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小景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檢驗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41)
病毒性肝炎為臨床常見疾病之一,主要因肝炎病毒感染引發(fā)。一般來說,當病毒性肝炎進展到一定階段,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組織,但因該病早期癥狀特異性不明顯,因此極易為人們所忽視,進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導致病情進展[1]。因此,早確診,早治療對于患者生命安全極為重要。本文筆者為進一步明確血常規(guī)及生化檢驗項目在病毒性肝炎診斷中的臨床價值,以我院收治的70例病毒性肝炎研究對象及同期于我院體檢中心行體檢的健康人群7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了血常規(guī)及生化檢驗,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70例作為研究組及同期于我院體檢中心行體檢的健康人群70例作為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經(jīng)檢查均確診為病毒性肝炎,且已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凝血功能障礙患者、血液疾病患者等。其中,研究組男40例,女30例,年齡26~70歲,平均年齡(48.12±10.03)歲;對照組男4 2 例,女2 8 例,年齡2 7 ~6 9 歲,平均年齡(48.26±10.1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方案已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研究對象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檢測前3日,應叮囑研究對象以清淡飲食為主,且應注意充足休息。檢測當天清晨,應使研究對象空腹,抽取5 mL靜脈血,行血清分離,離心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所有研究對象的血常規(guī)及生化項目。并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林擦黃影像學醫(yī)生進行最終診斷[2]。
對比兩組研究對象的血常規(guī)(中性粒細胞、血小板、白細胞、淋巴細胞)及生化項目(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中性粒細胞、血小板、白細胞、淋巴細胞指標分別為(62±8)%、(101±22)×109/L、(4.9±1.0)×109/L、(40±6)%;對照組中性粒細胞、血小板、白細胞、淋巴細胞指標分別為(68±12)%、(169±32)×109/L、(7.4±1.2)×109/L、(29±4)%。研究組中性粒細胞、血小板、白細胞水平低于對照組,淋巴細胞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ALT、TBIL、白蛋白、A/G水平分別為(118±55)U/L、(27±9)umol/L、(39.8±1.6)g/L、(1.01±0.06);對照組ALT、TBIL、白蛋白、A/G水平分別為(28±6)U/L、(13±5)umol/L、(48.1±1.8)g/L、(1.71±0.25)。研究組ALT、TBIL水平高于對照組,白蛋白、A/G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病毒性肝炎發(fā)病率有逐年升高趨勢,且發(fā)病人群越來越年輕[3]。多數(sh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肝區(qū)疼痛等,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則可進展為肝硬化、重型肝炎,甚至引發(fā)肝癌,嚴重危及患者生命。臨床研究認為,因病毒性肝炎可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為主要病理特征,進而影響肝的造血功能,導致病態(tài)造血,使骨髓造血環(huán)境更為惡化。由于白蛋白產(chǎn)自肝臟,因此肝臟合成蛋白質(zhì)功能的強弱可直接通過白蛋白水平進行反應,一旦患者病情加重,則肝臟合成蛋白質(zhì)功能也隨之降低,隨著肝細胞數(shù)量的減少,白蛋白水平也隨之下降。因此,機體血清白蛋白可有效評估患者肝功能水平。本文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綜上所述,在病毒性肝炎病情診斷中,血常規(guī)及生化項目檢驗均效果明確,因此一定參考價值,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