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霍俊萍,是山東五音戲的著名演員,是藝人鮮櫻桃的得意門生。幾年來,在現(xiàn)代戲的演出中成績斐然。她藝術造詣深厚,表演質樸,唱腔優(yōu)美動聽,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他為五音戲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本文試從表演和行腔方式特色等方面來解析霍俊萍的唱腔藝術特色。
關鍵詞:五音戲;霍俊萍;唱腔藝術特色
五音戲起源于山東省濟南市以北、以東的歷城縣和章丘縣一帶,流傳在山東省的淄博市、濰坊市和惠民地區(qū)等地方,是我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
當代五音戲表演領軍人物霍俊萍,從事戲曲表演20余年,代表劇目有《半把剪刀》、《俠女》等近30出大戲,其中五音戲《豆花飄香》、《石臼泉》、《竇女》均為進京劇目。她繼承了著名五音戲表演藝術家鄧洪山等老一輩藝術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經過自己幾十年的舞臺實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在五音戲的傳承與發(fā)展中開創(chuàng)了五音戲的新局面,霍俊萍也因五音戲表演的卓越成就而兩獲梅花獎。她對五音戲的不懈探索表現(xiàn)在唱、念、做等幾個方面,“唱”是她關注的重點,還以“潤腔”作為重要的手法,呈現(xiàn)五音戲的藝術美?;艨∑嫉某惶厣梢詮囊韵路矫孢M行分析:
一、表演特色
霍俊萍表演藝術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
(一)人物生活化
霍俊萍的表演非常自然生活化。她所扮演的女性角色,塑造的主要是普通農村婦女或者小城市的婦女形象?;艨∑己苌朴诓蹲睫r村婦女的動態(tài)形象,并且能夠進行藝術加工成藝術形象,為自己扮演的角色所用。舊時代農村婦女提著包袱出門有自己的形體動作,需要掂一掂來節(jié)省體力,霍俊萍抓住這個特點運用到戲中人物扮演中,大獲成功,成為她表演藝術中的一絕。
(二)非程式化
霍俊萍有獨特的表演風格,她刻畫的人物雖然多為底層的農村婦女,但是又各不相同,性格迥異。年齡個性特征都有很大不同,霍俊萍卻能夠把不同的人物都扮演的活靈活現(xiàn),這是她表演上的獨到之處。
二、鮮櫻桃的行腔方式和特色
(一)吐字咬字清晰
運用方言音咬字是霍俊萍的另一特色,霍俊萍使用生活語言特色鮮明,他的咬字主要是按照濟南方言音發(fā)音。
五音戲悠板唱腔的行腔,遵循“字領腔行”“腔隨字走”的原則,達到“字正腔圓”,在當地觀眾中獲得方言的身份認同?;艨∑佳莩逡魬?,在聲腔的吐字、咬字、歸韻上,多按照淄博地區(qū)的方言規(guī)律。例如《王小趕腳》中二姑娘“六月里三伏好熱的天”的悠板唱段中“六”“天”等字詞,方言中“天”“昏”是去聲,在演唱時對“天”“昏”字的音高修飾,達到對方言的“正字”,唱腔每個音的收與放,實現(xiàn)方言語調上的聲腔歸韻。
(二)氣息運用自如
霍俊萍的換氣非常自如,而且氣口安排很合理,他氣息流暢,換氣自然,甚至聽不到他換氣的地方,在大多情況使用霍俊萍深換氣。
霍俊萍還運用偷氣使氣息充足。偷氣是指在察覺不到的地方換氣,偷氣的運用使演唱者氣息充足,行腔更加自如舒展。
(三)五音戲唱腔“清唱”的發(fā)展
在霍俊萍的演唱中,為塑造劇中人物形象,突出某種情景和意境,增強唱腔音樂的性,表現(xiàn)五音戲藝術的獨特魅力,霍俊萍常采用“清唱”的潤腔手法,自元、明、清以來,清唱一直是舞臺演出以外的表演形式。因不藉鑼鼓和身段之助,全憑歌喉動人,在唱功的要求上更為嚴格。
五音戲傳統(tǒng)劇目《趙美蓉觀燈》中的“趙美蓉出花園,一段悠板唱腔,表現(xiàn)了趙美蓉女扮男裝,使“清唱”與整個唱段的唱腔形成鮮明對比。唱出了五音戲獨有的韻味,這種五音戲悠板典型音調的甩腔,符合了戲曲藝術的審美準則,表現(xiàn)了五音戲唱腔的藝術魅力。
三、利用聲音音色的變化塑造人物形象
在五音戲的許多唱腔中,霍俊萍的演唱運用了聲音音色變化,構成唱腔的潤腔。如《竇女》《臘八姐》等劇中,散板的緊拉慢唱,在拖腔的演唱中,為了突出“哭腔”的效果,在演唱的發(fā)聲方法上,她采用胸腔共鳴來演唱,形成特有的聲音的演出音色,具有很好的潤腔效果。
傳統(tǒng)五音戲悠板唱腔的音域,一般僅在一個八度之內,通過運用民族聲樂的科學發(fā)聲方法,也為戲曲演員提供了更大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空間。在《竇女》一劇中,霍俊萍分別扮演了竇女、南夫人兩個女性人物形象,為塑造兩個不同命運的劇中人物形象,霍俊萍以胸腔共鳴和鼻腔共鳴的不同發(fā)聲方法,增加了唱腔的戲劇性。
四、結語
通過以上對五音戲國家級傳承人霍俊萍演唱中唱腔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論是音高上的修飾,還是運用“清唱”手法進行的潤腔,都表現(xiàn)了霍俊萍在繼承中求發(fā)展的探索精神,在五音戲的唱腔演唱上,實現(xiàn)了藝術上的升華。她在五音戲唱腔潤腔上的大膽改良與創(chuàng)新,除了讓五音戲聽來更美,喜歡五音戲的觀眾更多,筆者認為其積極意義還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地方戲曲藝術應該深深扎根地域文化的沃土中,在保持地方戲曲“基因”不變的前提下,大膽借鑒民族民間音樂乃至西方音樂的藝術手法,積極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才能夠薪火相傳可持續(xù)發(fā)展;二是要強化劇種的本體藝術特征與地域文化特色,做到地方戲曲的唱腔音樂,在潤腔及咬字吐字等方面,既具有時代氣息又優(yōu)美動聽,便于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弘揚與傳播;三是看似細微的潤腔手法的運用,恰如四兩撥千斤,即能夠完善地方戲曲富有個性的藝術表達,又能夠彰顯其與眾不同的藝術品味與藝術價值;四是地方戲曲藝術要繁榮發(fā)展,就應處理好繼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辯證關系?;艨∑甲鳛榻艹龅奈逡魬虮硌菟囆g家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在藝術道路上的不斷求索,對待繼承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為更多仍然在藝術道路上砥礪前行的同行做出了榜樣。
參考文獻:
[1]陳陽《五音戲表演特征分析》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2]江娜《淄博五音戲音樂本體研究綜述》北方音樂.2018
[3]袁彩檬《五音戲唱腔的探究——以《王小趕腳》為例》山東藝術學院.2016
[4]孔軍《回歸鄉(xiāng)土 小戲大作——五音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霍俊萍訪談錄》文化遺產.2016
[5]杜軍玲《五音戲:傳承人霍俊萍》中國演員.2013年第5期
[6]欒小惠《霍俊萍的“五音”世界》走向世界.2009
[7]郭永順、關濤《依稀五月櫻桃鮮——記著名五音戲表演藝術家鄧洪山》春秋.2001
[8]劉鐵《霍俊萍唱腔藝術研究》山東藝術學院.2016
[9]陳曉宇《方言對地方小戲(五音戲)的作用》黃河之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