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場景生活化,便于學生理解
低年級小學生年齡不大,對于事物的了解停留在表面,多次感官上認知事物,理性思維才剛剛開始。所以,在教學方案的制定上要提高教學內容的直觀性,以方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在現實生活有所體現。此外,小學品德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時,要以學生整體的發(fā)展階段為主線,在教學時提升感性材料的比例,以方便學生理解概念性的理論。
品德與生活課程以生活為出發(fā)點。生活化的教學應精心選取最具有教育意義、最具有道德內涵的生活素材。品德課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立足于小學生具體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設計,以便學生將所學內容記在腦子里,刻在骨子里。
三、多種教學方式綜合運用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即:教學有方法,但沒有固定模式的方法,重要的是找到合適的方法。品德與生活的課程性質明確了品德課程需要選擇新穎的符合學生生活的教學方法。
(一)教學互動
互動即教師在面對學生時,多安排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群體性活動等內容。這樣,即能夠讓教師輕松地教授課程,也能夠讓學生輕松地掌握教學知識。另外,也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課堂氣氛更加熱烈、輕松。
(二)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也就是提升學生的真實的體驗感,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逐步進入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掌握知識。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被動性接收轉變?yōu)轶w驗式帶入。該學科與語數英等學科相比更加抽象。這就要求課堂素材更多的來自于學生的生活。這樣的話,學生就更容易走出書本上的文字,去親身感受并悟出其中的道理。新課標要求教師將學生帶出課堂,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去感知生活場景。將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步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三)角色扮演式教學
角色扮演式教學是在教師的統(tǒng)一計劃下,根據教師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體驗人物性格特點和生活狀況的環(huán)節(jié)中,增強對事件以及人物的認知,達到對教學知識的理解程度。甚至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不同角色,在模仿中感悟角色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以在其未來的生活中不斷將教學內容融入自身的生活,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做一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四、總結
新課改逐步深入,品德與生活課程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深入。并對課程性質、課程目標、教學理念等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新,這無疑給教師帶來了更多的挑戰(zhàn),但該方向是從根本上出發(fā),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進行的正確方向。本人結合教學經驗,制定回歸生活為思路的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深受學生歡迎。希望本文能為廣大同仁提供一些借鑒思路。
參考文獻:
[1]劉慧.小學德育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65-166頁.
[2]陳孫義.新課改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方法初探[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161一162頁.
[3]施會華.小學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目標設計[J].教師博覽(科學版),2015年.第11期.第84-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