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 世紀上半期清學研究緣何引發(fā)關注探析

    2020-03-03 20:29:33
    歷史教學問題 2020年6期
    關鍵詞:學術史錢穆章太炎

    劉 海 靜

    時間回到20 世紀之交,不論是舊學根底深厚的學者還是新進學人,往往喜談清學。參與者多是近代一流學者,如章太炎、劉師培、鄧實、王國維、皮錫瑞、梁啟超、胡適、傅斯年、顧頡剛、錢穆、柳詒徵等。清學為什么如此吸引眾人?不少學者注意到了這一問題。朱維錚指出從20 世紀初清代學術史便吸引一代學者注意,李學勤講研究20 世紀上半葉學術,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對清代學術的理解,桑兵談到近代學人往往好談清代學術。①參見朱維錚《求索真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第5 頁;李學勤《談清代學術的幾個問題》,《中華讀書報》2001 年8月15 日;桑兵《近代學術的清學糾結(jié)》,《中山大學學報》2010 年第6 期。只是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卻很少有人探究。李帆講到20 世紀前后學術史的勃興是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和學術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必然,“特別是總結(jié)清代的學術史,為學術轉(zhuǎn)型提供借鑒,提供發(fā)展的方向”。②李帆:《學術史的若干省思》,《歷史教學問題》2013 年第4 期,第55 頁。這一分析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促使近代學者熱衷于清學研究?在學術與政治、破壞與重建等多重的兩難困窘中什么原因致使清學被關注?在持續(xù)不斷的中外新舊論爭中,近代學者是否出于意氣、爭勝而從事于清學的研究?這些問題的回答,有益于更清晰的了解近代學術史上清學研究興盛的原因與全貌,也對研究當今學術熱有所裨益。基于此,筆者試圖以近代學者為本位來分析清學研究在近代吸引眾學者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中國學術文化的慣性使然

    近代學者從事于清學的研究梳理,是中國學術文化自覺性的表現(xiàn)。李帆在談近些年來學術史成為學界的一個熱點時指出:“世紀之交,借學術史的研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反思和檢討走過的路,以使中國學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成熟地走向未來,不失為一種非常好的思路和做法。”③李帆:《中國近代學術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學史研究》2007 年第3 期,第14 頁。同時引入近代學者(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等人)對清學的關注來類比。確如李帆所言,20 世紀前后的中國社會被迫轉(zhuǎn)型,傳統(tǒng)學術面臨很多困難,而學術史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審正舊疑,詳開新制”,即在梳理過程中反思前段學術的利弊得失,通過評判和揚棄,為學術的變革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條件。所以是時候總結(jié)中國自身的學術發(fā)展,特別是總結(jié)清學,為學術轉(zhuǎn)型指明方向創(chuàng)造條件。而這一切是由中國文化自覺性決定的,即傳統(tǒng)社會有自覺對前一階段學術進行梳理總結(jié)的傳統(tǒng)。從《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韓非子·顯學》到《史記·儒林傳》《漢書·藝文志》,再到黃宗羲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無論是官方還是私人著述,都對我國各個歷史階段的學術進行了不間斷的回顧總結(jié),從而使得中國傳統(tǒng)學術發(fā)展演變脈絡十分清晰呈現(xiàn)出來。

    到20 世紀前后,在西學影響下對清學的梳理表現(xiàn)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向:一種是采用西學研究清代學術,如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近世之學術》、章太炎《訄書·清儒》;一種是從“衛(wèi)道”立場來梳理清學,如黃嗣東《道學淵源錄》、徐世昌《清儒學案》。不管時人采取怎樣的學術取向來梳理清學,都表明一點,從傳統(tǒng)學術開始瓦解之時,它自身的歷史也開始被書寫。此時學術“最明顯的一個表征,便是許多時人動輒以‘近三百年’、‘三百年來’的稱謂來表述剛剛過去的昨天。不論表述者自覺不自覺,時人有意無意間已感到思想學術等‘世風’到了該做總結(jié)的時候了?!雹倭_志田:《道咸新學與清代學術史研究》,《四川大學學報》2006 年第5 期,第5 頁。

    正是因為中國學術文化的自覺性,也就決定了時人思維慣性,即到了該對清代思想學術做總結(jié)的時候。所以近代學者對清學的梳理自章太炎的《訄書·清儒》起,就拉開了序幕。從梁啟超《近世之學術》到劉師培《近代漢學變遷論》、皮錫瑞《經(jīng)學歷史·經(jīng)學復興時代》、鄧實《國學今論》,再到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和《清儒學案序》,以及王國維、胡適、柳詒徵、馮友蘭、顧頡剛、傅斯年等近代這批學者相繼都對清學進行整理。他們的研究不僅僅是為了闡明清學的發(fā)展脈絡,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希望通過對明清以來中國學術思想流變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總結(jié)清學的得失利弊,通過評判揚棄,為學術的變革、為振興中國學術創(chuàng)造條件。也正是在辨章學術之中,為“詳開新制”“另開新篇”找到出路。

    相較于傳統(tǒng),近代學者以理性的認知來對待西學和清學。即以客觀態(tài)度來評價傳統(tǒng)學術,汲取西學有益成分來研究中學(清學),為實現(xiàn)學術近代轉(zhuǎn)型而努力。要輸入科學,舍棄中學不行,全盤西化不行,將新舊學術對立也不行。也正是基于這種理性認知,在談中西學說時章太炎說“凡事不可棄己所長,也不可攘人之善”,②章太炎:《教育的根本要從自國自心發(fā)出來》,《教育今語雜志》第3 期,1910 年5 月。王國維指出“當破中外之見”,③王國維:《論今年之學術界》,姚淦銘、王燕編:《王國維文集》(3),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年,第39 頁。梁啟超認為“二十世紀,則兩文明結(jié)婚之時代也”。④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七,中華書局,1898 年,第4 頁。研究清學時,他們在肯定清學治學方法的同時,章太炎指出漢學之失在于“牽于漢學名義”,鄙薄魏晉經(jīng)說,有門戶之見;梁啟超說“乾嘉以后,號稱清學全盛時代,條理和方法雖比初期致密許多,思想界卻已漸漸成為化石了”;胡適也認為清儒努力做樸實的功力而力避主觀的見解。⑤分別見: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21 頁;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五,第176 頁;胡適《〈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3),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第8 頁。溝通中西的過程,胡適指出:“造新文明,非易事也,盡去其舊而新是謀,則有削趾適履之譏;取其形式而遺其精神,則有買櫝還珠之誚。必也先周知我之精神與他人之精神果何在,又須知人與我相異之處果何在,然后可以取他人所長,補我所不足,折衷新舊,貫通東西,以成一新中國之新文明?!雹藓m:《非留學篇》,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9),第675 頁。也正是在客觀對待中西的學術氛圍下,在肯定清儒治學方法與科學方法等同的這一媒介下,在學人對清學的肯定與反省中溝通中西,為傳統(tǒng)學術向現(xiàn)代學術轉(zhuǎn)型準備條件。

    二、直接原因:以清學為載體的學術救亡使然

    近代中國歷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爭史,啟蒙與救亡成為這一時期的主線。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無論是章太炎、劉師培等所倡導的“保存國粹”“激勵種姓”;或是梁啟超所提倡的“新民說”“新文化運動”;⑦1917 年底梁啟超決定退出政壇,轉(zhuǎn)而以講學固團體進行韜光養(yǎng)晦。他此后從事于講學、組織學社、改造期刊等行為皆有深意,即“決意在言論界有所積極主張”,所謂的積極主張,在他所發(fā)起的共學社的宗旨中非常明晰:“培養(yǎng)新人才,宣傳新文化,開拓新政治?!边@即是梁啟超退出政壇后的新文化運動,與胡適分庭抗爭意味很濃。亦或是錢穆倡導對傳統(tǒng)文化的“溫情與敬意”,都在向世人傳達一種文化救亡的決心。這種決心來自于時代大變局下知識分子的社會擔當,來自于他們強烈的“傳道”熱情。

    近代知識分子的社會擔當,實際上是經(jīng)世情懷的體現(xiàn)。梁啟超發(fā)表《新民說》明確學者的社會責任,“實則吾輩茍有能力者,則國民有能力。國民茍有能力者,則國家有能力。以此因緣,故養(yǎng)政治能力,必自我輩始”。①梁啟超:《新民說·論政治能力》,《飲冰室合集》專集之四,第156 頁。胡適在1912 年留學期間就萌生了要“造新文明”的志向,②胡適在1912 年作《非留學篇》指出:“吾國今日處新舊過渡青黃不接之秋,第一急務,在于為中國造新文明?!币姎W陽哲生編:《胡適文集》(9),第684 頁。后來又說:對于中國當時的現(xiàn)狀,雖然個人的力量有限“未必能救火”,但也要盡自己努力,至少可以減輕良心上的譴責。③胡適:《人權論集序》,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5),第523 頁。錢穆在20世紀30 年代,面對日本侵略加劇的現(xiàn)實,反思當時學界,批判新考據(jù)派,亦是社會擔當?shù)谋憩F(xiàn)。近代知識分子勇于擔當?shù)睦硬环γ杜e。許紀霖言:“在內(nèi)憂外患的危機面前,知識分子一再強化傳統(tǒng)中國的士大夫意識,力圖以天下為己任,重建社會重心。”④許紀霖:《“少數(shù)人的責任”: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士大夫意識》,《近代史研究》2010 年第3 期,第74 頁。

    實際上近代知識分子除卻社會重建方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在學術方面的重建。章太炎早在戊戌時期就言“儒術之衰,將不能保其種族”,⑤章太炎:《論學會有大益于黃人巫宜保護》,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上),中華書局,1977 年,第13 頁。將學術與救亡聯(lián)系起來。1903 年又言:“國故民紀,絕于余手,是則余之罪也?!雹逌锯x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上),中華書局,1979 年,第188 頁。正是這樣的認識,他很自然的就擔負起“上天以國粹付余”的天職。劉師培提出“非學無以立國”。⑦劉師培:《留別揚州人士書》,萬仕國輯校:《劉師培遺書補遺》,廣陵書社,2008 年,第38 頁。兩人不僅主張以排滿革命來救亡,更努力于文化救亡,著力“研究國學,保存國粹”。梁啟超在談論近世之學術思想時指出,“惟近世史,則相形之下,吾汗顏矣……發(fā)揮之光大之,繼長而增高之,吾輩之責也?!雹嗔簡⒊骸吨袊鴮W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七,第2頁。胡適表達出了對中國文化的深深憂慮:“吾國固有之文明將日就消滅,而入口之貨生吞活剝,不合吾民族精神,十年后但存一非驢非馬之文明,思之大可懼也?!雹崃呵诜濉钣榔降染帲骸逗m許怡蓀通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33 頁。錢穆在五四遠動之后,傳統(tǒng)文化受到嚴峻挑戰(zhàn),國家再次罹難的情況下,昂揚宋學精神,呼吁對傳統(tǒng)文化要懷有溫情與敬意。正如靳路遙說:“在這個國將不國、心無所屬的年代里,中學也好、西學也罷,任何一種主義學說都可能成為知識分子的稻草。學術史也是其中的一根?!雹饨愤b:《“學術”背后的“思想”:“啟蒙者”梁啟超與他的〈清代學術概論〉》,《近代中國》2015 年第24 輯,第224 頁。

    既然學術需要重建,那么近代學者立足新時代,對清學進行系統(tǒng)梳理與研究,就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學術課題。于是這批學者在吸納西學的基礎上,不論是章太炎《訄書·清儒》《清代學術之系統(tǒng)》,劉師培《清儒得失論》《近世漢學變遷論》等,還是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清代學術概論》,以及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等;不論是皮錫瑞《經(jīng)學歷史》,柳詒徵《中國文化史》,還是顧頡剛《清代著述考》《清代學術的背景》,以及錢穆《國學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等開始對傳統(tǒng)學術以及清學進行研究??梢哉f正是時人謀求學術發(fā)展的這種擔當,致使清學研究在近代迅速發(fā)展起來。

    社會擔當所引發(fā)的“傳道”熱情,在學術重建過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因為重建不可能以一人之力完成。而這種“傳道”熱情多體現(xiàn)為成立社團、創(chuàng)辦期刊、講學等形式,來呼吁或影響更多的人,從而加速重建的進程。20 世紀初以章太炎、鄧實、劉師培為主力的國粹派,成立國學保存會,創(chuàng)辦《國粹學報》。章太炎在其中有相當?shù)挠绊懥吞栒倭ΑU绿谆谂艥M和復興中國文化的需要,從傳統(tǒng)學術中發(fā)掘資源,而成《訄書》,其中的《清儒》篇是20 世紀以來學者對清學的首次梳理。鄧實、劉師培應時而起,分別作有《國學今論》《古學復興論》《國學微論》《明末四先生學說》《近儒學案序》《南北學派不同論》等篇以作響應,在當時學術界影響頗大。章太炎《清儒》篇還影響到了國粹派以外的其他學者,如梁啟超、王國維、錢穆。?梁啟超于1902 年發(fā)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其中第八章“近世之學術”中屢屢談到章太炎對清代學術的看法,可見章太炎清學研究對梁啟超的影響。此點周予同、朱維錚都曾談到,參見《清代學術概論導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王國維此時期發(fā)表《國朝漢學派戴阮二家之哲學說》《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等文。姜萌在《王國維“清學三階段論”溯源》中談到王國維對清學的分期受到章太炎影響。見《齊魯學刊》2013 年第3 期。錢穆《國學概論·清代考證學》,在本章中大量引用章太炎觀點。見錢穆:《國學概論》,商務印書館,1931 年。而梁啟超在近代“自少壯以迄于病死,始終以救國新民之責自任”。?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677 頁。從戊戌年的變法,到庚子勤王,再到創(chuàng)辦《新民叢報》,始終宣傳新民思想。1917 年底梁退出政界回歸學界,依然沒有放棄自己“新民”的初衷,他打算建立“松社”講學和創(chuàng)辦雜志“專言學問”,有志于在文化、教育領域重開一份新事業(yè)。于是由一篇序文而成的《清代學術概論》既是對時風的回應,也是實現(xiàn)“新民”新事業(yè)的有效途徑。胡適在20 世紀20 年代的影響力自是不言而喻,在他的實驗主義史學的影響下,以顧頡剛、傅斯年為代表的科學考據(jù)派成為史學界的主流,將考據(jù)與科學相榫接,從而引發(fā)了時人對清學的極大興趣。胡適在回復章士釗的一首詩中寫到:“但開風氣不為師,龔生此言吾最喜?!雹俸m:《“老章又反叛了”》,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10),第742 頁。其實在那個時代胡適不僅開了風氣,更是啟蒙了他人,以實際行動履行著為“師”的職責。所以就胡適來說,即使不身與治國平天下的實際政治,也有“為國人之導師”一澄天下的素志,以此可見胡適“傳道”熱情之強烈。

    也正是這種社會擔當,讓他們自認為已經(jīng)掌握救世啟蒙之“真理”,正是這種自信促使他們?nèi)ビX世去“傳道”。也正是這種社會擔當和“傳道”熱情,讓他們自身在學術與政治之間徘徊。同時也正是這種“傳道”熱情,讓他們深信所選擇的治學理論方法是正確的、唯一的、絕對的,是可以覺世的、開風氣的,于是彼此之間追逐爭勝。近代學者也正是在這樣復雜的學術氛圍中,在自身理想與現(xiàn)實、學術與政治的糾結(jié)中從事于清學研究,并促成了清學研究的繁榮。

    三、根本原因:學術服務于政治的本質(zhì)使然

    1951 年錢穆在《中國知識分子》一文詳談近代以來知識分子在學術與政治間的徘徊。他說:“試問四十年來的知識分子,哪一個能忘情政治?那一個肯畢生埋頭在學術界?”②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第30 冊,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8 年,第189 頁。傅斯年寫信給胡適:“我本心不滿于政治社會,又看不出好路線之故,而思進入學問,偏又不能忘此生民,在此門里門外跑來跑去,至于咆哮,出也出不遠,進也住不久,此其所以一事無成也?!雹壑袊鐣茖W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年,第544 頁。可見20 世紀上半期學者在學術與政治之間的糾纏。

    作為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的學術是為其政治服務。一個很明顯的例證就是:原本以改良為救亡方案而結(jié)集出版的《訄書》初刻本,很快就進行了修訂,“為給革命提供一套合適的理論指導方案,章氏重訂《訄書》?!雹苜Z泉林:《章太炎:學術與政治互動形成的孔子觀》,《孔子研究》2016 年第4 期,第137 頁。于是在重訂本《訄書·清儒》篇除考據(jù)學之外,對清學的其他內(nèi)容、學派基本全是否定,尤其對于官方理學更是嚴苛指斥為竭而無余華多忌且愚民;《學隱》指出學術不想為清所用,所以清儒“爭治漢學,錮天下智慧為無用”;《顏學》除表彰顏李學派注重實學外,更言:“當明室顛覆,東胡入帝,而不仕宦,蓋不忘乎光復者”。⑤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155、161、151 頁。在其他清學篇目(如《說林》《悲先戴》《漢學論》等)一以貫之的還是對滿清的鞭撻和對民族主義的闡發(fā)。劉師培亦如其師,不過他的政治取向更為激烈多變,以至于“學術成了他隨意舞弄的利器”。⑥郭院林:《彷徨與迷局:1903 年劉師培著述與活動透析》,《社會科學論壇》2010 年第10 期,第9 頁。他的《近儒學案序》《國學發(fā)微》《南北學派不同論》《漢宋學術異同論》等研究清學篇目亦有貶低清廷現(xiàn)象。

    辛亥革命之后的這批學者,受新文化運動影響,他們追求政治與學術的兩分,決心“為學問而學問”。只是內(nèi)憂外患使新文化人認識到不談政治是不可能。胡適在1920 年說:“我們本不愿意談實際的政治,但實際的政治卻沒有一時一刻不來妨害我們?!雹吆m等:《爭自由的宣言》,歐陽哲生編:《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上),時事出版社,1999 年,第207 頁。盡管這批學者有心專門治學,奈何心中的救亡之夢從不曾泯滅。胡適打算通過思想文藝啟蒙民眾來落實自己的社會責任,進而實現(xiàn)民主自由國家建立的政治責任,即“在思想文藝上給中國政治建筑一個可靠的基礎”。⑧胡適:《與一涵等四位的信》,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3),第400 頁。基于此他自留學時就立下的“為祖國造不能亡之因”的志向,在新文化運動中轉(zhuǎn)化為實踐——整理國故運動。⑨胡適說,“我認定民國六年以后的新文化運動的目的是再造中國文明”,并打出了“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旗幟。見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5),第508 頁。

    1923 年胡適在《〈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對近三百年的古學(即清學)進行清理,并且指明要用科學的方法對國故進行整理。什么是科學的方法?胡適先后發(fā)表《研究國故的方法》《再談談“整理國故”》《??睂W的方法》等文,從中可以看出“訓詁學、??睂W和考據(jù)學——也就是‘整理國故’之學?!雹偬频聞傉Z,見胡適《胡適口述自傳》,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1),第300 頁。胡適說:“中國舊有的學術,只有清代的樸學確有科學的精神”,“清朝的‘漢學家’所以能有國故學的大發(fā)明者,正因為他們用的方法無形之中都暗合科學的方法”。②胡適:《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論國故學》,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2),第288、328 頁。也正是這種認識,他肯定清代考據(jù)學,并將考據(jù)之法與自己推崇的實驗主義史學相結(jié)合。除去《〈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對清學的梳理外,胡適還寫有《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治學的材料與方法》《清代漢學家的科學方法》等研究清學的文章。整理國故運動的其他代表如顧頡剛、傅斯年也是以考證見長。同樣他們亦隨其師,對清代考據(jù)學進行肯定。傅斯年《清代學問的門徑書幾種》:“仔細看來,清代的學問,很有點科學的味道,用的都是科學的方法?!雹鄹邓鼓辏骸肚宕鷮W問的門徑書幾種》,歐陽哲生編:《傅斯年全集》(1),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228 頁。顧頡剛《清代漢學家治學精神與方法》《中國近來學術思想界的變遷觀》等也承認清學有接近科學的一面。也正是在20 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股考據(jù)之風彌漫的情況下,戴震這位清代考據(jù)派殿軍人物因其敢于批判“朝廷正學”理學,而受到近代學術界關注,胡適寫有《幾個反理學的思想家》《戴東原的哲學》《戴東原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位置》等文來研究戴震。

    梁啟超一生陷于學術與政治之中,即便是1917年以后決意要退出政界,回歸書齋,他依舊關心政治。為什么這么說?1918 年底以私人身份參加巴黎和會“也算盡一二分國民責任”,④梁啟超:《歐行途中》,《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二十三,第38 頁。1920 年回國后積極從事于組織共學社、成立講學社、承辦中國公學、整頓《解放與改造》期刊等活動。共學社的宗旨是“培養(yǎng)新人才,宣傳新文化,開拓新政治”。⑤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896~927 頁?!督夥排c改造》更名為《改造》,其發(fā)刊詞言:“本刊所鼓吹,在文化運動與政治運動相輔并行?!雹蘖簡⒊骸督夥排c改造發(fā)刊詞》,《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五,第20 頁。梁啟超參加的活動雖然是與學術相關,但就發(fā)刊詞、學社宗旨來看依然不能忘情于政治。在這樣心境下創(chuàng)作的《清代學術概論》自然有其深意。靳路遙指出:“‘學術與政治并重’的梁啟超就寫下了這本‘學術’與‘政治’并重的《清代學術概論》”,“《清代學術概論》的‘救國’大義能夠看得更為清晰。”⑦靳路遙:《“學術”背后的“思想”:“啟蒙者”梁啟超與他的〈清代學術概論〉》,《近代中國》2015 年第24 輯,第232、234 頁。他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依然可以看到學術與政治并重的影子。⑧比如梁啟超對陽明學派的評價可以很好詮釋自己對學術、政治的追求與取舍問題。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東方出版社,1996 年,第15 頁):“他們(陽明學派)不是為學問而做學問,是為政治而做學問。他們許多人都是把半生涯送在悲慘困苦的政治活動中,所做學問,原想用來做新政治建設的準備,到政治完全絕望,不得已才做學者生活?!碑斎贿@兩部關于清學的著作與當時崇尚考據(jù)之風正好契合。此外,梁啟超對戴震也非常關注,諸如《戴東原哲學》《東原著述纂校書目考》等篇。

    錢穆的學術研究有著非常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意味。面對20 世紀30 年代日本侵略的加劇,面對以考據(jù)疑古為主流的學術風氣,錢穆發(fā)表了多篇論述清學的文章以古諷今。諸如《漢學與宋學》《崔東壁遺書序》《近百年來諸儒論讀書》。在錢穆看來國家民族的復興有賴于對宋明理學為基礎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闡發(fā),從而激發(fā)民族激情與自信心。1937 年出版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著力點也在于闡發(fā)清學對宋學的繼承,喚起學術界對傳統(tǒng)學術的重視。之后出版的《國史大綱》《清儒學案序》更是在此路上進一步深入,強調(diào)學術的致用以及學術的“每轉(zhuǎn)益進”。以學術立足,從而實現(xiàn)史家的政治抱負,不僅胸懷天下,更能為現(xiàn)實服務。

    學術關乎國家存亡,學人救亡救國,首先離不開學術,這正是學人參與政治的最初起點。⑨李帆:《清末民初學術史勃興潮流述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 第5 期。面對內(nèi)憂外患的局面,近代這批學者要么將學術作為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利器,要么將學術作為曲線救國的工具。學術的關注點又多集中在與現(xiàn)實有密切聯(lián)系的清學上。這既是學人擔當精神的體現(xiàn),同時也促進了清學研究的繁榮。

    四、間接原因:彼此之間的學術爭鳴使然

    20 世紀上半期的思想學術爭論接連不斷,此起彼落。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客觀原因是多種思潮的涌入,主觀原因則是20 世紀以來的學者深信他們所選擇的治學理論方法是正確的,是可以覺世的、開風氣的,于是彼此之間追逐爭勝。錢穆說:“辛亥以后,一時風氣,人人提倡新學,又人人自期為新人”,于是“高談西化而負時望者,實際都在想做慧能馬祖,不肯先做道安、僧肇、慧遠、竺道生……卻早想昂首做中國一大師、一教主”。①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第30 冊,第189 頁。如此這般的爭勝,自然在學術爭論里面夾雜著不少的臆見與意氣之辭。當然正是學者之間的角逐與爭鳴,反而推動了清學研究的繁榮。

    1900 年以后的章太炎作為革命派中的一員開始與?;逝蛇M行爭論。如此一來,他的“政見紛爭即不可避免地與學術立場糾結(jié)在一起,回顧清學史時便有了一些情緒化的看法,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章太炎對晚清今文學者的估價”。②李帆:《章太炎論清代學術》,《山西大學學報》2006 第6 期,第3 頁。參看章太炎的《清儒》《說林》《學隱》《俞先生傳》篇。他對晚清的今文學者龔自珍、魏源評價很低,卻對今文家的戴望評價較高,原因就是龔、魏出仕清廷,而戴望不仕清朝,他的這些言論“實際上針對的是保皇媚清的康有為”而發(fā)的。劉師培稱戴望“眷懷勝國,有明季遺民之風?!雹蹌熍啵骸吨袊泄盼膶W史講義·中國近代三百年學術史論》,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 年,第312 頁。在《戴望傳》一文中對戴望評價也很高。鄧實亦是如此,稱今文學者“學術之末流,而今文學盛行之世,亦世運之末流也。”并指出清學發(fā)展到今文學這種可悲的地步,我有責任對“有清二百余年之學術而論列之”。④鄧實:《國學今論》,桑兵編:《近代中國學術思想》,中華書局,2008 年,第66 頁。由此可見學派之爭與學術研究的牽連。

    進入20 世紀20 年代,梁啟超與胡適在學術界形成明顯的角逐與爭鳴之勢。梁啟超的好友周善培曾這樣談論梁:“任公常以不知一事為恥,因此,如胡適之流偶然有一篇研究一種極無價值的東西的文章,任公也要把這種不值得研究的東西研究一番,有時還發(fā)表一篇文章來競賽一下?!雹菹臅院缇帲骸蹲窇浟簡⒊罚袊鴱V播電視出版社,1997 年,第162 頁。1920 年3 月21日胡梁在林長民家見面。此次見面頗有新老兩代學術界領袖會面的表征。一位是學術界新星,一位是學術界前輩,都曾開時代風氣。更有意思的是兩人在不同場合都表示過對龔自珍“但開風氣不為師”的服膺。⑥梁啟超說:“昔龔定庵有言: 但開風氣不為師,吾夙以其有妙諦而服膺之?!保簡⒊骸渡W同學歡迎會演說辭》,《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22 頁)

    到底為不為師呢?胡適有為“國人之導師”一澄清天下的素志,梁啟超“二十年前是言論界的驕子,而今要做學術界的祭酒”。⑦張朋園:《胡適與梁啟超——兩代知識分子的親和與排拒》,《近代史研究所輯刊》1986 年第15 期,第92 頁。只是學無常師,彼此又都不愿意主動讓賢。于是當胡建議梁以參加過晚清今文學運動的身份來記述今文學運動時,梁非常重視,并以很快的速度寫成《清代學術概論》。書成之后即致信胡要求其作“一長函為之批評”以“使讀者增一層興味”。至此,我們便非常清晰看出《清代學術概論》對梁啟超來講是激起讀者興味的敲門磚,更是其重新樹立學界地位的墊腳石。該書先連載于《改造》,1921 年出版,暢銷一時,其論斷亦風行一世。胡適作何反應?明面上看不出來,在其1922 年的日記中卻有這樣記載:查找梁啟超早年的《新民說·論私德》,內(nèi)有“痛詆漢學”之論,因此批評梁氏對清學本無定見,翻來覆去,“近來因為我們把漢學抬出來,他就也引他那已刪之文(按:指前引之《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最后一章)來自夸了!”⑧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第3 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558—559 頁。爭勝之心一目了然。

    1923 年1 月《國學季刊》創(chuàng)刊,胡適作《〈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在該宣言里面對清學進行了梳理,指出成績與缺陷,并提出了整理國學(國故)的方法與原則。梁啟超1923 年下半年在清華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課程,講義于1923 年底開始陸續(xù)發(fā)表于各期刊?!叭喂?923 年下半年在清華講授《近三百年學術史》,其心意中實存有《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這一重要的參照。其所以很快將講授的重點部分整理發(fā)表,也可視為對‘發(fā)刊宣言’的一種公開地回應?!雹釓堄拢骸秲煞N“興味”與“晚年定論”:試說梁任公〈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著述由來與意旨》,《清華大學學報》2016 年第5期,第137 頁。彼此之間的角逐一覽無余。同樣,兩人關于戴震的研究亦是你追我趕。當然也正是老派學人與新派學人的不斷砥礪,互相角逐,從而促動了清學研究的深入。

    不管胡梁如何角逐,有一點是一致的,即對清代漢學的肯定。正是這一原因,致使《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在當時學術氛圍下頗為流行,可以說這兩本書對當時的整理國故運動有推波助瀾作用。以至于當時一些人將胡梁歸為一派。也正是此派學人過渡強調(diào)漢學與考據(jù)、強調(diào)懷疑與求證,激起其他學者不滿。

    基于時局,以及對清學看法不同于胡梁,以昂揚宋學精神為主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讓錢穆成為反駁者中的顯著者。錢穆1931 年受聘北大歷史系,在任教的第一年就開設“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課以供學生選修。“以意見相異,因在北大亦特開此課,并亦自編講義”,①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出版說明》,《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6 冊。以講義為基礎出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該書對清學中的宋學精神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揭示,而且該書中頻頻出現(xiàn)“近人”兩字。細讀之下,不難理解“近人”即是指胡梁等人。比如“近人言治學方法者,率盛推清代漢學,以為條理證據(jù),有合于今世科學之精神……所謂漢學方法者,亦惟治學之一端,不足以竟學問之全體也”,“近人所以盛推戴東原,以東原高提人欲,人欲與奢侈相通,亦謂由是可以企及西洋之文明也”等,②分別見: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6 冊,第516 頁;《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7 冊,第920 頁??梢娝麑Ξ敃r學界權威人物的挑戰(zhàn)。錢晚年回憶說:“我任教北京大學,每年開三門課,兩門必修,一門選修課可由我自由開課。我要開‘近三百年學術史’,有人以為我或許照梁任公的講義來講。我決定自寫講義,引起學術界的注意?!雹坼X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錢賓四先生全集》第51 冊,第166 頁。以同一名稱開課,從而“引起學術界的注意”,學術觀點截然相反,立異之意爭勝之心昭然若揭。該書也成為研究清學的必讀之書,并且是對梁著的補充。之后的《國史大綱》《清儒學案序》同樣以宋學立場來論述中國學術,強調(diào)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溫情與敬意,再開一代風氣。

    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談論清代考據(jù)學時言:“近人尤盛稱其治學之法,謂合于西洋之科學方法,實則搜集證佐,定為條例,明代學者已開其端,非清人所得專美……然其能成為科學者,自文字音韻外,初不多覯也?!雹芰r徵:《中國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830 頁??梢?,柳的觀點與胡梁不同?!额櫴蠈W述》是針對梁關于顧炎武的論述,提出針對性的批駁而成的關于清學研究之文。⑤柳詒徵:《柳詒徵史學論文續(xù)集·顧氏學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20—34 頁?!稘h學與宋學》的演講亦是不滿于胡梁以漢學家的立場來論述清代學術,乃起而駁之。⑥柳詒徵:《漢學與宋學》,東南大學、南京高師國學研究會編輯:《國學研究會演講錄》第1 集,商務印書館,1923 年,第84—90 頁。馮友蘭1930 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清代道學之繼續(xù)》是對清代宋學的梳理。自序二中介紹說該書第一版時胡適就指出“書中之主要觀點系正統(tǒng)派的”,馮辯駁“然吾之觀點為正統(tǒng)派的,乃系用批評的態(tài)度以得知者。故吾之正統(tǒng)派的觀點,乃黑格爾所說之‘合’,而非其所說之‘正’也?!雹唏T友蘭:《中國哲學史·自序二》,中華書局,1947 年。由以上論述可見當時學者之間因?qū)W術觀點不同,相互辯駁甚至責難,學術爭鳴氣氛濃厚。

    總之,在20 世紀以后,尤其在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學者們在整理國故的過程中,清學以其治學方法所具有的重實證的特征吸引著眾多學者的關注,同時,又有一些學者基于對清學的不同理解,站在駁難的一面來論述清學。學者們以自信的態(tài)度示人,這種自信展現(xiàn)出一種宗教徒般的狂熱,堅信自己所推崇的學說理論更能救國救民,以國人導師的身份自許,在你追我趕中,形成了清學研究的繁榮局面,也促使清學研究的不斷深入。

    結(jié) 語

    20 世紀上半期的學術研究非常繁榮,其中對清學的研究尤為突出。從章太炎的《清儒》,到劉師培,再到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再到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這幾部著作成為我們現(xiàn)今研究清學的典范。近代的這些學者之所以在清學研究上取得如此功績,除卻客觀原因:環(huán)境的變換和學術發(fā)展的內(nèi)在理路,我想更多的在于學者自己的主觀原因。當然主觀原因多種多樣,但對于近代學者來講,因其所處的時代特殊性,所以主觀原因中也有共性的東西。

    學術史的總結(jié)與回顧,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史上的慣例。深受傳統(tǒng)學術浸湮的近代學人因文化自覺與學術慣性,在新時期自然而然的回顧研究梳理清代學術,這也就促成了近代學術史上清學研究比較繁榮。同樣,清代學術處在一個古代學術與近現(xiàn)代學術的轉(zhuǎn)承點上,近代學人熱衷于清學的研究也是基于有利于現(xiàn)實問題解決的目的。正是因為要解決現(xiàn)實問題,要挽救危亡,使得近代學者呈現(xiàn)出強烈的擔當意識和“傳道”熱情。擔當不僅體現(xiàn)在社會重建更體現(xiàn)在學術重建,所以,急需要梳理的清學自然就進入學者的眼中。

    學者們所進行學術救國,既是學術活動亦是政治活動。近代學者不論采取的何種手段:或是直接以學術為政治服務,或是以推進學術進而來推進政治,他們所進行的學術研究都有明顯的功利性。要么直接從清學中尋找革命的資源,要么將清學與科學結(jié)合,從而促使近代學者在政治與學術的交替融合之下進行清學研究。同時,近代的這批學者,不論是章太炎還是劉師培,亦不論是梁啟超還是胡適,以及年輕點的傅斯年或錢穆,他們身上都體現(xiàn)出一股“傳道”的熱情。他們都自認為自己所推崇的學術理論更能啟蒙新人,都有獨領風騷但開風氣的志向,因此在清學研究上攻伐責難、角逐爭勝。梅光迪說:“彼等不容納他人,故有上下古今,惟我獨尊之概。其論學也,未嘗平心靜氣,使反對者畢其詞,又不問反對者所持之理由,即肆行謾罵,令人難堪?!雹倜饭獾希骸对u今人提倡學術之方法》,《學衡》第2 期,1922 年2 月??梢姰敃r學術界的角逐爭勝之風。除以上幾個原因外,學術上的趕時髦、學術期刊大量涌現(xiàn)也是促使清學研究繁榮的原因??傊疾烨鍖W研究的原因,不僅可見學術爭鳴的概況,明了近代清學研究的全貌,也可看到學術研究背后的政治角逐以及研究者的自我期許。

    猜你喜歡
    學術史錢穆章太炎
    章太炎
    藝術品鑒(2022年22期)2022-10-10 04:25:30
    改革開放以來苗族頭飾研究的學術史梳理與回顧
    玩具世界(2022年3期)2022-09-20 01:46:30
    章太炎詩中的憂國憂民情懷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10
    吐蕃王權研究海外學術史鉤沉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5:08
    錢穆的容與化
    錢穆的容與化
    做人與處世(2021年3期)2021-05-07 15:05:17
    章太炎著醫(yī)論 首推《傷寒》
    論錢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父親對錢穆的教誨
    典范 章太炎
    詩書畫(2016年2期)2016-06-21 01:14:05
    和林格尔县| 卓资县| 融水| 横山县| 郸城县| 临朐县| 阿拉善右旗| 海宁市| 台江县| 德化县| 陵川县| 古浪县| 三亚市| 甘孜县| 长武县| 麻城市| 修文县| 沙洋县| 汕尾市| 都安| 亳州市| 襄城县| 高要市| 桐梓县| 镶黄旗| 青海省| 永福县| 湘西| 沐川县| 西丰县| 布拖县| 建德市| 景洪市| 桐庐县| 宝丰县| 平顺县| 林州市| 友谊县| 鹤壁市| 岳阳县| 郎溪县|