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樹
(甘肅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蘭州730000)
隨著我國水利建設向縱深的發(fā)展,縣域功能水庫建設取得長足進步。這些水庫壩體不高,庫容也多在幾百萬立方米的級別,壩址工程地質要求略低。但是,對于干旱地區(qū),庫壩的滲透性問題尤為重要。甘肅莊浪一個小型水庫遇到的工程地質問題就比較特殊。
莊浪花崖水庫為一年調節(jié)縣域供水水源工程,它包括壤土心墻砂礫石壩、泄水建筑物(泄洪洞、溢洪道)及取水管道。選定壩址最大設計壩高41.8 m,總庫容為2×106m3。
庫區(qū)區(qū)域構造屬于祁呂賀“山”字形構造體系,處在西南馬蹄形盾地與隴西六盤山旋回褶皺帶內店峽向斜的西南翼,主體為白堊系地層,呈單斜產狀,主構造線呈北西西向、北北東向。
庫、壩巖體屬于白堊系下統(tǒng)(K12),巖性為砂礫巖、砂巖夾泥巖。砂礫巖呈厚層,泥質、輕鈣質膠結,一般巖芯采取率達90%以上,巖體完整性較好。巖層平緩,產狀NW310°~345°NE∠10°~15°,砂礫巖傾向上游,構造簡單,無斷層。壩基巖體飽和抗壓強度最大值27MPa,最小值8MPa,均值17.8MPa,屬較軟巖~軟巖。弱風化帶基巖透水率一般小于5Lu,為弱透水至微透水地層。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勘察對壩基巖體的認識如下:
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在落選壩址岸坡有一處泉水溢出,水量較小,附近花崖斷層勘探到承壓水,透水率約4.1Lu,地下水沒有腐蝕性。
初步設計階段的勘察均按照常規(guī)勘察程序進行。共在壩基延伸線左右布置了6 個勘探孔,其中唯有鉆孔ZK03 的壓水試驗出現異常,在10~35m 孔深段,巖芯提取率低,透水率20.92~26.8Lu,達到中等滲透率,局部試驗段還出現壓水不起壓的情形,與其他鉆孔背景巖體普遍小于5Lu 形成較大差異。
在初設審查時,專家結合壩址的巖體水文地質表象,分析鉆孔異常,決定在ZK03 旁補充鉆孔勘探1 孔(ZK07)。
補充勘探改變了方法,采取了半合套管取芯的雙套管鉆進新工藝,以期能完整地取出原狀巖芯半合套管鉆進。
實際半合雙套管鉆進取芯全部成功。
補充勘探鉆孔揭露出壩基局部含有多層微弱膠結的微薄砂礫透鏡體,如圖1 所示。分析所取各個透鏡體巖芯可知這些透鏡體有以下特征:(1)厚度僅有 3~17cm;(2)最下層者與覆壓巖體有弱不整合接觸;(3)含有磨圓度高至卵礫的1~3cm 礫石,松散無膠結,孔隙度很高;(4)灰綠色重,與前期巖相比偏向于形成環(huán)境具還原特點;(5)多達6 層;(6)其微含水層都具微承壓性,局部承壓水頭高27~28m。
從透鏡體的結構組成推斷,其成因為小型河流的河漫灘沉積,水徑流小,在面上某個方向不見得連續(xù)延伸,但卻是彼此能夠串聯(lián)的。多期的河流洪積與河漫灘沉積交互出現,形成了多個分層。
因為河漫灘沉積的基礎空隙率就高,經歷后期構造運動后,通過裂隙能得到補給水,巖層緩傾10°~15°,既創(chuàng)造了賦存條件,又提供了充足的水動力,容易形成排泄,使地下水活動保持持續(xù)活躍,鈣質膠結就形成不起來,加之具備管涌條件而使得細顆粒隨地下水遷移流失。
鉆孔壓水試驗顯示,這些微薄透鏡體具有強透水性。ZK07孔在30~35m 試段,在0.1MPa 壓力下透水量 61L/min,透水率達到92Lu。這種強透水性微薄透鏡體構成比較罕見的庫壩水文地質現象。
經過反復查明,壩基局部存在微薄透鏡體強透水層,構成壩基滲漏和滲透穩(wěn)定問題。
在壩基滲透性改良方面,工程上已經積累了很多帷幕灌漿的經驗[1~3]。施工圖設計決定對花崖水庫壩基進行帷幕灌漿處理。針對微薄透鏡體的賦存區(qū)域,設計3 排帷幕進行灌漿,其余普通裂隙巖體區(qū)域采用一排帷幕灌漿。
根據壩基巖體裂隙發(fā)育的特征、微薄透鏡體含水層發(fā)育情況,將壩基分成2 個特征滲透改良區(qū)域。在2 個特征滲透區(qū)域各選定一個試驗區(qū),分別是右壩下游3 排帷幕區(qū),中壩段單排帷幕區(qū),另加凹槽試驗區(qū)。試區(qū)布置落在帷幕灌漿軸線上,以便試驗灌漿結果將作為防滲帷幕的組成部分。
微薄透鏡體含水層發(fā)育區(qū)帷幕按照梅花形布置,孔距1.5m,排距1.5m,共15 個孔,鉆孔頂角垂直于水平線,設計頂角0°。灌漿孔深入基巖5m。
試驗孔先進行低壓洗孔,再以設定灌漿最大壓力的80%進行高壓洗孔。配套的波速檢測采用單孔法,從孔底向孔口方向,間距0.2m,一發(fā)雙收測試。
洗孔后采用一級壓力單點循環(huán)壓水試驗,弱風化頂面基巖封閉,全孔段壓水。
4.4.1 漿液配比
依據規(guī)范和灌漿施工技術的要求,灌漿試驗的水灰比定為 2∶1、1∶1、0.7∶1、0.5∶1 4 個配比級,不管每個孔實測巖體透水率的大小,開灌水灰比一律以2∶1 進行,漿液濃度由稀到濃逐級增加。漿液在使用前對>80μm 的粗顆粒予以過濾。
4.4.2 灌漿壓力
適宜的灌漿壓力既不至于造成混凝土蓋重抬動和漿力劈裂巖體,又能形成較大的擴散半徑。參照相似巖體水庫帷幕灌漿的實踐,厚層塊狀鈣質膠結砂礫巖發(fā)生漿力劈裂的臨界壓力為1MPa。試驗孔混凝土蓋重厚1m,試驗灌漿壓力取為0.5MPa。吸漿量較小時采用一次升壓法。遇到巖體透水性強、吸漿量較大時,采用分級升壓法。
微薄透鏡體試驗區(qū)各孔位透水率較大的情況多集中在23m 以上深度試段,甚至部分孔段出現過無壓、無回現象。再次驗證了微薄透鏡體的強透水能力。
從表1 數據反映,與普通裂隙巖體相比,微薄透鏡體的強滲透性表現得更加充分。盡管一次灌漿后平均滲透性大幅度衰減約1/2,仍然個別段透鏡體層段二次灌漿滲透性沒有衰減,在上游排孔局部試段還有增加。這說明一些微博透鏡體有超出預想但仍然與成因吻合的帶狀延展度。
在微薄透鏡體試驗區(qū)的15 個鉆孔內,共完成110 段灌漿,結果產生抬動的孔段共58 段,占比53%;在孔深5~25m顯示抬動頻率較高。有3 個孔試段依次累計抬動值達到154μm、154μm、192μm,接近抬動控制范圍值。
相比在基巖裂隙處淺孔位出現過一處冒漿,劈裂裂隙長度2m。在微薄透鏡體區(qū)域上游排孔出現過漏漿,二次灌漿注灰量不降反增。實際操作時采用間歇1h 即收到了先期灌漿凝漿效果。
微薄透鏡體試驗區(qū)平均單注灰量達到491.9kg/m,單注灰大于500kg/m 的共35 段,占總灌漿段的32%,其中下游排19 段,同排占比50%,上游排11 段,同排占比32%,中間排5 段,同排占比13%。出現次序孔注灰量大于前序孔注灰量的情況。各排單注灰量有明顯遞減規(guī)律。
灌漿試驗完成14d 后,在微薄透鏡體試區(qū)布置了2 個檢驗孔,檢驗巖芯,測定聲波,與之前對比。
灌漿壓力為0.4MPa 時,在檢驗孔巖芯的裂隙中發(fā)現水泥結石,說明漿液沿裂隙方向擴散半徑大于2m。從每個孔的漿液注入率變化趨勢來看,灌漿前后孔內波速測試結果顯示,在微薄透鏡體試驗區(qū)原強滲透段最小波速值均有15%以上的提高。
灌漿前后孔內波速測試結果顯示,在微薄透鏡體試驗區(qū)原強滲段最小波速值均有15%以上的提高。
在壩基開挖后,施工帷幕灌漿中采納了灌漿試驗取得的微薄透鏡體參數,對于大吸漿或無壓無回的情況下加入水玻璃、細沙、粉煤灰或其他外加劑材料,在灌注時間較長情況下加入了緩凝劑等材料,成功限制了漿液擴散范圍,灌漿達到了滲透率設計要求。截至2016 年9 月,花崖水庫大壩建成臨近驗收。
厚層洪積成因的弱滲透性軟巖存在微薄沖積相松散透鏡體,宜采用半合管雙套管鉆進取芯?;ㄑ滤畮靿位辈旃酀{實踐,揭示了即便厚僅3~17cm 的微薄透鏡體,在小于5Lu 背景裂隙巖體中,也可以表現出100Lu 以上的滲透性。不過,采用在0.43MPa 壓力下限流、限量、增加漿液方向度、間歇灌漿,微薄透鏡體的可灌性仍然是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