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林
子宮脫垂為婦科常見病,主要指子宮自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導致宮頸外口在坐骨棘水平以下,病情嚴重者甚至脫出陰道外口。該病在產后過勞、多產及營養(yǎng)不良的女性中較常見,臨床主要表現為痛經、月經量增多及子宮脫出陰道,并伴有明顯的腰背痛和腹部下墜等不良癥狀[1]。目前,子宮脫垂根據輕重程度進行常規(guī)治療和手術治療,目的是降低腹壓,促進盆底功能快速恢復,從而緩解疾病癥狀,術后盆底功能恢復對疾病康復至關重要[2]。因此,本研究探討盆底肌肉功能鍛練聯合認知行為干預在子宮脫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子宮脫垂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子宮脫垂的診斷標準;意識清楚且無語言障礙;家屬均知情同意,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產后出現惡露;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合并泌尿系統(tǒng)感染及陰道炎。隨機將患者等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年齡20~40歲,平均(30.56±5.03)歲;體質量指數(BMI)19.2~30.8 kg/m2,平均(24.76±3.25)kg/m2。試驗組年齡22~42歲,平均(31.71±5.24)歲;BMI 19.6~30.4 kg/m2,平均(24.58±3.02)kg/m2。兩組患者年齡、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試驗組采用盆底肌肉功能鍛練聯合認知行為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 盆底肌肉功能訓練
1.2.1.1 提臀訓練 患者取平臥位,使盆底肌肉處于收縮狀態(tài),然后將臀部抬至適宜高度,使臀部肌肉和腹部肌肉保持收縮的狀態(tài),每日訓練10次,每次5 s[3]。
1.2.1.2 提肛訓練 患者站立,將肛門肌肉向上提使其保持肌肉收縮狀態(tài),持續(xù)時間保持在5 s,然后將提起的肛門放松,每日訓練2~3次,每次訓練12~15 min。
1.2.1.3 收縮會陰訓練 訓練前患者排空尿液,取平臥位,進行深呼吸收縮會陰和肛門,保持5 s后呼氣放松,每日訓練5次,每次訓練7~10 min[4]。
1.2.1.4 盆底康復訓練儀 選用盆底肌康復治療儀訓練,患者取仰臥位,治療時在陰道內置入陰壓力探頭,另一端連接盆底康復治療儀上,根據儀器上生物反饋信號對刺激和收縮的位置進行調整,常采用的刺激強度為10~25 mA,刺激時間保持在20 min,每日治療1次,持續(xù)治療4周為1個療程[5]。
1.2.2 認知行為干預
1.2.2.1 評估認知歪曲性質 以思維日記的方式記錄患者住院期間出現的負性情緒情景、輕重程度、伴隨的想法和想象內容等,心理咨詢師根據思維日記,定性認知歪曲,并形成完整、詳細的思維日記,每日記錄1次[6]。
1.2.2.2 認知重建 根據患者具體的認知歪曲類型,指導其進行特異性認知訓練,幫助其認識自身的歪曲認知和負性自動思維,糾正其在治療期間對相關應激事件負性及非理性的認識[7]。在家屬參與下,通過溝通、疏導的方式意識自身的負性思維,認知歪曲,再根據主訴幫助建立正確性、積極性的危險事件應對方式,以視頻、海報及宣傳手冊等方式給予針對性宣教,從而加強認識干預效果[8]。
1.2.2.3 自我管理情緒指導 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情緒評估方法及有效情緒的管理方法,當自身出現負面情緒時,可通過聽音樂、做運動及肌肉放松訓練等方式分散自身的注意力,從而緩解其負面情緒。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盆底肌力改善情況及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1)將盆底肌分為6個等級, 0級:陰道肌肉無法持續(xù)收縮;Ⅰ級:陰道肌肉收縮可持續(xù)1 s;Ⅱ級:陰道收縮可持續(xù)2 s,并能夠重復2次;Ⅲ級:陰道收縮可持續(xù)3 s,并重復3次;Ⅳ級:陰道收縮可持續(xù)4 s,并重復4次;Ⅴ級:陰道收縮可持續(xù)5 s,并重復5次。陰道收縮能力在Ⅲ級及以上表示盆底肌恢復正常[9]。(2)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焦慮狀態(tài),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抑郁狀態(tài),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以上為重度抑郁[1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等級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Wilcoxon秩和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或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盆底肌力改善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盆底肌力改善情況比較(例)
2.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分,
注:1)為t值;2)為t’值;*與干預前比較(配對t檢驗),P<0.05。
在盆底肌功能障礙中子宮脫垂為較常見的類型,其發(fā)生多因分娩損傷、卵巢功能減退及營養(yǎng)不良等導致盆底組織和功能出現障礙,出現盆底肌肉、結締組織等松弛。加上隨著年齡增長,卵巢功能下降以及長期加重的腹腔壓力,極易損傷盆底肌肉和盆底神經,引發(fā)盆底組織的器質性功能障礙,最終導致子宮脫垂的發(fā)生,不僅威脅患者健康,同時降低其生活質量[11]。目前,常規(guī)治療和手術治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正常生理結構,但對盆底肌肉及神經功能的改善并不顯著,并且在治療中受多種因素影響易出現負性心理情緒,影響疾病治療的同時,降低預后效果[12]。因此,在子宮脫垂中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對緩解負性心理狀態(tài)、改善盆底肌肉及神經功能具有重要意義[13]。
隨著醫(yī)療護理措施的發(fā)展和進步,盆底功能訓練和認知行為干預被廣泛應用于子宮脫垂治療干預中,盆底功能鍛煉包括提臀訓練、提肛訓練及收縮會陰訓練等,可增強其盆底肌肉功能,促進子宮移動,恢復正常解剖位置。同時應用盆底康復訓練儀,能夠及時了解盆底肌電信號,對陰道神經進行有效刺激,從而快速恢復盆底肌張力,改善盆底功能,減少子宮脫垂復發(fā)率,提高生活質量[14]。而認知行為干預的應用能提高患者自身行為的管理能力,改善其抑郁、焦慮等負性心理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15]。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盆底肌力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試驗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盆底肌肉功能鍛練聯合認知行為干預應用于子宮脫垂患者中能顯著改善盆底肌力,緩解負面心理情緒,促進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