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春,柳賢福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賽恩斯新醫(yī)藥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2)
在2015 年版《中國藥典》中,成方制劑中藥典未收載的藥材和飲片目錄項下,均記載劉寄奴為菊科植物奇蒿Artemisia anomala S. Moore或白苞蒿Artemisia actiflora Wall. ex DC.的干燥地上部分。由于白苞蒿和奇蒿的生態(tài)習性與地理分布及當地的地質和氣候變化所塑造的固有特性,且現代分布格局還受地質年代和地質變遷的影響,所以兩者在形態(tài)特征和化學成分上既有明顯的共同點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目前,兩者的光譜特征對比一直是學者關注的熱點。筆者就白苞蒿和奇蒿的生藥學、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等進行綜述。
白苞蒿和奇蒿同屬于菊科蒿屬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actiflora Wall. ex DC),又名廣東劉寄奴、鴨腳艾、白花蒿、明日葉等,為多年生草本,其全草入藥,主產于廣西、廣東、四川、貴州等,多生于林下,灌木叢,以及山谷等濕潤等地區(qū)。直立,無毛或被蛛絲狀疏毛,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卵圓形或長卵形,一或二次羽狀深裂,中裂片又常分3裂,裂片有深或淺齒狀,頂部漸尖,葉柄基部有假托;上端葉小羽狀深或全裂。頭狀花序極多,復穗狀排列。總苞卵形,無梗,總苞片約4層,外緣寬膜質。瘦果長圓形。花果期8-11月,主要變種為細裂葉白苞蒿[1]。收載于《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中,是中藥劉寄奴的基源植物之一[2]。奇蒿(Artemisia anomala S.Moore),又名劉寄奴、南劉寄奴、六月霜等,“南劉寄奴”為奇蒿的中藥商品名,主要產于江蘇、福建、廣西等省,生長于低海拔地區(qū),其干燥帶花全草入藥。主根稍明顯或不明顯,上部葉與苞片葉小,無柄;中部葉卵形、長卵形;下部葉卵形、倒卵形,不分裂或先端有淺裂;頭狀花序長圓形或卵形,總苞片3~4層;花果期6-11月,密毛奇蒿為其主要變種[3]?;趤碓?、性狀、顯微、理化等方面的考證,奇蒿為劉寄奴傳統(tǒng)意義正品[4]。
早期對白苞蒿的化學成分研究較少,主要是研究其揮發(fā)油成分。通過GC - M S分析,揮發(fā)油中含24個主要化合物,占總量的79.56%,其中α-石竹烯、姜黃烯、β-金合歡烯、橙花叔醇、α-沒藥醇、Spathalenol、十六酸、亞油酸、油酸等為其揮發(fā)油主要化學成分[5]。同在黔北地區(qū)白苞蒿揮發(fā)油中分離并鑒定出64 種化合物,占揮發(fā)油總量的94.662%,其主要成分是以萜類為主,其中以左旋薰衣草醇和吉馬烯D含量最多[6]?,F階段,研究人員借助多種色譜分析方法,對白苞蒿的乙醇提取物及該提取物的氯仿、石油醚等萃取部位進行分離純化,根據波譜學數據鑒定化合物結構,得到多種化合物,主要含有倍半萜、木脂素、黃酮等成分[7-10]。柳賢福等[11]通過對白苞蒿化學成分的預試研究,也進一步推斷白苞蒿中可能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質,糖、多糖、苷類,皂苷,有機酸,黃酮類,酚類,內酯、香豆素類,甾體、三萜類,生物堿,揮發(fā)油等成分。陳曦等[12]從白苞蒿的地上部分也分離得到14種成分,其中包括8種木脂素及木脂素苷、2種酰胺、1種倍半萜、3種苯酚。以上均為白苞蒿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提供了臨床科學依據。
有關奇蒿在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方面的報道較多,文獻資料主要報導了木質素、黃酮、香豆素、二萜、倍半萜內酯等成分。1984年,肖永慶等[13]從產自杭州郊區(qū)的南劉寄奴乙醚提取部分中經硅膠柱層析首次分離得到兩個香豆素,兩個黃酮,一個三萜醇,一個二肽類化合物和一個倍半萜內酯。其中,奇蒿黃酮首次從天然物中分離,奇蒿內酯為一種新倍半內酯。在此基礎上,肖永慶[14]繼續(xù)對奇蒿的醇溶性部位進開展研究,分離得到軟脂酸,反式鄰羥基桂皮酸,及環(huán)己六醇單甲醚等化合物。1997年,洪永福[15]首次對奇蒿全草地上部分揮發(fā)油進行研究,表明奇蒿揮發(fā)油成分均以單萜、倍半萜及長鏈脂肪烴類成分為主且單萜類含量最多。近幾年,溫晶等[16]對奇蒿的化學成分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用定量的奇蒿,通過95%乙醇、石油醚等多種溶劑的提取,得到15種化合物。其后,通過柱色譜法及高效液相色譜法分離其成分,用波譜法鑒定其結構,分離得到 11個已知黃酮類化合物及 2個黃酮木脂素類化合物[17]。最新研究表明,從奇蒿的95%乙醇提取物中,通過綜合應用多種分離方法以及各種波譜解析技術,共分離鑒定了45個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9個,分離所得化合物主要為二萜和倍半萜成分,包括9個對映克羅烷型二萜,12個倍半萜內酯,和11個對映貝殼杉烷型二萜[18]。以上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奇蒿中化學成分的認識,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柳賢福[19]采用正交試驗優(yōu)化白苞蒿的提取工藝結果表明影響槲皮素提取效果的因素大小順序為甲醇濃度>甲醇用量>提取時間,其中甲醇濃度對試驗結果有顯著性影響,最終確定提取方法為用20 mL的100%甲醇-鹽酸(4:1)混合溶液回流提取2 h。色譜條件為色譜柱是Hyper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動相是甲醇-0.2%磷酸(45:55),檢測波長是370 nm,流速1.0 mL·min-1,柱溫30 ℃。柳賢福[20]采用HPLC研究廣西不同產地白苞蒿的指紋圖譜,確定了含有12個色譜峰的特征指紋圖譜,相似度均在0.9以上。柳賢福[21]采用HPLC法同時測定劉寄奴中槲皮素、柚皮素、山柰酚、芒柄花素、異澤蘭黃素5個成分的含量,色譜柱為Syncronis C18(250 mm×4.6 mm,5 μm);流動相為甲醇-0.2%磷酸水(40:60);檢測波長260 nm;流速1.0 mL·min-1;柱溫25 ℃;進樣量10 μL。提取方法為用100%甲醇溶液20 mL,回流提取1 h。所建立的方法簡便準確,重復性好,可用于劉寄奴5個成分的含量測定。
有研究表明,從白苞蒿植物根、莖、葉和花中分離出來54株內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鑒定發(fā)現有5株對人骨髓白血病細胞系、人乳腺癌細胞系和人前列腺癌細胞系有較高的抑制率,同時對白色念珠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也有抑制作用,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和抗菌活性[22]。錢一鑫等[23]也從貴州白苞蒿內生真菌中,采用MTT法和DPPH法,發(fā)現其具有抗腫瘤和抗氧化活性。且不同濃度白苞蒿提取液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不同:甲醇提取物>無水乙醇提取物>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即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性最強[24]。
奇蒿的藥理作用大致與白苞蒿相似,主要表現為抗炎、抗菌、抗凝等,且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故臨床應控制其使用時間及劑量。
3.2.1 抗炎作用
章丹丹[25]通過研究南劉寄奴總黃酮 (total flavones from Artemisia anomala,TFAS) 對雄性大鼠體內的影響。結果發(fā)現TFAS通過抑制巨噬細胞炎癥模型中NO的過度釋放,減少氧化應激,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自身硝基化,同時抑制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并具一定的依賴內皮的舒張血管效應,對抑制血管炎癥有一定作用。
3.2.2 抗菌作用
研究表明,中藥奇蒿80%乙醇粗提取物及其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對臨床常見菌種有抗菌活性[26]。在此結果上,陳俊[27]進一步驗證了奇蒿氯仿、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的顯著成分為芹菜素、異澤蘭黃素、咖啡酸,其中異澤蘭黃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強。
3.2.3 抗凝作用
通過對大鼠凝血系統(tǒng)研究發(fā)現[28],奇蒿水煎液能降低由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的電阻值,且呈現良好的量效關系,從而顯示奇蒿有顯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反應的作用。
此外,另有研究表明,奇蒿還具有抗缺氧作用并對亞硝化反應有抑制作用[29-30]等等。
白苞蒿具有清熱、解毒、止咳、消炎、活血、散瘀、通經等作用。臨床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腎炎等肝、腎疾病的治療,也有用于血絲蟲病的治療[9],白苞蒿中還含有一種揮發(fā)油,對喘息型慢性氣管炎有治療效果[31]。奇蒿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臨床體會有破氣之功、解毒之效,常用來治療急性腸梗阻以及在癰疽疔毒、紅腫熱痛方面效果顯著[32]。在婦科方面與其他藥材配伍應用可治療不孕癥、閉經、異位妊娠等[33-34]。外科中可治療燒傷、跌打損傷、非外傷性外科疾病等[35]。在此外還可用于蟲病橡皮腫 、急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中暑、泌系感染、前列腺毒等疾病的治療,還開發(fā)了奇蒿的茶用顆粒劑。
奇蒿在我國資源豐富,且含有多種活性物質,有明顯的臨床應用價值,將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擴大其替代品白苞蒿的臨床藥用價值,不僅給我們提供了多一種選擇,而且目前全國使用的劉寄奴品種較多且混亂,可以正本清源,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前有關白苞蒿的藥理研究和臨床應用的文獻敘述較少,作為藥食兩用的中藥,其繁殖速度快且適應能力強。民間常用來治療毒蛇咬傷、火燙傷、女性經期常見疾病以及降血壓的食物佐料、糍粑等,具體的藥用機理需要我們進一步驗證。此外,現代諸多藥理學研究和臨床治療效果證實奇蒿有“斂瘡消腫、破瘀通經”之功效,而白苞蒿在這方面的研究相對匱乏,在以后的研究中也可以從這個方向著手。另一方面,奇蒿飲料原漿對母體和胚胎均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不適宜用作食用量較大的飲料原料,白苞蒿目前還未有研究證明這一點,安全性更高。同時,在當今競爭激烈、生物多樣性等環(huán)境下,植物內生真菌能更好地產生次生代謝物,適應環(huán)境的發(fā)展,更有利于生存,白苞蒿植物體內有豐富的內生真菌,可以抑制多種腫瘤細胞的活性,研究人員可以進一步臨床試驗,重視白苞蒿內生真菌的研究,實現利用內生真菌代替其生產活性物質,提高白苞蒿的生態(tài)學和經濟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