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藝術,而不是義務。那個沒有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說起讀書,一要有書可讀,二要有時間和讀書的意愿。其實這兩個條件都與圖書館有關。學校圖書館不僅是教育、教學的重要支撐,也是教師提升能力、學生汲取知識的重要陣營。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師生閱讀行為、閱讀方式都在發(fā)生不斷的變化,低頭一族隨處可見,這種需求的變化與圖書館投入配置缺乏靈活性和適應性的矛盾也日益明顯,學校館藏圖書在數(shù)量均已達標,但基本都被閑置,流轉率底下。為了逐步緩解這一矛盾,中小學圖書館(室)服務要與時俱進,全方位服務師生,滿足他們多元化需求,讓服務存在于任何時間和空間。下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我們的一些初淺思路及探究方法。
空間是一個建筑的靈魂,只有人們在一個建筑空間中感到舒適,這個建筑才是成功的。請大家看一組圖片:
這是“清水混泥土詩人”安騰設計的位于上海的第一給商業(yè)綜合體藝術空間,流水曲面的空間聯(lián)通了八樓的明珠美術館和七樓光的空間新華書店她既是全方位、立體閱讀的載體,又貫通了觀眾的藝術與閱讀體驗。
大家看這高高低低的木色書架,中間的方形鏤空讓人可以將通往深處的層層書架盡收眼底,來自遠方的光線與方格重復之美共同構造了一幅猶如幻境的場景。當你無意抬頭,瞥見最后一排書架那看書的人,你或許會有一種遙遠的相遇感。這是物理距離的相遇,更是精神世界的相遇:與書友相遇、與藝術相遇、與文化相遇、與美好相遇。
這種舒適空間的創(chuàng)設拉近了人與書日行漸遠的關系。
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設計風格:首先是主題感明確,之所以將二館合一,是因為藝術和書籍都會帶給人類希望與感動,光是希望的象征,所以光的空間的設計就是希望呼喚大家重新認識書籍、回歸閱讀。主題鮮明。
整體建筑與周圍地理、文化、人物、生活都很好地相結合。
而且具備極佳的舒適感,舒適的照明、色調和布設空間時利用了幾何漏光,明亮的光斑隨著時間一點一點流逝而移動,身在其中便可獲得這份獨特的享受。
我們的身邊也開始有這樣好的案例。這是我們井岡山實驗學校學生們周末的好去處:井岡山紅色書店。書店有鮮明的紅色革命烙印,紅旗、小號手、各種紅色文化產(chǎn)品的陳設,在窗邊書桌上的鋪著藍底白色小碎花的蠟染布,兩邊放著舒適的布藝沙發(fā),輕輕的讀書聲,與淡淡的奶茶香味伴著輕柔悠揚音樂,輕輕飄蕩。在這樣的空間里的讀書,是一種享受。
閱讀是一種享受,現(xiàn)實中很多學生不喜歡閱讀,與他們不好的閱讀體驗、閱讀環(huán)境有著密切聯(lián)系。我們的中小學圖書館(室)在建設中就應該關注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們的毛澤東紅軍學校閱覽室裝修,以“井岡紅星”為主創(chuàng)元素,底部吊裝幾顆紅星,寓意著毛澤東紅軍學校的師生們像一顆顆火紅的紅星閃耀,散發(fā)著璀璨的光芒。室內(nèi)分區(qū)明了,既分離又融通。公共空間以通透開放布置,做虛的自由隔離,考慮到師生的活動多種可能性,又考慮到交流與溝通的基本要求,功能區(qū)配合公共空間來布置,沒有用空間去限制服務,營造出溫馨輕松的空間氛圍。教師閱覽區(qū)與休閑區(qū)整合,與“茶吧”功能疊加,四周放置著書架,讓教師們休閑之余隨手都能翻閱自己喜歡的書籍。低年級閱覽區(qū)沒有方方正正的桌凳,而是用紅色圓形桌椅,讓孩子們置身于童話中輕松地閱讀。電子閱覽區(qū)兼查閱資料和留守兒童家校聯(lián)系雙功能。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是古城小學閱覽室空間整合平面圖,這是他的圖書室,面積很大,就用書架做虛隔離,分成藏書區(qū)、和閱覽區(qū),利用閱覽區(qū)一套贈送的班班通,這個區(qū)域又兼有了閱讀大講堂的功能,師生可以在做讀者會交流。室外充分利用空間及校內(nèi)閑置老的會議室長條椅,(長條椅靠背后的置物板恰好可以放置書籍或綠植,)改造成全開放型的閱讀走廊和大廳書吧。
要提供精準的服務,有以下三個策略可供參考:1、館藏書目精細化;2、圖情宣傳多樣化;3、讀書活動特色化。
首先,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調整達到館藏書目的精細化。即橫向上要涉及學科領域廣泛性,縱向上有基礎與拓展,普及與提高兼顧的特點。
(1)內(nèi)容有針對性:館藏書籍的內(nèi)容主要是以師生為對象的教育、教學所需的有關文獻。
(2)結構要合理:中外名著、工具類書籍是有生命力的,宜多;通俗讀物、熱門書籍時效性強,所占比例應適量少一些。
(3)數(shù)量適宜:按省定標準小學生均25冊、初中35冊、高中45冊,完中還要高一些。
(4)種類兼具:學生用書—教育部、名校名家推薦書目優(yōu)先購置。教師用書:教育、教學理論、實踐、研究類圖書、期刊等資料。一般用書:學習用書、文化生活類等。
圖書剔舊原則:1、失去使用價值;2、陳舊過時;3、復本過高;4、內(nèi)容重復;5、非本館藏書范圍;6、殘破;7、內(nèi)容低下、有政治性問題。
圖書剔舊流程
學校層面分年級組成學生代表,做第一級剔除(殘破、復本過多等),教師團隊在前一次剔除的基礎上做第二次剔除。兩次剔除清單交教研室審定通過后,完成整個剔除流程。
經(jīng)過一次全面清理剔除后,每年的剔除率就可以按小學2%、初中3%、高中4%正常運作了。
其次,圖情宣傳要多樣化。除了傳統(tǒng)的館長、教師定期給更新推薦,還可以利用好教師、學生、家長作為每一個節(jié)點形成一張閱讀的網(wǎng),將圖書館圖情通過實物媒介宣傳出去,還、也可以借助信息媒體宣傳。
例如,古城小學好朋友薦書,學生間寫書薦,然后再因書交好朋友,這個好朋友可以是同學,也可以是書籍。信息化時代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報等也是圖情宣傳的好橋梁如:微信圖書館——井岡山小學的媽媽借閱館。
第三個策略是讀書活動特色化。
(1)學國學經(jīng)典:1、羅浮學校圍繞“三化”將國學教育分為“誦、講、演、踐”四個部分,“悟國學經(jīng)典,做美德少年”國學小講師比賽講解孟子教育精髓;(2)寧岡中學“文脈千秋、國韻流芳”;(3)親子閱讀:井岡山小學“微信打卡”;(4)紅色傳承:毛澤東紅軍學校的“頌詩詞、憶偉人”、偉人造型進校園。
近年來,中、高考多個學科都出現(xiàn)了閱讀延伸題,學生沒有扎實的閱讀功底,廣泛的閱讀基礎很難拿高分。中小學圖書館室就需要具備相關的文獻儲備及相關檢索推薦,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師生。
(一)閱讀延伸的兩個部分:
1、學科延伸閱讀:以教材知識內(nèi)容為中心展開的閱讀書目。
2、非教材延伸閱讀:以學生興趣為主,脫離教材的更廣泛閱讀書籍。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應有體育、美術等書籍。
(二)、資源延伸的對策
1、加強館藏資源建設調整資源結構:增加理科文獻資源的入藏力度,力求各學科文獻資源結構合理。
2、加大數(shù)字資源文獻建設:豐富數(shù)字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力度,使之成為傳統(tǒng)文獻的有力補充。
3、培養(yǎng)師生使用文獻能力:通過培訓,幫助中小學師生掌握文獻信息資源使用的技能技巧。
4、積極開發(fā)整合校本資源:利用紙質及數(shù)字文獻資源進行專題匯編、綜述、評述等形式,幫助中小學師生利用文獻資源。
(三)學科資源延伸。
文科:
案例一、曹雪芹與風箏。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詞”。曹雪芹與風箏專題,對中小學師生讀者來說是很新穎的內(nèi)容。其中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詞。說的是暮春之際,柳花飄舞,大觀園內(nèi)賈寶玉、林黛玉、史湘云、薛寶釵、探春等青年男女填詞詠柳絮,一起放風箏的故事。風箏的樣式有精彩的描寫,圖大蝴蝶、軟翅大鳳凰、大魚、螃蟹等,這些繪本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造型特點,有吉祥之意。相關專題目錄就包括了第一章北京民俗工藝、第二章曹氏風箏、第三章曹氏風箏傳人、第四章曹氏風箏意象等。
理科:
案例二、生物進化論。首先檢索篇名,輸入檢索詞,獲得檢索結果,可以在里面選取相關信息下載閱讀,獲得不同期刊里關于生物進化論的文章。再用軟件編輯,匯編成生物學科專題閱讀資料,推薦分享給大家,解決學科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館外資源的延伸:
案例三、芳草地媽媽借閱館。下線讀書會,分享推薦,拓展課外閱讀。
開發(fā)整合校本資源:
案例四、國學經(jīng)典校本教材,小學版和初中版
案例五、紅色課程開發(fā):《毛爺爺我想念你》主題活動、“五年脫貧攻堅”“十九大召開”“習總書記上井岡山”。
最后想送大家一首謝爾·希爾弗斯坦的一首詩《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們看起來灰蒙蒙/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為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都抱怨星星已老舊而銹蝕/想換個新的我們買不起/所以請準備好你的抹布和打蠟罐/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有時也會像/天上的星星變得灰蒙蒙/你是那只會抱怨的八歌、海鷗、老鷹/還是帶上打蠟罐和抹布去把它擦亮/
中小學圖書館(室)適應性服務體系的建設,任重而道遠,君子不可不弘毅??偟糜腥巳ゲ亮列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